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非功过,怎评说?

 读原著 2021-12-27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从道德上着眼。

   “管仲之器小哉!”

    此处孔子说管仲“器小”,并非说管仲的格局格量小,假如他格局格量小的话,他也不可能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此处的“器小”只是说他并非完人,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瑕疵而已。今人的诠释多属瞎扯,东晋玄学家孙绰解得最彻:“功有余而德不足,以道观之,得不曰小乎?”
 
 
    二是从个人私生活中去谈管仲。

    在这方面,孔子指出管仲确实存在有些不节俭,不守礼的行为,这也即上文所讲管仲的人格缺憾所在,孔子评人时,对一切事实都是正面面对,是怎样就怎样,并没有选择性遗忘,也没避重就轻,更没对常人不敢说的避而不谈。

   “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第三是从管仲的政治能力上谈。

   管仲做事能做到让人心服口服,有理有道,收放从容,赏罚不偏,孔子毫不吝啬地开示,这是管仲的一大常人无可比肩处。

   或问管仲,子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有人问孔子管仲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第四,则是从管仲一生整体功绩,大局观上去看。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假若不是管仲,我们中华文明估计早被蛮族同化了,孔子认为,管仲虽于私生活中失了“小节”,但总体上终成“大义”,功在天下,利在千秋。孔子最后将“仁”的评价给了管仲,可见管仲的功是远大于他的过的,管仲给人带来的正量也是远远盖过他给人带来的负量的。

  由此看出,孔子评论一个人是“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

  说到此,我又想到了另外两个名人评价事或是人时的态度:

    南宋末年,文天祥被蒙古人捉在军中牢里待处死,有一天夜里,牢外有几个蒙古老卒兴奋地吟唱起他们部族的歌曲,早已决心殉国,看空一切的文丞相听此音后竟泪流满面,人问其故,他说:“此乃大吕之声,中土久不闻矣!”华夏大地上本也不缺诸多淳朴而古老的民歌,然而到大宋时,早失传了,或是少数存在的也不再被人重视。作为一个钟爱中华文明的汉人,此时闻到蒙古这种蛮人都还保存着其本族的精粹艺术,而汉人却早已把自己的丢了,文天祥这时该是何其悲痛。然而悲痛归悲痛,对于自己的敌人,文天祥并没有将他们一棍子全部打倒,比如,蒙古人还传承着他们祖先留下的那么好的音乐这一点,文天祥见了,也会毫不隐藏地给以真心的赞美。

   近代,《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中则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鲁迅当年被记者斯诺问到“你认为中国最优秀的杂文作家有哪些人”这个问题时,鲁迅推举周作人为第一位。周作人这个鲁迅的兄弟,曾多少次伤害鲁迅一家人且不说,这个人还是个没有民族立场的汉奸,但格量之高,胸襟之宽,视野之阔如鲁迅,他在评价一个人时也从来都是分开看的,弟弟周作人人品,气节低下自然是事实,但同时弟弟周作人的杂文在他眼里看来,也确确实实是高水准。鲁迅敢于正视一切客观事实,绝不主观片面的去看任何问题。

 
  一个艺术作品中,创作者自我成分渗入的越少,作品会越空灵。一个人评人论事,以己度人的成分少了,敢于正视真实的勇气多了,人事就会被他观得更全面,更准确,其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更能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