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没有上完的课 郑州市财贸学校 刘 静 每到周五下午,学生的上课状态都特别不好,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心都不在教室了”。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6个班每周一次(两节)的思政课教学。没有如此经历的老师一定不会理解同样内容的课要讲6次的感受。个人的真实感受,讲第三次时状态是最好的,随后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个人状态都是逐渐下降的。 昨天又是一个周五,我上课的班级是20级酒店管理专业10班的学生。说实话这个班的学生我还是非常喜欢的,每一位同学都个性鲜明,超级有主见。然而也许真的是“周五下午”的原因,每次上课铃声响过之后,教室里都需要近5分钟的时间才能完全安静下来,在别的班里游刃有余的课前导入到了这个班都失灵,课堂效果也不能令自己满意。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对课堂都不满意,那么,学生的满意度也不会太高。故每次上完课回家途中我几乎都会回顾反思自己的得失,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我暂时只能与自己和解——没有完美的课堂,更没有完美的教师,一切顺其自然吧。 昨天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提前5分钟走进教室,开始了“巡视”。教室里还是一如既往地热闹嘈杂。仍在说话的同学我特意用眼神和他对视直到他把身体转向讲台、还在趴着的同学我拍拍他的后背示意他坐直、课桌空荡荡的个别学生(走读生已经收拾好书包拉开了要回家的架势)我俯下身提醒他拿出课本帮他翻到该学的内容,脑海中在想着如何才能尽快地把学生带进我的课堂…… 回到讲台,我没有踩稳,在即将踏上讲台时脚步有些踉跄。台下立即有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老师,您慢点!”听到学生的话,我摘掉口罩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感谢大家对老师的厚爱,可能老师和大家一样也想回去过周末了。”台下同学立即兴奋地回应。我随即用更大的声音回应“再次感谢大家对老师的厚爱,愿大家能够把对老师的这份浓浓的爱化成好好学习的实际行动,如果这个行动有期限,那么,就是现在!”我刚说完,教室里掌声响起。十几秒钟后,我做了个暂停的手势示意掌声停止,教室也开始安静下来,随即我开始告诉学生“老师今天特别累,嗓子也很疼,所以今天讲课的声音可能有点小,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理解。”“老师你太累了,好好歇着吧,马上也周末了!”一个特别的声音响起,是lnz,他是这个班里除了不学习哪哪都特别好的学生。我极力掩饰住内心的尴尬,稍顿了一下说:“lnz,谢谢你的关心,老师很感动,老师不敢辜负大家的关心和厚爱,所以这节课老师更应该好好给大家讲。”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我也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课前导入也不例外。本节课是第五课,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对于2005后出生的中职生要完全理解这一点,仅靠课本上有限的文字是无法解决的,必须做好前面内容的讲解和铺垫:什么是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建“全面小康社会”(这个是我给学生补充的内容),加之课前为了“肃静”又占用了那么多的时间,故两节课结束后,这一课还没有讲完。但是昨天的课堂自我满意度还是很高的。同时,我也发现“顺其自然”的奇妙,没有刻意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水到渠成。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是生成的”吧! 2021年11月6日刘静于家中 卞优文点评:刘老师好!非常理解和佩服!一堂课的内容讲6次,而且是思政课,而且已到了周末,学生“归心似箭”。文章几乎客观地记录了导入课堂的全过程,非常成功。叶澜教授说,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刘老师在学生如此不佳的状态下,做到了。 刘景忠点评: 刘静老师好!你经历过的难处,我都经历过。 一次课的内容一周要讲多遍,我经历过。我讲过思政课(那时叫政治课)、经济法、应用文写作等,这些课都是每次两节课,但要上多个班级的课。 你体会了周五下午的课难上,我想,做过教师的都不会提出异议。但你不一定知道的是,周五下午的课也很难安排。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学校教务处工作了6年多。排课是教务处工作的难点。排课的难点有很多(这里不展开),其中,把周六下午的课(那时候每周只是周日休息)排给谁,是最大的难点——因为周六下午学生归心似箭,课不好上。 回到文章的点评来。从文章中能看出来,你是自我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教师。因为有追求,才会有渴望,渴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有渴望,才会在教学效果不能令自己满意的时候,产生焦虑情绪;因为焦虑,你才会对周五下午的课更加用心准备。你在文章中以周五下午“课堂氛围和个人状态的逐渐下降”为起点,以课上完后“自我满意度很高”为结尾,这样的“大结局”令人欣慰。 刘静老师,有一点我想提醒你,你把这堂课上得成功归因于“顺其自然的奇妙”,我感觉不够精准。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你“自我满意度很高”有三个关键点:第一,你对学生有期待(课前的巡视、关注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精心设计课前导入等),而你的期待学生感受到了,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在这堂课中发挥了作用。第二,你在踏上讲台时踉跄了一下,引发了学生的同情心。那一刻,学生心中会想到“老师也是人”,也会有“走不稳”甚至是踉跄的时候。这无形中拉进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心理学中的“仰八脚效应”)第三,在学生对你产生同情心之后,学生的情感之门开启了。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说:“智力工作伴随感情同时存在,所以如果希望开启学生的思想,我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66页)学生的情感开启了,课堂教学怎会不成功? 最后,关于“这一课还没有讲完”,我有话要说。我发现许多教师非常在意“教学进度”。我在听课后与教师交流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建议教师在某些环节不妨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不要把课堂教学搞得很匆忙。但教师们的回答高度相似:“您说得对!我想到了,可是我怕那样一来,这堂课就讲不完了!”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教学进度是人定的,是要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如果以学生没有弄懂弄通为代价,来换取教学任务的完成,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打个比方,这好比厨师为顾客做菜,这道菜平时需要5分钟,但今天的火不太旺,需要6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好,但为了“把课讲完”,5分钟到了,哪怕菜还没熟也要出锅。这岂不是很荒唐的事吗?所以,我坚持认为,只要学生的状态好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所谓的教学进度还是个事吗? |
|
来自: 新用户190851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