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明读史:中华民族“民为神主”的世俗社会观基因——季梁之论

 江明月好 2021-12-27

由于人类的局限性,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都会有对神的崇拜问题。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超自然的神与世俗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中华民族在这方面的核心理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在整个社会统治精英集团达成了共识,这在整个人类文明世界都是独树一帜。

季梁之论的背景

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随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在汉水流域周王分封的诸姬小国中也算是比较强大的一个,所以它也是楚国重点打击的一个。这时的楚国还不是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时代,虽然楚国已经比较强大了,但想要切瓜砍菜般并吞汉水诸姬小国也是做不到的。

斗伯比想到了一个击溃随国,示敌以弱的计谋,让楚国把一些老弱士兵摆在明面上向随国过来谈判的少师董成展示,这样随国可能会掉以轻心,走进楚国设下的圈套。熊率且比认为随国有季梁在,这个计策行不通。少师董成果然上了当建议随侯追击楚军,而季梁制止了随侯。

季梁之论

季梁一眼就看破了楚国的阴谋,但他劝说随侯并不是从军事上计谋上劝说随侯的,而是从国家治理上劝说随侯的。他提出的论据就是上天不会站在随国一边,因为随国没能取信于上天。而随侯提出了质疑,认为自己祭祀上天时各种祭品丰富,诚心诚意,怎么会没能取信于上天呢?于是季梁作了如下论述:

第一,“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治理国家之道在于对民忠诚,对神诚信。只有这样国家大事才能处理好,民众才会支持国家,神才会降下福气。如果百姓饥寒交迫,你的祝祷词写的再好也没用,神不会降福保佑的。

第二“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民为神主,这是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社会以前所有王朝的核心价值。谈论所有一切的基础都是民。民才是整个世界甚至是整个宇宙的运行核心。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历代先王都是在成功治理好了民众的生活之后,才去祭祀神的,在没有处理好民众的生活需求前,他们是不敢去祭祀神的,因为那是找抽的行为。

第三,季梁解释了祭祀神所用的祭品的意义。祭祀时奉献肥大的牲畜时,是说百姓们的生活普遍富足,牲畜养的很好,没有疾病等灾害,百姓们拥有了很多牲畜。祭祀时奉献粢米时,是说百姓们的粮食收成很好,没有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老百姓们能吃上饱饭。如果没有做到这些,那你的祭品牲畜再肥硕,粮食再精美,那也没用。因为民为神主,百姓困苦,神也强不到哪里去,哪还有能力保佑你,哪还有能力降福气,不降灾就谢天谢地了。

所以,一个国家治理者能不能得到上天护佑,根本不用去祈祷询问神灵,只要看看治理国家的成绩就知道了。国家治理的一塌糊涂,还想获得上天庇佑,那只是做梦罢了。

尾声

季梁的“民为神主”的观念一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教义,所以才会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只要民众一致支持,就是上天都不会反对;民众一致反对,上天也会反对。“民为神主”是中国一直保持着世俗化运作而没有出现神权压倒世俗化的核心原因。进入现代社会,我们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也是这一思想的升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