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票证里的岁月

 赵一刀 2021-12-25

几十年前,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票证”的国度。

今天,我就选一些设计相对“好看”或“有趣”票证给大家看看。

首先说说粮票。粮票是具有购买食物资格的凭证。

那时候,在单位买饭票、在外边吃饭、买食品等等,都需要粮票,只有钱没有粮票几乎寸步难行。

我上高中的时候,家在农村的同学买饭票仍然需要粮票。他们定期用麦子等粮食换粮票,或者直接用钱购买。

我见到最多的,当然是安徽的粮票。安徽粮票的票面是代表着当年现代化梦想的自动收割机、自动运煤车和大型纺织厂。

而内蒙古的粮票,二两的那一张有草原风味,女牧民和两位解放军战士正骑马巡边,五两的那张则是蒙古族和汉族的青年学毛选表忠心的画面,十斤的那张,则是全国各地几乎广泛使用的自动收割机场景。

福建的粮票有沿海风情。一市斤的那张,喷着白烟的火车正运载着物资驶出大森林,三市斤的那张,两位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守卫着祖国的海疆。

广东省“常年流动”专用粮票上,船只是主要的画面元素,“常年流动”是啥意思?不懂。

票面上头的最高指示很醒目,“必须把粮食抓紧”。这是不是个病句?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广西粮票上有美丽的漓江风光,算是很有艺术性的了。

不知道四川粮票一市斤那张上面是什么建筑?

云南对印度支那难民有专门的粮券及食用油券。一九七七年,越南方面开始驱赶边民和华侨,总共有近29万越南、老挝、柬埔寨难民进入中国,国际社会将这三国难民统称为“印支难民”。来华印支难民中绝大多数是越南难民,且多为华裔越南人或越籍华人。

新疆军区战备粮票,政治语录、军事元素、民族元素都有了。都是大面额。

西藏自治区的粮票,颇有西藏特色。有羊群、有青稞,还有翻了身的藏族女同胞,她开上了代表农业现代化的拖拉机或者脱粒机。

曾经较为珍贵的全国通用粮票。这三种粮票。其面额标注分列票面的左中右,很有意思。

那时候要出省的话,首先要想办法换全国粮票。当年我去外地上学的时候还带了一些,不过,大约一年之后,全国就基本废止了粮票。

除了全国和省的粮票,还有地方粮票。合肥市的五市斤粮票上是当年合肥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我曾在这楼里工作过三年。淮北的则是淮北煤矿的场景。

那时候,买豆腐也是要票的,有票才能拿钱买。豆腐票一般印制都很简单,我小时候买豆腐,那票就粗糙得很,就是一张白纸片印着几行字,加盖个县商业局的红章。相比之下,武汉市的豆腐票算是比较好看的。

这是半两的豆腐票。

再说说票证的另一个大头,布票。没有布票,买不了布,做不成衣服。——你问我为什么不直接买成衣?你想多了。

布票的设计感似乎要比粮票差一些。也对,“民以食为天”么。但那些年,许许多多的家庭为了买布做衣服,积攒、外借,也是颇费心思的。

这是安徽省各个历史阶段的布票样本。

甘肃省文革时期的布票,政治色彩很浓。布票上的“后期”或“前期”是什么意思?不大明白,求方家指教。

福建省1971年版的布票,上有最高指示:“必须把布匹抓紧”。粮食要抓紧,布匹要抓紧,棉花要抓紧,斗私批修要抓紧,最高指示一个接着一个,领袖真是操碎了心。

结婚或生育有专门的布票或棉花票,组织的关怀暖人心!——当然啦,还是现在不要票券,想买就买最方便。

上海还曾有鞋面的布券,做双布鞋还要专门的券去买鞋面,真是闻所未闻。

套被子需要棉花,买棉花需要有棉花票。贵州的棉花票上似乎是黄果树瀑布。

拥有一辆上海生产的自行车曾经是全国多少人心中的梦想!

这是上海的自行车券,攒足了钱还要有这东西才能买,可以想象这票票当年有多抢手。

1977年的上海手表券。这款手表,似乎也是我爸爸当年买的一个“大件”,记得是天蓝色的表盘,那时候倒也觉得挺漂亮的。

买灯泡也要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南京市的澡券,当时浴池应该都是国营的,所以才能做到澡券全市通用。

那时候吃肉多难啊,一是几乎家家没钱买,而是买肉要肉票才行,几乎家家缺肉票。

各地的肉票通常都比较粗糙,合川县的肉票算好看的了。估计随着时光流转,这个“肉票”的含义将渐渐湮灭,恢复到其“被犯罪分子绑架去的人质”这一含义。

这个肉票票面是三钱,0.3两,也就是15克,一大口就没了。这是对华侨往国内汇外汇的奖励票证。

这是辽宁鞍山的鸡蛋票。

买鸡要鸡票。

买鱼要鱼票。

由于在农村,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电力照明,因此煤油票与家家户户息息相关,不然晚上就只能黑灯瞎火过日子了。我隐隐约约记得曾拿着煤油票去打过煤油。

人吃的粮食要粮票,牲畜吃的饲料要饲料票。饲料票上的家畜挺可爱的。

内蒙古的饲料票,猪肥牛壮马有膘。

这是某地人民公社的觉悟票,出工努力发红票,表现不佳发绿票。这是1959年的票,那些社员,“觉悟”到大饥荒要来了吗?

武汉市1962年结婚的糖果票。怪不得当年吃糖感觉那么甜——因为不容易吃到啊。

这是各地对有小婴儿的家庭发的糖果票,当然,仅限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是想也不要想的。

居然还有盐票,真没想到。食盐的供应难道也紧张吗?计划经济害死人啊!

南京市面额一钱的购粮证,一钱,5克,天哪,这票证的成本比一钱粮食的价值估计都高多了吧?

上海的半两芝麻票。仅仅供应侨胞的。

三钱的肉票,当年我国缺乏外汇,这应当是对华侨往国内汇外汇后对侨胞的奖励。

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1958年一市分的油票,一市分是多少?我查了一下,一市分等于一市斤的千分之一,1市斤=500克,所以1市分是0.5克。这个印刷成本估计也超过了油的成本。

相比上一张,这算大面额了,三钱,15克!

我有个同学是广东怀集人,而且姓钱。老钱,你见过这样的油票吗?

云南的棉线票。最高指示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可是,抓了多年,怎么买点线都要票呢?

新疆的1厘米面值布票。应该也可以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看看,有个能往国内汇钱的亲戚多好。

福州市的“半块肥皂”票。

1961年底,国家发行工业券,对城镇在职人员按其工资收入比例发放,平均每20元工资配一张券。凭工业券购买商品的范围较广,从毛巾、毛毯到暖水壶、运动鞋再到闹钟、收音机等等,不一而足。农村居民是没有的。1992年,工业券取消。

这是北京的一张工业券,图案中有天坛和烟囱林立的北京。

马未都在《说“特供”》里写道:如果我没记错,在当时的北京,你要想买一辆自行车,竟然需要三十张“工业券”。有的人举全家之力把买自行车的钱攒齐了,还得到处找券去。

上图明明是“一张”工业券,但却仅仅是“0.1张”,凑够十张,才是“1张”——真有点绕人,是不是?

开封市的“一厘”工业券,也是“0.1张”面值。

啰里啰嗦说了不少废话,“俱往矣”,那物资短缺的时代,终于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资料:李三百 《票证里的中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