首先康熙不是怕胤禔夺权,因为胤禔是康熙的庶出大阿哥,并不是太子,康熙的太子是胤礽,也就是赫舍里生的儿子,康熙是怕胤礽夺权。 当年康熙皇帝原配皇后赫舍里生下胤礽两个时辰就去世了,终年才21岁,谥号“仁孝皇后”。由于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康熙帝万分悲痛,隆重治丧后亲自承担起抚养皇后遗孤胤礽的重任。 并且康熙皇帝把爱转嫁到儿子胤礽身上,胤礽一岁就被康熙皇帝立为皇太子,后来康熙对这个儿子又爱又恨,两次废除,一次复立,最终还是把胤礽圈禁,胤礽也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最后皇位落到四阿哥手里。 而朱元璋和康熙差不多,也是登上皇位就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和康熙不同的是,朱元璋从来没有换太子的念头,对朱标那是很放心,只是朱标表现的比较仁义,朱元璋很担心。 甚至有人调侃道,如果朱标夺了朱元璋的权,朱元璋可能会高兴的跳起来,直接绑了自己放任儿子夺权。当然这是个玩笑话,可是也从侧面反映出朱元璋对朱标那是真放心,生怕他太多懦弱和仁慈,希望他要有帝王的狠心。 那么,同样是立嫡长子为太子,朱元璋为什么不怕朱标夺权,而康熙皇帝却怕胤礽夺权呢?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两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另一个是两者的性格不同。 第一,两者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 先说一下朱标和朱元璋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按照正史朱标的母亲是马皇后,并且朱标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 当年还是义军首领的朱元璋正在领兵打集庆(南京城),正好朱标就出生了,朱元璋知道后很高兴,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兆头。 朱元璋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最终朱元璋攻克集庆,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朱标从出生就备受朱元璋重视,六岁的时候朱元璋就便让宋濂等名儒为他的老师,传授他经学。正是由于宋濂的教导,使朱标有一定的儒家风范,再加上朱标比较仁慈,所以朱标在皇子里面威望很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马立朱标为太子,一开始朱标年幼,朱元璋并不着急让朱标处理朝政,只是让名士给朱标教学。 等到朱标生下儿子后,朱元璋觉得朱标已经成年,开始让朱标处理政事,朱元璋也很信任朱标,让朝臣有事情都先报告给朱标定夺,遇到比较重要的事,朱元璋才过问。 朱标在世期间,和朱元璋最大的矛盾就是杀功臣,朱标太仁慈,所以经常劝说朱元璋不要过多的杀戮,朱元璋则说为帝王就要心狠,再说我杀功臣也是为了你将来可以坐稳天下。 即使太子朱标和朱元璋在杀功臣问题上有分歧,但是朱元璋从来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想到换太子,不得不说朱元璋真是爱儿子,朱标也称的上是地位最稳的太子。 并且朱元璋一开始就把成年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这样也减少了成年皇子在身边造成的争斗,如此一来朱元璋身边只有朱标一个成年儿子,不信任朱标还能信任谁呢? 由于弟弟们都分封各地为藩王,朱标的太子之位是极其稳定的,所以朱标不用担心兄弟之间的夺位争斗,他可以稳下心来处理朝政。 朱元璋虽然不喜欢朱标的仁慈,但是却对朱标的嫡系蓝玉等人很纵容,就是因为朱元璋不想动朱标的嫡系人马,为将来朱标坐稳皇位提供基础。 只是后来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为了孙子朱允炆只能对太子党痛下杀手,假如朱标不死,朱元璋肯定不会动朱标的亲信。 朱标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根本没有夺权之心,因为皇位早晚都是自己的。朱标没有夺权之心,朱元璋自然很放心了,所以还会放权给朱标,这样朱标和朱元璋的关系就很和谐。 康熙和太子胤礽 康熙对太子胤礽也是很宠爱,前面说过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赫舍里皇后生下胤礽就死了,康熙只能把对皇后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 康熙十七年,四岁的胤礽不幸出痘,身染重病,清朝皇家对天花有天然的畏惧之心,康熙皇帝本人小时候就出过天花,所幸他福大命大,挺了过来,后来也因祸得福继承皇位。 小胤礽得天花,身为父亲的康熙把朝政交给大臣,自己全心全意的守护着儿子,直到太子渡过危险期,胤礽痊愈后,康熙帝还特地祭扫了太庙,把这件喜事昭告天下。 康熙基本上到哪里都带着胤礽,并且很关心和重视他的学习,在康熙的细心呵护下,胤礽茁壮成长。对于胤礽,康熙一开始也不让他处理朝政,想着让他成年后再处理政事。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正月二十八日,康熙启行亲征噶尔丹,已经二十二岁的胤礽被康熙任命为监国,开始处理朝政。 清朝的皇子不分封到地方,年幼的自然住在皇宫,成年了在北京城建立王府居住,这样的环境下就给了皇子之间争宠的机会。康熙皇帝还给皇子们参与朝政的机会,并且对于表现好的皇子,康熙还会封他们为亲王。 康熙皇帝的这些做法相当于削弱了太子的权力,成年的皇子得到重用,慢慢的他们同太子开始争斗,因为有野心的皇子都想当储君。 面临这样情况,胤礽为了保住太子之位,开始结党营私,并且对其他皇子宣示自己特权,多次越位处事,让康熙皇帝很不高兴。 其他看不惯太子的皇子,也开始揭发太子的暴行,让康熙皇帝更加讨厌儿子,认为太子这是想夺自己的权力。 久而久之,皇帝与储君之间出现猜忌,爆发矛盾是早晚的事,最后导致康熙对太子越来越失望,只能废了太子。 所以从胤礽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说,他的太子之位并不好当,表现的比较强势则皇帝不喜欢,表现的不好皇帝会认为你没有能力,还有众多兄弟们在觊觎自己的太子之位,胤礽只能挺而走险,拉拢朝臣,这样做更会导致皇帝认为你想夺权。 其实胤礽被废,康熙皇帝的责任比较大,他让儿子们都参与朝政,本来就会导致太子和众皇子有矛盾,也会导致太子为了保住储君之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最后就是康熙开始怕太子夺权。 第二,朱元璋和康熙的性格不同,胤礽和朱标的性格也不同。 朱元璋的性格可以说是对待功臣们很刻薄,但是对儿子们却很宠爱,他把大臣们的工资压的很低,却让儿子们的俸禄提的很高。 也可能是朱元璋从穷人过来的,自然希望儿子们能过好,所以对臣刻薄的朱元璋,对儿子们都很宽容。 虽然有的儿子经常犯错,朱元璋只对他们斥责,却从来没有动杀心,所以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可能与他的身世有关,草根皇帝更渴望亲情。 作为嫡长子的朱标,马皇后的亲儿子,朱元璋更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从来不会怕儿子夺权,就怕儿子没有野心。 可能是开国皇帝的通病,朱元璋对开国功臣集团是很忌惮的,生怕骄兵悍将起来造反。但是对于儿子们朱元璋却很放心,他让各大藩王镇守边疆,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不怕儿子们造反,有这种自信的朱元璋自然也不怕朱标造反。 再说朱标的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能看不出来吗?这样的好儿子怎么可能造反呢? 而康熙皇帝呢? 其实就有点气度不够了,从表面上看康熙皇帝对待皇子们很有亲情味,经常举行各家宴,但是实际上康熙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在这方面康熙的气度差朱元璋的不是一点半点。 比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期间染病,太子和三皇子胤祉赴康熙行宫探病,这次探病让康熙很不满,原因就是太子胤礽探病的时候没有忧虑的神色,康熙直接就把胤礽送回去了。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传七》:二十九年七月,上亲征噶尔丹,驻跸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遘疾,召太子及皇三子允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遣太子先还。 也是这样一件事让康熙记了几十年,因为康熙觉得胤礽不孝,无忠君爱国之念,不堪大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康熙帝巡幸塞外,各位皇子随行。在路上大阿哥就对康熙说胤礽的坏话,康熙本来就很烦。 正好赶上十八阿哥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皇帝心疼小儿子,所以十分焦急,但是太子却没有表现出来焦急的样子,然后康熙就想到了二十年前自己得病太子也不忧虑。 于是康熙终于爆发了,他数落胤礽没有做儿子和兄长的样子,对他这个父亲不孝,对弟弟不友爱,不合适做皇帝。 胤礽没有受到过这样的责罚,突然有点受不了顶撞了几句,康熙更加生气,认为他要气死自己。 在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半夜悄悄的靠近他的帐篷偷看,这下子只吓得康熙连觉都不敢睡了,怀疑太子想要“弑君”,下定了废太子的决心。康熙一有废太子的意思,自然皇子们都开始落井下石,说太子的很多不是。 其实这件事咱们不先说胤礽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孝顺,就说二十年的一件事,康熙竟然记了这么久,废太子的时候康熙又拿出来说,说忍了太子二十年,是不是有点太小心眼了。 康熙谕曰:“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 确实是父亲生病,太子没有忧虑之色,但是没有忧虑之色就代表胤礽一定不孝吗?这个不一定吧!有人会伪装和演戏,一样可以表现出忧虑之色,但是内心可能已经乐开花了。 并且从胤礽的记载看出,他还是很孝顺的,比如康熙四十岁的时候得了痢疾,病的很重,传教士说要用奎宁,胤礽很着急,因为奎宁不知道效果如何,他呵斥索额图等人粗心大意,最后索额图情急之下亲自试药,胤礽才放心让父亲吃奎宁。 所以康熙因为太子没有忧虑之色,就武断的认为他不孝,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关键康熙还记了几十年,这点真是没有气度。 还有胤礽接近康熙的帐篷,我觉得都有可能是他想找父亲聊聊,解释一下,可是又不知道父亲睡觉没睡觉,所以才会在康熙皇帝帐篷左右走动,如果说胤礽想要对康熙不利也不会亲自去吧!这显然是康熙的疑心病患了。 康熙第一次废了太子,马上大问题来了,其他皇子一看太子被废,都摇摇欲试,八阿哥更狠,直接指使大臣们一同建议让他当太子,吓得康熙赶紧又复立太子。 胤礽再次当太子,自然天天担惊受怕,与其担惊受怕,不如直接逼迫父皇退位,胤礽走上了不归路,最后再次被废。 从康熙和胤礽的矛盾,我们看出两个人都有问题,康熙表明仁慈,内心其实很小肚鸡肠,并且阴暗武断。胤礽则是被康熙纵容习惯了,品行和德行都不怎么样,如果胤礽能和朱标一样仁慈宽厚,肯定就不会被废了。 所以,康熙与朱元璋的性格不同,朱标和胤礽的性格也不同,最终导致了康熙怕胤礽夺权,朱元璋根本不怕朱标夺权。 小结:朱元璋放心朱标是因为朱元璋对儿子很了解,知道他仁慈宽厚,根本不会造反。并且朱标也没有造反的必要,自己太子之位稳的不能再稳,朱元璋对儿子的掌控力又很自信,他不怕儿子造反,因为他可以控制住局面。 而康熙皇帝则不然,他先是过分的溺爱胤礽,所以当自己生病时胤礽有一点不紧张,他就觉得这家伙不孝顺。后来康熙又让儿子们参与朝政,这样变相的让太子压力山大,在压力下太子只能性格更加扭曲,最后导致皇帝与储君之间,储君与皇子之间矛盾重重,康熙皇帝怕儿子夺权也很正常,毕竟皇家争斗是很残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