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古代有个人很擅长画竹,并且已经很出名了。可他的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却对他道:“你尚未入门,你只是知道了画竹的技巧而已。”他不解,忙问老师道:“先生,那我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是入门呢?”师傅答道:“你要从内心主动纯诚地喜欢你的所为,而不是为了名利去做这件事。然后,画竹子时,你要觉得你自己就是竹子,不要起分别心,更不要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徒弟去后,终日站在竹林中,风起,竹摇,其人亦摇。

   如此十年过去,一日,师往探之,见其在竹林中闭目凝神,随风摇摆。看了良久,师傅走上前去,跟他道:“好是好,比以前好,可这还不够,你现在要忘掉你是竹子这件事。”这之后,徒弟回去又闭关修炼了三年。三年过后,老师再去探视他,见他此时画竹子,已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便笑向他道:“你已经入道了。”


   一个人无论是修身,学问,技艺,还是任何其他的,想要将其做到止于至善,臻于化境,其过程无不要经过这三个阶段——,

  先是知道,全面深入的了解;其次是什么都不为,也就是不带任何目的主动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欢;最后则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天人两忘,乐在其中。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物,懂它的人,不如主动发自内心的爱好它的人;主动发自内心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