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悟《十三势歌》

 zhangshiwei66 2021-12-27

学习体用王宗岳《十三势歌》

(根据教学音频整理) 2021.12.

现在讲第五节课,学习王宗岳的《十三势歌》。王宗岳的《十三势歌》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姊妹篇,所说姊妹篇就是它们一个是姐姐,一个是妹妹。《太极拳论》是姐姐,《十三势歌》是妹妹。所谓姐妹,那就是一母所生,他们有骨血关系,也就说王宗岳《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他们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十三势歌》和《太极拳论》的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习《太极拳论》,有说不到的地方,那就在《十三势歌》里寻找,来领悟,《太极拳论》里没论“气”,没有说气的语句,也没有说“意”,十三势歌里呢,有说“意”的歌诀,也有说“气”的歌诀。所以我们两相互补来学习理解,就把这个太极的理领悟理解全面了。

咱们先读《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一叹息。

《十三势歌》都把什么入了歌诀?

一个是“腰”,就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所以太极拳,练“腰”非常重要,命意源头在腰隙,“命意”,在文学上,是写文章或者说绘画,要确定什么主题,这是“命意”的含义,命意源头在腰隙,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练十三势,首先要练腰,腰是拳的根源,是源头,和“刻刻留心在腰间”,这两句话,实际是一个意思,就是说每时每刻都要想到用腰练拳。

我练拳,是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好几年才把这个腰练明白了。怎么练腰?不要荡腰,不要晃腰,不要抖腰,也就是不要用力去摆弄腰。练腰的最佳练法就是“刻刻留心"在腰间,你在思想上,在意识上。把腰当成源头了,那就要重视这个源头,要经常琢磨怎么把这个源头调动起来。怎么把腰调动起来呢?要用心思在练拳中把腰放到主要行为上,打拳别忘了腰,打拳不是用胳膊腿打拳,而是用腰打拳,用腰带动胳膊腿打拳,这样天长日久,腰就会出现体感,出什么体感呢?首先是温热感,在温热感的基础上继续经常用心去想腰,去琢磨腰,去用腰,现在我的体感是热的,一想腰腰就是热的。这个腰,非常重要。武禹襄在拳论中说:“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腰如车轴,气如车轮”,所以这个腰和气之间地关系,都是“意”完成的。所以“命意"在腰隙,“留心"在腰间,这个腰不练明白了是很难得功夫的,腰不练明白了也很难产生气感,所以“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你只有把腰练好了,气也“腾然”了,所以这个练腰非常非常重要,学这个《歌诀》,我首先要讲怎么用腰去修炼太极拳,把腰练明白了,这个腰练明白了之后,功夫就会用了。张三丰那个“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就有那么一句话,这个轻灵要用腰去主宰,主宰于腰,所以,咱们讲十三势歌儿,首先要明确这个腰的重要性,不把腰的重要性放在心上,那可能会走很漫长的路,如果把腰放在心上,把腰真正练出体感,尤其是腰热了,就是一想用腰,就是这个腰眼,能是温热的,甚至有点儿发烫的感觉,那功夫是最妙的。

十三势歌儿,第二个我要强调的就是“气”,内气怎么感知,怎么得到。内气练上身是什么标准?十三势歌儿讲的非常明确,就是“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就是练出内气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怎么完成的呢?就是用体感完成的。你得有内气的体感,打拳要明白“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要用内气的气感打拳。在练拳的过程中,这个气可能不顺畅,这个体感有时候觉得别扭,举动有的时候觉得迟滞,也就是像挡在那块儿似的。在练中初步感觉到内气时,就会常常出现被挡住了,搁哪儿不通了,怎么办呢?就得在虚实上下工夫,你要留意,你那个地方是不是使劲了,使劲了,就是实,实了,那嘎达气就堵住了,所以要把它虚下来,要换换意念,或换换腰,换换那个虚无的意,那个气就不滞了,就通顺了。

这叫“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气不稍滞了,练拳时时刻刻留心在腰上,留心在腹内,整个身体就有“气腾然”的体感了。什么是“气腾然”?就是在练拳中,周身是温热的,周身是舒服的,周身有说不出道不明的畅快,有如沐春风、轻松绵软、飘飘欲仙的快感。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咱们练出这个气,就是孟子说的那个“浩然之气”,“体用相间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这是郑曼青先生说的。

“气不稍滞”、“气腾然",须“刻刻留心在腰间”,所以气和腰是紧密相关的,你腰练明白了,气也基本练明白了。气还和心有紧密关系,叫“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纛"是啥?,是古代大旗的旗杆,旗杆是稳的,气就是旗杆上那面旗,这个旗(气)的作用,纛(腰)的作用,是谁完成的?是心(意)完成的,所以叫“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因此,学十三势歌,我第二个要强调的就是内气,怎么修炼内气,怎么把内气修炼到太极拳里头。修炼内气,我认为很主要的就是不要用力练拳,用力练拳的人,跟他说内气,他不懂,他不知道啥叫内气,尤其是竞赛的拳,表演的拳,不用力达不到规则的标准的拳,跟他们一说内气,基本都摇头,不知道啥叫内气。

气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是用心用意练出来的,用力练拳,永远练不出“气不稍滞”“气腾然”的体感来。懂得什么是内气之后,在打拳中你会体验气的通的奥妙。稍微挂点儿力,气就不通,你哪儿挂力哪儿气不通,哪儿就发滞,你把那的力克服了,气就通顺了,自然就舒服了。气发滞是啥感觉呢?发滞就是不舒服的感觉,不得劲儿的感觉,别扭的感觉,气一点儿也不发滞了,那就相当得劲儿了,相当舒服了,也不别扭了。在练拳中去琢磨这些,去琢磨怎么把气练通、练明白,这个练明白了之后,打拳越打越舒服,越打越得劲儿,越打这个拳越有奇妙的意境。

十三势歌,我要讲的第三个内容,就是身法。

练拳要注意身法的修练,所说身法,就是“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就是咱们经常谈论的“中正安舒”。尾闾,用白话说,就是尾巴根子。练拳的人必须得注意尾闾,把它的位置摆正。过去有的拳家,练撅臀,结果练出了大屁股,还有的练“吊裆敛臀”,这都不是中正尾闾,怎么中正呢?要松尾闾,尾闾一条线儿似的和地面是垂直的,想尾闾要落下去,这就是尾闾的中正;神贯顶,就是虚灵顶劲,就是把神放在百会上,不是练拳始终把神放在百会上,而是时不时地放在百汇上,达到满身轻利,这个“满身轻利顶头悬”,也就是张三丰说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轻灵”,这就是满身轻利顶头悬,所以练拳这个身法一定要重视。你看杨澄甫的拳照,汪永泉的拳照,仔细看他们那个脊柱,是和地面垂直的,它不是倾斜的。打拳定式时,脊柱一定要和地面垂直,你想到脊柱和地面垂直了,自然就“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了。所以这个身法儿非常重要,我们平时练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身法的练习,练拳,你腹内松静气腾然了,然后这个身法中正了,那就是推手时“松整”的身法。没有松整的身法,就没有推手的奇妙功夫,所以,身法标准了,在推手中就会便利从心,得心应手了。这个身法是非常非常主要的,这个身法实际也和腰有关系,腰为纛吗,腰为车轴吗,你身法正了,腰自然就是车轴了,腰自然就是纛了,内气自然就成为旗成为车轮了,那功夫自然就能够非常巧妙,非常神奇,非常精彩。这句“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我在和拳友推手中,一说这句歌诀,哎!对方的功夫就上来了,我就被发放了,这就是歌诀的神奇,是意的神奇。

再强调一点是什么呢?是功夫表现的方式,太极的功夫和“力”有没有关系?坚定地说,和力没有关系,歌诀中,有三个“心”字,五个“意”字,没有一个“力“字。“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这句歌诀肯定的是“用意”,否定了“力"。太极的十三势,每招每式,所有的势,“存心揆用意”,存心,留心,放在心思上;揆用意,“揆”是啥意思?“揆”是标准之意,太极拳的每招每式的标准是啥?是用意。你只有在“意"上下工夫,用意来练拳,来玩推手,得来就不觉费功夫,也就是随时随地地能够把对方发放出去,就能够叫对方没着没落儿,他不走不行,不跳不行,不跑也不行,所以叫“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这是“意"的功夫,不是“力”的功夫。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这四句是连在一起的,这四句为啥要连在一起呢?它都是说太极拳的功夫应该怎么发挥,怎么做到,太极推手才有功夫。因为练太极,最终的目的是防身呀,是自卫呀,是怎么战胜对方呀,是“益寿延年"呀,所以“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这是功夫的“动静”的关系,动静是离不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就是“静中触动动犹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的“动静之机”。张三丰还有一句经典论述,叫“视静如动,视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阴阳)相交,二气相交,太极之象成”。我有时候跟拳友推手时,一说这句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方就轻轻飘飘的跑出去了。推手时,我说:张三丰说了,视静如动,视动如静,动静循环,二气相交,二气相交,太极之象成,说完这句话他就跑出去了,由此证明悟明拳理非常重要。这就是动和静的关系,动和静的功夫,神奇的功夫。为啥我说张三丰这句话,他就跑就受不了呢,我琢磨实际我在说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说的时候这个“意"就用上了,这个意用上了,就有了“得来不觉费工夫"的奇效了。

今天讲十三势歌,我联系和拳友推手过程中所说的话,为啥能说出那个话来,是学理学到的,说出那个话有一个什么效果呢?想说就就说了,想就是意,这个意就是太极功夫,所以汪永泉对太极贡献最大就是“神意气是太极的内劲儿”这个经典论断,你要信这个经典论断,你就在修炼神意气上去做文章,去默识揣摩,去终生修炼,你到耄耋之年,功夫照样神奇,而且年龄越大功夫越精纯,因为啥呢?你年龄越大,那个神意气越精准,那个神意气质量就越高,这个太极劲儿就能够既神彩又奇妙。

十三势歌里还有一个词,我们必须把它准确理解,就是“推求"。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这个“推求”一词一定要准确理解。推求,在字典里有这个词儿的解释,推求,是在懂得一点儿的基础上去琢磨,去研究,这就是“推求”。所以这个“推”不是力,这个“推”是思考,如“推论”“推想",推求,就是研究,就是探索。所以我们说推手,这个推手的“推"绝不是用力去推,不是推开的推、推动的推,而是推想的推,推论的推。所以“推手”就是我们要研究、探索怎么样来得手上的功夫,来用手完成咱们搭手就能战胜对方的功夫,“推手"应该这样理解,马长勋老爷子说“推手不是推人,推手不是胳膊劲儿"。所以这个词也特意解释一下,明白这个了,那你就知道这个推手是咋回事儿了。

十三势歌的前十四句,我没用句句去解释的方法,而是用我理解的讲了几个大问题,我们应该在这几个大问题上怎么理解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歌》。

理解了之后怎么修炼?

“入门引入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王宗岳告诉你修炼太极应该怎么办?应该拜师,是吧?应该找明师,听他说,听他讲,听他口传心授,明师把你引上路了,你知道功夫是怎么回事儿了,那不是师父领进门,你就得到功夫了,而是啥呢?你明白了法理了,明白太极是怎么回事儿了,怎么办呢?“无息法自修"啊,不要停啊,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呀,把这个法,自己修炼上身,这叫“功夫无息法自修”。

还有一句话就是“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这又强调“意”在太极修练中的关键地位。

意气是君主,是皇帝,骨肉是大臣,是皇帝下的大臣,是受皇帝管的,这是“意气“和“骨肉"之间的主从关系,附属关系,这个主从关系,附属关系,现在都颠倒了,绝大多数都颠倒了,都是练筋骨之能,逞筋骨之能,不练心法,没有心法之妙,所以我经常强调练太极,练真太极,要不练筋骨之能,要专修心法之妙。这心法之妙,都在张三丰、王宗岳的拳论里,拳论里的心法真言是“凡此皆是意”,“势势存心揆用意”。我们修炼太极最终的目的是啥呀?,张三丰说:“问天下豪杰欲延年益寿,不逞技击之末耳”,也就是不练打打杀杀那些东西,要练健康长寿;王宗岳说的更明白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仔细推敲歌诀的用意的目的在哪儿呢?是什么?是“益寿延年不老春”,是健康,是长寿,春就是健康,延年就是长寿,所以咱们练太极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现在一些人士,非要拿擂台,拿技击实战给太极拳说事儿、贴标签,实际是违背了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和王宗岳《十三势歌》(两论一歌)的宗旨。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这一百四十个字的诗歌啊,每个字都是真真切切的、没有遗漏的十三势(太极拳)的道理。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如果不研究《十三势歌》,不研究太极拳的理,不细心地去琢磨,去探索十三势的理,不管怎么练,都是“枉费工夫”,如郑子曼青说的“力学垂死终无补”。到耄耋之晚年啥也没得着,只留下唉声叹气了,这叫“枉费工夫贻叹息"。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

文章图片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