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轻松学会绝美篆书?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mengk4fz0yyf5h 2021-12-25
文章图片1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等人在“书同文”的要求下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笔画简略、形体匀称而齐整的新文字,称为“小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记载:“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后世以此认定李斯为小篆的创制者,尊其为小篆之祖。李斯的传世作品有《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之罘刻石》等。

篆书在汉代便基本退出了实用领域。因为社会的发展要求文字书写更为高效,于是便相继产生了隶、草、楷、行诸书体。此后一千多年里,擅长篆书的书家有唐代李阳冰、元代赵孟頫等留名书史。篆书复兴于明清时期,涌现出了大批篆书名家,到如今越来越受到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文章图片2

李阳冰《三坟记》局部

文章图片3

赵孟頫篆书

文章图片4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峄山碑

《峄山碑》是经典的小篆碑刻,又称《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于山东邹城峄山,传为李斯所书。碑文前半为纪功文字,后半为秦二世诏书。原石久佚,至唐时已不可见,传世亦无原石拓本,有杜甫诗句“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为证。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今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文章图片5

《峄山碑》

《峄山碑》碑高218厘米,宽84厘米,厚16厘米。两面刻字,碑阳9行,碑阴6行,满行15字,计223字,后附郑文宝跋。另有翻刻本数种,皆出自长安本。《峄山碑》笔画粗细均匀,直画波动较少,曲画圆转流丽,结体匀称严谨,布白均匀。纪功部分横势意味较多,更为坚实、凝重;诏书部分字形相比前半部分稍小,垂脚稍长,更为典雅舒展。通篇气息简远,端庄流美。清杨守敬《长安本峄山碑跋》称:“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俱有,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学习篆书常常以此碑为入门首选。

在笔法上,《峄山碑》没有其他书体所常用的提按、顿挫、使转等变化,只是用单一的线条来表现各种造型,除了直线,就是弧线或曲线,笔法皆用中锋,起笔到收笔用力均匀,讲究“逆入平出”。所谓“逆入”是指起笔时先向相反方向作短暂运笔,比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所谓“平出”是指逆入后回锋铺毫行笔,用力保持一致。

00:00 / 00:00
2X快进中
重播
播放
00:00 00:00
进入全屏
画中画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由于年代久远,《峄山碑》碑身已然残破,部分字迹都已破损,很多字迹都漫漶不清。这样固然增添了一种苍茫的美感,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则会带来不便临摹、难以认读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墨点字帖”倾力打造了一套“全文放大精缮本”丛书。本套丛书在编写时参考了各种权威拓本、原石或原帖的影印本,对碑帖中的每个字反复揣摩与推敲,并运用相应的软件技术精心修缮。同时邀请了擅长该碑帖的专家逐字进行把关,力求使原碑帖中各个点画清晰可辨,同时又贴合原作风貌。

    例字对比

    《峄山碑》原碑字与《全文放大精缮本》例字对比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为了更好地帮助书法学习者临摹与创作,本套书还配有详细的技法讲解、视频演示以及创作指导,系统性地指导书法学习。

    文章图片10

    本系列新书共包含八本:

    ❖ 《全文放大精缮本·峄山碑》

    ❖《全文放大精缮本·曹全碑》

    ❖《全文放大精缮本·兰亭序》

    ❖《全文放大精缮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全文放大精缮本·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全文放大精缮本·雁塔圣教序》

    ❖《全文放大精缮本·颜真卿勤礼碑》

    ❖《全文放大精缮本·颜真卿多宝塔》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曹全碑》原碑字与《全文放大精缮本·曹全碑》例字对比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怀仁集王圣教序》原碑字与《全文放大精缮本·怀仁集王圣教序》例字对比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字与《全文放大精缮本·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例字对比

    文章图片17

    墨|点|字|帖|

    一手好字 墨点帮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