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带领人民经过13年艰苦努力,终于战胜了洪水,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大家拥戴大禹登上了王位,成为天下共主。 禹登上王位后,逐渐加强了王权,他在涂山召开天下诸侯大会,讨论天下大政方针。《左传哀公七年》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会召开期间,目无法纪的防风氏部落首领故意来迟,捣乱诸侯朝会。为了树立王的权威,严明法纪,大禹下令斩杀防风氏。从斩杀防风氏可以看出,大禹的威望和王权的力量。 涂山大会后,大禹将各诸侯进献的铜器铸造成九鼎,定华夏九州,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并在各州的鼎上铸上该州的山川风物和奇禽怪兽,大鼎气势恢宏壮观。此后,九鼎成为国家祭祀典礼中最神圣的器物,成为最高王权的代表,在夏商周三朝一直传承,直到东周末期,战事不断,九鼎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之谜。九鼎既然是王权的代表,那历代窥视王权者就会试图染指九鼎,企图夺取天下,留下了很多相关故事和成语,比如“问鼎之轻重”、“问鼎中原”、“问鼎九州”等。 相传大禹晚年巡狩东南,病逝于会稽(今浙江绍兴)。按照禅让制和禹的遗嘱,将天下传给了伯益。上文大禹治水讲过,舜帝派伯益辅佐大禹治水。伯益在治水过程中建立了很多功勋,被舜帝封为东夷部落的首领。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大家知道,人类居住离不开水,在发明凿井技术之前,人们必须靠近河流居住,人类扩展范围有限,且要忍受洪水的威胁。发明凿井技术之后,北方大平原逐渐被华夏民族开发、占领。 禹遵照禅让制将天下传给了伯益,原本一切都将按照既定轨迹传承下去,但是大禹所在的夏后氏一族也出现了一位强有力的首领启,他是大禹的儿子。 《史记》记载大禹死后伯益继位称王,但是各方诸侯感念大禹功绩更愿意拥戴大禹的儿子启,拒不服从伯益,伯益迫于压力只能让位于启而后隐居于箕山。 真实情况是不是如此呢?估计没那么简单。根据其他的一些史书记载,大禹死后,夏后氏的启和伯益就王位继承爆发了激烈战争。斗争非常激烈,几经波折,叛乱的启曾遭到伯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最终因为有大禹生前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一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盟友众多。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联盟对伯益发动最终之战,在箕山南麓杀死了伯益,启登上了王位。 这次王权的争夺,反映了伯益和启的年代,传统的部落习俗已经逐渐被新的价值观念所取代,氏族管理已逐渐向国家管理转变。人们私心渐起,对于财富和权力的欲望逐渐强烈,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共同体权力移交的“禅让制”,转而进入了血统继承的“家天下”。国家概念开始形成,社会形态走向奴隶社会。 启登上王位建立了夏朝,夏启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