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中的常识级丝织品(二)

 掌染草2012 2021-12-26

      一般认为“绫”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绮”是一种平纹上浮纹显花的丝织物。后来,绮渐渐不再流行,到唐宋时,绫几乎已经完全取代“绮”的称呼。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蚕妇》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唐·秦韬玉《贫女》

Image

两种绮组织。图源/参考文献

      纱在早期是指一种平纹组织,它的纱线密度较低,相对轻薄。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就是这种平纹组织的纱,它的重量仅49克,透光率达到了75%。

Image

西汉素纱襌衣(直裾)。来源/湖南省博物馆

      但后期还有一种绞经组织,也被称之为纱,为了区分它们,一般把“平纹纱”叫作“假纱”,“绞经纱”我们才叫它“纱”。
      明清以前提到的纱一般都是“假纱”,比如马王堆素纱襌衣,用的就是“假纱(平纹纱)”,而绞经纱常见于明清。
      不过后来明清时纱罗都成了轻薄丝织物的代称。

Image

几种纱罗组织。来源/参考文献

       如何区分“纱”与“罗”?所谓: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或者更直接地说,先织成三、五、七等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再经线相绞,则为罗。

Image

一种罗组织。来源/参考文献

绢(帛)

      “帛”是早期丝织物的统称,还作为交易等价物,所谓“钱帛”“币帛”。
       汉代“缯帛”并用,一般指平纹素织织物,后来又统称为“绢”。
       由于绢平实纤薄,所以除了用于制作衣物,也常用来作画或扇面,今天我们能看到流传下来的很多绢本画作。

Image

绢。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Image

北朝黄绢地锁绣花卉(局部)。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缂丝

      缂丝一般认为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最初是用毛纤维制作,叫作缂毛,传入中原后改用丝,这种织法耗费人工。
      缂丝是一种平纹组织,但它的纬线会根据图案需要在局部挖梭织成,所以“缂丝”的织法被称为“通经断纬”。
      缂丝的图案和织物本身融为一体,线条细腻,没有明显的突起和反光。

Image

缂丝。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Image

宋缂丝仙山图(局部)。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妆花

      妆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丝织品的最高代表。
      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彩色丝线的提花织物为妆花,与缂丝不同点在于,妆花图案是在完整的织物上面后加上去的,而缂丝图案是织物本身的一部分。

Image

妆花。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锦是一种组织,相较于单层组织,它是多层组织的集合,所以质地较厚。一般使用多种彩线,色彩丰富。
      按织造方法可分为,以不同色彩的经丝起花的经锦,用不同色彩纬丝浮长显花的纬锦、双层组织的双层锦等品种。
      锦在中国已有三千年的历史,最著名的有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广西壮锦

Image

‍‍‍‍‍‍‍‍‍‍‍‍‍‍‍‍‍‍‍‍‍‍‍‍‍‍‍‍‍‍‍‍‍‍‍‍‍‍‍‍‍‍‍唐红地联珠五彩鸟纹锦局部。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Image

清红地蔓草纹加金细锦(局部)。来源/苏州丝绸博物馆

      绒是在绒圈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绒圈锦,最早出现于汉代。
      制作起绒织物时,要利用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绒圈立体花纹。最后可将绒圈剪开,但也有不剪的。

Image

绒。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采用桑蚕丝或人造丝、合成纤维为原料以平纹或变化平纹织成的轻薄透明的丝织物。适宜制做女式晚礼服、连衣裙以及披纱、头巾等。

Image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紫鹃放下
绡帐,移灯掩门而去。——《红楼梦
      如红缯,膜如
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白居易《荔枝图序

      仅仅在丝织品方面,古人就有这么多的花样,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创造能力和纺织技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骄傲自豪。

作者 | 松子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臧晓彤 排版 | 薛梦缘

公众号 “博物馆丨看展览” (微信ID:atmuseu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