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读原著 2021-12-27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一度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最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原先,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去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还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也去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状况……这种实地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超多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只因为替李陵辩护几句,竟得罪汉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

  受了刑,身子毁了,不可复原,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之后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有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完成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创作了《孙子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古人在情绪忧愤的状况下写的。这些名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那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也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描写和叙述。他对于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物往往带着同情和悲悯。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形象鲜明,情节叙述生动活泼。因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既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书籍,又可以说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依靠自己的志向和心中的信念,创造了奇迹。

  所谓志,古人解释:“心之所向,心之所之。”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都注重立志。你立起什么样的志向,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司马迁立志留下大著作,最后果然也实现了。“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王阳明小时候立志要成为圣人,后来就真的成为了圣人。当然这个过程里,总离不开他们脚踏实地的全力耕耘和忘我的付出,正如苏轼所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们的志向是坚韧不拔的,毫不动摇的,以此才能在知行合一的路上走得更从容,更长远。

   一个人,为什么要立志?王阳明如是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立志为什么要坚定?王阳明又解释道:

 “志岂可易而视哉!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正目而视之,无他见也;倾耳而听之,无他闻也。如猫捕鼠,如鸡覆卵,精神心思凝聚融结,而不知有其他,然后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

  除此以外,他还强调,“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说:“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立大志与志行合一上,王阳明又道:“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拳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忙忙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孔子也经常跟他的学生谈志向,宋代学者程颐yí对孔子,颜回,子路三人志向理想的归纳是:“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程颐认为,孔子是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颜回已经能做到长时间不违仁,子路却还处在正在向仁全力进修的阶段。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也不抱怨和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会做了点好事就到处声张,不会四处宣扬自己的功劳。”两人说完后,子路向孔子道:“我们也愿意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天下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朋友们之间都相互信任,天下年幼的人都可以得到关怀。”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