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与周敬王交往,孔子在齐国久仰其名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洛邑造访苌弘,向苌弘求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处,以及其他一些乐理大道。

   孔子问苌弘:“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形式绝美,字义尽善;武乐之声形式也虽美,字义却晦涩隐含,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的演奏,乐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的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孔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关于“乐”的“乐以发和”思想,即是从苌弘这里得到启发才开新出来的。

   除此以外,孔子早年曾虚心向老子请教过“礼”,甚至还曾有过不耻下问的为学经历,——鲁国有一个名叫项橐的小孩只有七岁,孔子也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来看待,向他咨询过很多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就是靠这种好学,乐学的精神,才成就了其辉煌博大的一生的。

   正如《子张篇》所言:卫 公孙朝 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意思是——
 
 卫国大夫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没有失传,还在人间。贤能的人了解它大的方面,见识浅的人知道它小的方面,无论哪种人,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文武之道。我的老师在哪不能学,跟谁不能学?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自性具足的人,在于他爱好传承,探索和发展古代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并且为此下了真功夫。正如老子所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苏轼所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孔子就是那个志向坚定,勤奋好学,知行合一之人。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很多知识,智慧的人,而是爱好古代好的东西,勤奋敏捷去求得知识,澄明自身智慧的人。”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