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谓的聪明

 苏迷 2021-12-28
《姑苏晚报》2021年12月27日 B07版

  杨民

  丁谓(966-1037),字公言,号谓之。出生于北宋苏州府长洲县大郎桥巷,大郎桥巷就是现在的建新巷,在干将路与建新巷之间有一条数百米南北向的马路,因丁谓故居曾在此地而名之曰丁家巷。

  丁谓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小长得丑陋,斜眼,尖嘴猴腮,但却出奇的聪明,是个天才式人物。淳化三年(992),丁谓不负众望,一举高中第四名进士,官至宋真宗朝内阁首辅(宰相),成为一代权相,宋真宗驾崩后,丁谓因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崖州(今海南)。

  史学家对丁谓的政治生涯争议极大,正史认为他在任时做了许多错事坏事,是弄臣奸臣。但无论毁誉如何,有一点不可否认:丁谓是北宋不可多得的行政干才,聪明绝顶,建树良多。本文撇开丁谓其人的正邪,仅说说他作为行政干才做的几件事。

  一

  丁谓第一个正式官职是饶州通判,主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后来历任中央和地方的各种官职。丁谓行政能力超强,同时又是理财高手,面对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往往一语中的,处理问题快刀斩乱麻,效率极高。宋史记载:“案牍繁委,更久难解者,(谓)一言判之,众皆释然。”

  宋真宗三年(1000),益州王均起兵叛乱,朝廷派人调集施州、黔州、高州、溪州等地蛮族武装前去平叛,结果是叛军未被剿灭,这些蛮兵却顺势作乱,占山为王也反叛了。

  此时皇帝想起了能干的丁谓,遂派丁谓前往处置。丁谓一介书生,轻车简从,直入匪穴,向叛乱首领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承诺只要归顺,朝廷既往不咎。结果丁谓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兵不血刃,平定了叛乱。首领们感动万分,勒铭石柱为盟,誓言“不敢犯边”,从此世世代代效忠朝廷。

  平叛后,丁谓治理西南少数民族颇有三国诸葛亮的风范。他发现少数民族叛乱真正的诱因是缺盐而引发,又发现当地粮食十分丰饶。丁谓便让官府从产盐区运盐至西南地区,用盐换当地的粮食,用粮食供给朝廷军队。这样一举两得,既解决了当地驻军千里迢迢从内陆输送军粮的劳苦,又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吃盐困难。

  丁谓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任职五年,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任满回到中央,宋真宗欣赏丁谓治边的才华,问丁谓如何做到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丁谓答曰:“朝廷命官,不邀功生事即可。”这一句话足见丁谓深得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真谛。

  宋王朝在澶渊之盟后,急需恢复经济,安抚战后灾民以及支付辽国岁币,处处需要用钱。宋真宗知人善任,于景德二年(1005)任命丁谓担任三使司,主管全国经济工作。丁谓不负众望,上任一月便将四川官府积存的盐、粮,换取当地百姓生产的丝帛,转运至外地牟取高额利润,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又为朝廷赚取了大把银子。上任半年,丁谓就主编了《三司新编敕》十六卷,规范了宋王朝的财经制度,编写了许多反映宋初财政状况的专著,丁谓还撰写了《景德农田敕》,在全国各地专设劝农使一职,指导农业生产。

  二

  宋真宗时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史称“咸平之治”,这除了天时地利,也离不开丁谓的运筹帷幄。国家稍有实力,好大喜功的宋真宗便想干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可是个耗钱的大型活动,国库虽然略有余钱,但哪里禁得起如此靡费。宋真宗问计于丁谓,丁谓很狡猾地迎合皇帝,说了句“大计有余”,意思是不差钱。宋真宗很高兴,下旨组织泰山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王朝开始了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帝王封禅活动。这次封禅,皇帝的随行者包括皇亲国戚、大小官员、各国使节以及士卒杂役近万人,从汴京到泰山,浩浩荡荡历时十七天,开销巨大。聪明的丁谓首先以三司名义向国库暂借白银十万两作为启动资金,然后下令凡是要跟随皇上封禅的大小官员、缙绅名流,都要自掏腰包,限时限刻运送钱物到汴梁至泰山沿线,参加者无不踊跃捐款捐物,封禅活动耗费钱财高达八百余万贯,丁谓最终没花国库一分钱,靠的全是拉赞助。

  封禅活动中,每天都要发给士卒、杂役军饷工钱,宋时流通货币是铜钱,携带十分不便。丁谓灵机一动,设了一个特殊机构“随驾使钱头子司”,发行一种类似于现在的银行支票的纸质凭证,用来发给士卒杂役,回去后到当地官府换取现钱,这在古代绝对是一种金融创新。

  三

  丁谓聪明,有急智,且饱读诗书,装了一肚子墨水。有一天宋真宗大宴群臣,酒过三巡,皇上突然发问:“众爱卿,唐朝的酒多少钱一斗?”此言一出,大臣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有丁谓答曰:“盛唐酒价,每斗三百文。有杜诗为证'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真宗听了,深以为然,大加夸赞。

  又一天,宋真宗与嫔妃们在御花园钓鱼,钓了半天一条也没钓到,没钓到鱼本不是个事儿,可要命的是宋真宗邀请了一班文武大臣观看,众目睽睽之下脸上挂不住了。皇上不高兴了,问题很严重,大臣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此时丁谓挺身为皇上解围,笑盈盈口占诗句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意思是说鱼都害怕皇帝的威严,所以不敢上钩。这个马屁拍得既得体又高雅,哄得皇上笑逐颜开,将两句诗反复吟咏再三。

  丁谓有时是一个弄臣,哄皇上高兴只是雕虫小技而已,但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总能体现他的足智多谋。

  宋代文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一书中记载道:景德四年(1007),契丹兵犯中原,直指山东河南一带,皇上任命丁谓为郓州、齐州、濮州安抚使。契丹铁骑席卷黄河以北,百姓惊恐万分,蜂拥至渡口,以图逃往黄河以南,岂料黄河船夫无良,不肯出力,渡河速度极慢。作为当地的军政长官,丁谓急中生智,从牢中取出死囚数人,“以为舟人,悉斩于河上,于是晓夕并渡,不三日皆尽”。用死囚假冒船夫并当众斩杀,杀鸡儆猴,船夫再不敢磨洋工,很快渡完逃难百姓。

  宋代另一位文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丁谓的好几件事,其中有一则充分显示了丁谓的才华。大中祥符八年(1015),大内皇城失火,皇宫被毁,重建皇宫的任务由丁谓承担。丁谓管理工程不走寻常路,命人将皇宫前的大街挖成河渠,直通京城汴河,运送建材的船只可直抵皇宫工地,开河挖出的土用来烧砖。工程结束,将灰土瓦砾废料填进河渠,重建一条大街。沈括不吝赞美之词,赞扬丁谓“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四

  《宋史·丁谓传》说丁谓“善谈笑,尤喜为诗,至于图画、博弈、音律,无不洞晓”,每到官员休假日,大会宾客,任宾客随意展示才艺,丁谓都能从容接招,没有谁能难住他。

  丁谓一生笔耕不辍,重要著作有《丁谓集》8卷、《虎丘集》50卷、《刀笔集》2卷、《青衿集》3卷,另有其他诗词文集若干,其中最有名的是《景德会计录》,现代“会计”一词就源自此书。

  宋初诗坛流行西昆体,其代表作是《西昆酬唱集》,多是政客文人互为唱和、粉饰太平之作。总集中也收有丁谓诗作,但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忧国忧民,与西昆体主流诗风格格不入,丁谓便逐渐淡出西昆流派。他的《咏泉州刺桐》诗曰:“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除了诗文,丁谓还在制茶和南海沉香等领域有所作为。

  宋真宗咸平年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管理茶政,包括为皇室监造北苑贡茶。丁谓对制茶潜心研究,做了三件事:一是规范北苑贡茶的生产工艺,统一了团茶规格,一斤八饼,取名“大龙凤团”,从此名扬天下。第二件事,撰写了茶学专著《北苑茶录》,对推动闽茶的生产起了指导作用。第三件事,创作许多赞颂闽茶的诗歌,为闽茶起到了推广作用。

  晚年丁谓贬官海南,谪居崖州三年之久,他对当地的沉香做了深入研究,撰写了沉香专著《天香传》。《天香传》详述了中国用香历史、产香地区、香材优劣,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沉香的专著。

  五

  丁谓在与刘太后的政治斗争中失败,朝廷以丁谓任山陵使为大行皇帝办丧事出了问题为由,将丁谓罢黜贬去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从权倾朝野的宰相沦落到荒野流犯,丁谓用一种平和淡泊的心态对待人生的不如意,闲暇时在蛮荒地区教书育人,当起了业余老师。在天涯海角的秀丽景色中日赋一诗,结集为《知命集》。

  虽然诗集名为“知命”,但丁谓并不认命,在崖州流放三年后,丁谓又抖了一回机灵。他撰写了一封给皇上的信,信上满是忏悔自责。流犯是没有给皇上写信的资格的,丁谓把信交给洛阳太守刘烨。刘烨得信后,不敢看,直接呈给皇上,这正是丁谓所要达到的目的。

  年轻的宋仁宗看了丁谓的信大为感动,虽然没有赦免他,但把他的流放地逐步北移到中原,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此事:“丁景公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一日忽有一书与执政,执政得之不敢发,立具上闻。洎发之,乃表也,深自叙致,词颇哀切。其间有两句曰'虽迁陵之罪大,念立主之功启。’遂有北还之命。谓多智变,以流人无因达章奏,遂托为执政书,度以上闻,因豪宽宥。”

  景佑四年(1037),丁谓在光州病逝。宋仁宗肯定了丁谓对北宋王朝的贡献,赐钱百万、绢百匹。丁谓与北宋名臣寇准是政敌,在正史中被认为是弄臣、奸臣。或许是有先见之明,丁谓生前在其著作中说了一个观点,意思是历史记载并不可靠。

  不管历史如何评价丁谓,故乡苏州的父老乡亲,还算是以宽厚对待他,为感念他担任苏州刺史时曾为苏州减免了人头税,在今钮家巷建了“晋公庙”纪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