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良知,守住人的天真,让人心澈性明。如今的教育沦落为低级的功利至上,产出来的人自然也就是功利至上的,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左传》中早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人的境界,从低到高,依次是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假如只能在“追求功利”这最底一层倒腾,本身就是很危险的,假如那个人汲汲而求的功是没有徳的功,戚戚而获的利是不仁的利,那问题就更严重了,——俨然是在行恶。 小时候,学校里灌输给他们的是“考试第一,成绩为王”;毕业后,社会交给他们的是“有名最好,有钱是爹”,——这两者本质都一样,读书一定是为了应付某种指标,规则,共识,上学也是为了某种明显的目的而来的。学校把“成德为务”的本质丢掉后,俨然就成了一个变相的企业,他们的“利润最大化”是升学率,是各种没有止境的瞎评比与利益暗斗。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或沦落为工具,机器,或成为一个只有知没有识的呆板人,再危险的,以自己是一个心机重重的“小大人”而感到自豪。至于那种创造审美型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更别说“德智体美”等全能型的人才了。社会上少数的创造审美型,全能型人才几乎全是出自于各人离校后的自学自成。 课堂上,假如学生只以听话,顺从为佳,只能被禁锢在一个预定的思想圈子里,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独立人格,不敢质问,不敢批判,那他怎么可能生出创造性思维,审美就更不用谈。失去了本真自由这个人性最根本的东西后,其他外在的装饰再漂亮,也都是没有任何真正的生命力可言的。 德是人最真的本性,教育即是“明明德”,——即帮人澄明他最初的本性,认识到那个最真的他自己,这一过程本应该是不带任何目的的,是享受的,就像一个人回家时的心情一样。而当下的教育对孩子来说,不是回家,不是内省,而全是向外妄求,——缘木求鱼。上课却成了任务,成了争竞,成了负担,校园成了追名逐利的铜臭场。《书・酒诰》曰:“唯德馨香。”如今的学校从没有深思过,养人的东西光凭谷物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是得靠澄明人自身的德性。天底下最芬芳四溢的永远都不是美食,而是源自一个人的品格与修养。 赶路的孩子,眼里是不会有风景的。灵魂跟不上他的脚步,自然会造成他天性的泯灭。 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在回忆其父亲时,曾在书中记录下了这样一个细节:父亲觉得, 假如一个顽童一脚踩死了数百只蚂蚁而毫无愧疚,这一点点的残忍心如果扩大开去,将来他就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所以护生的行为,并不是仅仅保护动植物,实则是为人生。 她还回忆到她自己小时候,有一次随便踩蚂蚁,被父亲看见,父亲连忙劝阻说: “蚂蚁也有家,也有爸爸妈妈在等它回家,你踩死了它,它的爸妈就要哭了。” 如今整天因碌而忙的父母们,谁会有闲心去这样引导孩子?如今月月考试,天天为分数而忧患不已的孩子们,又如何寄望他能静下来欣赏自然,并对天地万物怀有一颗深广的同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