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印度的医生柯棣华

 泰荣林黑皮 2021-12-24


图片

柯棣华在唐县张合庄军民誓约大会上发言

1942年12月9日,印度医生柯棣华去世


原载:《看世界》2011年第17期

作者:于则


尼赫鲁在1936年6月30日通过新闻界向人民呼吁,强烈谴责日本对中国的攻击。

作为回应,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1937年11月致函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感谢印度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并希望印度方面能提供医药、外科手术和外科医生。

尼赫鲁迅速作出了回应,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持和热烈响应,仅报名参加援华医疗队的医务人员就有700多人。不久,从中精选出的5名医生组成了一支援华医疗队携带了22000卢比的资金来到了中国,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就是其中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没能安然回到祖国的人。

他的中国名字叫柯棣华。

“柯棣华大夫”

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浦尔市,家庭出身属于较高的种姓,在印度,他们家是属于较优越的阶层。不过因母亲残废和家中有八个子女,生活也不很宽裕。他的母亲有残疾,他的父亲有民族解放思想,曾带着柯棣华参加过抵制英国进口货的运动。成年后的他,顺利考入孟买著名的G.S.医学院。

由于参加反抗英国人统治的抗议活动而受到压力,柯棣华不得不在一年半以后离开该学院,而转至格兰特医学院,并于1936年毕业,获得内外全科医学学士学位。

当他获悉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暴行后,觉得自己应该去中国,去支援那里的正义斗争。

在参加援华医疗队面试后,柯棣华在1938年7月5日给家人写信,说他知道这次去中国面临失去生命和工作的风险,但与能够医治抗日受伤士兵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他认为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同意自己去中国。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的居民命名为“中国日”。柯棣华在这一天申请并加入由他和爱德华、巴苏华等5位医生组成的赴华医疗队。柯棣华等5人组成的援华医疗队在1938年9月1日午夜登上了一艘去中国的邮船。

他们在1938年9月17日抵达广州,随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中印文化协会创办人、著名佛学家谭云山为医疗队每个成员都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巴苏华以及柯棣华。柯棣尼斯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成为了后来中国人民难以忘记的“柯棣华大夫”。

去延安

柯棣华一行刚到中国时,还不太清楚国共两党的区别,先到国民党的军医院工作。在那里,虽然待遇很高并经常有酒宴,他却通过目睹武汉大溃败的混乱及官员的贪污腐化而万分失望。

他在旅途中曾阅读过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知道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和他们领导的革命,便决定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看一看。在那里,他们受到董必武、叶剑英的热情接待,共进了一顿非常简单的午餐。

在席间他惊讶地知道,这顿饭每人只用了8分钱菜金,而且办事处里从领导到战士都是这一同样的伙食标准,马上表示渴望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去。

尽管国民党孔祥熙、戴季陶都接见并挽留他们,并引据印度发祥的佛教,诬蔑“共产党不知伦理,不要纲常”,还威吓说去延安无法保证安全。但他们依然3次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得批准,准备奔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但这里千千万万无辜受难的人民更需要我。在我没有实现我向印度国大党所做的保证——至少在中国工作满一年之前,我决不回印度。”

延安,大雪初晴。在凛冽的寒风中,2000多人组成的欢迎队伍翘首以待。经过长途跋涉、辗转千里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了,当印度“五华”从救护车上走下一来的时候,迎接队伍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柯棣华和爱德华、巴苏华一起被分配到一所离城几十里的八路军医院给伤员治病。当年秋天,医疗队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在等待去前线的日子里,柯棣华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把全部热忱献给延安边区的卫生工作。这年10月,医疗队的X光机由香港运到延安,那天赶上敌机空袭,整整轰炸了一天,柯棣华却毫无怯色,依然兴致勃勃地给领导、医生、护士们讲解。

“我爱上了你们的事业”

终于在一天清晨,医疗队的3位医生——柯棣华、爱德华和巴苏华,在8名警卫和两名军官的护送下,乘卡车离开延安,冒着风雪和严寒,昼夜兼程,奔赴晋东南前线。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百团大战时,在13天的激战中,他治疗了800多名伤病员,其中为558人实施了手术,最紧张时竟三天三夜未休息。因皮肤黝黑,被伤员和群众呼为“黑妈妈”。

柯棣华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仍然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这里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的学校也以白求恩的光荣的名字命名。我一定要像他一样,献身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此后一切行动的最好的概括。

当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的《中国革命史》和报刊杂志,并说自己“爱上了你们的事业”。

1942年7月,柯棣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乎与此同时,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9日,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1949年他和白求恩大夫一起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陵园中唯有的两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