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非议?

 读原著 2021-12-27
    有一位小贩,挑着很重的一旦货物,乘船过河。上船后,他依然让自己绷得很紧。船夫问他为何不把担子放下,他说怕船沉了。船夫说,你这样拧巴着,反而更危险,放下,才更安全。
  
    人活在这世上,难免被人赞誉,或是被人非议,一个人被赞誉,或是非议的程度越厉害,那他则愈要懂得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分外的假相。若确实理亏在自己,则躬身自问,反观自照,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倘若理不亏在自己这边,这个时候则需要一种大智慧去面对那些横飞过来的与自身实际不相符的誉或是非了!否则的话,就像上面的挑货人一样,心一直端着,生活的船就会一直摇荡,唯有清心,守初,才能更从容地活出最轻灵的模样。
       对于分外的荣辱,是非,毁誉,——儒家,道家,佛家又是如何看待的?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
     孔子以一颗修己安人,和而不同,仁及万物的心去面对。
     “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庄子以全德抵御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则以一颗“至人无己”的忘我之心去善化一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里说:“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不见人过,是源于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若看到一个人的'非’,就说明你自己的心已经开始妄了。佛看谁都没有是非,是因为佛自存大慈大悲的心。你要想达到眼里不见人过,你就得穿过表象,直抵本相,自然寻回生命自带的那一颗深广的同情心,慈悲心,这颗心明亮了以后,再当你面对妄人,妄言,妄语,妄行时,你想做的事就只有一件,——你妄我不妄,你梦我醒,我如春雨般润你,感化你,怜悯你,再深一点的则是发愿并度你成佛。
    ......     
     
    一个人看人,看世,看风景,一旦达到了没有好与坏,是与非,不带成见,能意识到每个现象都不是一朝一夕偶成的,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天善的时候,他的修养就进了一大层。
    梁启超曾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除了道出“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一振聋发聩的观点外,最后一句也是重点,——也就是说一个非常之人大多都是毁誉参半的,这个人不管是大奸之徒还是英雄豪杰姑且不论,这个人的所作所为,除非完全顶替过他,抵达到他一样的位置,做过他曾做过的一切,否则是没有人是可以完全看清他的,也不是庸人就可以对他胡乱信口雌黄的。
  
   从此种角度来说,人世间的毁誉大多都是假相,真正要做到全面彻底客观真实的评价一个人,除非你去把那个人的一生完完全全复制过来亲自体验一遍,否则的话,全属于无意义的浪费口舌。
    与其羡慕着别人的传记,滞著在外界对自己的虚论上,或是活在大势与别人的眼光中,倒真不如把这大好韶光用在做真自己上。一个人,一旦自己修得够真,内心够明澈,那他自然成圣,成佛,当然更重要的是成全了真正的他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