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人的省思与用心,是爱的复原力 |婵琴

 z55j03b55 2021-12-29

01

有些情感,历经时间沉淀与身份转换,越发确定与明晰。比如:爱是终生的功课。这门功课,以行动和力量呈现。内心有爱的人,一定饱含俗世温热与真诚,也自带无私与自省的踪迹。这条踪迹,是TA给予身边所有关系最好的凭证与礼物。于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所流经的方向是福祉与愉悦,而非消耗与堵塞。

不可否认,生养孩子会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变得不那么集中。甚至会对肉身与神识有所消耗。但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一位妈妈,若能将生养孩子视为此生灵性之旅的旅行:「相当于僧侣的孤独静修,朝圣者前往麦加、耶路撒冷,或者攀登珠穆朗玛峰。」那么她一定能获得新的生命成长及能量,也更能看清与承受很多东西。

孩子,历经艰辛来到世间,终究能唤醒成人内在的很多东西。你想,一个象征爱的纽带与流动,意味着柔软、坚韧与希望的生命。与之产生联结,衍生出新的能量场,则是多么可贵。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观察妈妈们的情绪与能量。发现有些人养孩子养到歇斯底里,三天两头抱怨发泄,甚至懊恼堵塞。有的人不同,永远都是那么气定神闲,让一切处于稳定与供给情愫之中。她们既有安静的本能,也有秩序的头脑,还有自觉成为“好大人”对省醒之心。

孩子成为了宽阔、丰沛、无量心的源泉,而成人也保留了对爱的信念、温善、尊重及满满都感激之情

是她们没有养育烦恼,委屈和不愉快吗?是她们本身就具备坚韧与无限的精力吗?

我想未必。只不过她们在一些重要关头能咬紧牙根,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此意义上来说,有的人将母性的慈爱发挥到了极致,有的终其一生都在自我任性的牢狱里折磨及传染,仿佛关系里只有消耗与磨损、不堪与重负。

省思与用心、爱与秩序、安静与喜悦、了解与放手……如何以行动完成身份迭代升级,似乎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02

朋友参加阅读线下活动。说:「很多妈妈不读书、不反省、不分析自己、不做真实的自己,一味陷入焦虑与盲从……诸多现实麻木与厌倦,反复摩擦,让身心失去润滑的同时,也让孩子陷入逼仄空间,无法真正承接爱的能量……」

我对她说,身边很多成人寄居好公寓,甚至宽大的别墅。可以购置各种家具,但不愿意留一片空间给书房。偶尔在学校门口或绿道跑步,三五成群的妈妈们,讨论的话题,多是孩子、老公怎样怎样、婆媳如何如何………总之日常琐碎与物质占据全部话风。

而,那些现实自我理想与细节的困惑,可以轻易逃避与过滤。不管关系与生活与怎样的方式显现,永远都是风火度日、热闹处事。在孩子面前,也是喋喋不休……没有个人空间与闲暇,去思省、觉知一些情感,又如何能真正投入与专注生活、给予孩子滋养及丰沛?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一个世纪前,有人说过的话,今天来看,依旧震耳发聩。即便女性的羽翼日渐丰满,但与之升级的累赘与笨重,如同浩荡洪流于时代中汹涌不止。这种汹涌更多体现在家庭、亲子关系中。

「我们该如何做好大人?到底,教育孩子比较重要?还是影响父母比较重要?」好在这个社会,总有些人,孜孜不倦扎实承担唤醒、分享、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使命,以自省化作行动的真实,成为了孩子的活榜样,也吸引了与之同等能量的大人。

蔡颖卿老师,算一位。

03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一个孩子要教养成功,父母本来就要花很多心力……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只要父母的身教足以做孩子的楷模,孩子不可能变坏。」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女士,给蔡颖卿老师的新书《在爱里相遇——让我们持续为做一个好大人而努力》序言里写的一句话。

洪兰女士给予蔡老师智识、修为高度赞叹的同时,也对诸多孩子教养的方式表达了肯定:「能够教养出这样孩子的母亲,值得我立正敬礼。」蔡老师女儿pony在医生洗牙时不够敬业,她义正词严地给医生留条子:「很明显地,你并没以你的工作为荣,当这种态度影响到别人应有的权益时,我觉得是不可原谅的。」

于我而言,蔡颖卿老师身上的静气温柔、悲心质朴、边界有度、言谈优雅、习惯亲力亲为去善待自己及与她有缘的孩子,是她身上最宝贵的资产;一位女性骨血里最为温厚、质朴亦不失皎洁的美与光亮,通过爱与耐心散发,传递给身边及社会,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我总是以为,一位妈妈没有爱与耐心,很难让孩子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中成长。爱在这里不是名词,而是以行动呈现:给家庭亲手以照顾、培养孩子养成精神和物质追求的好习惯、在必要时候保持安静、给予孩子支持与无私欣赏,成为他们背后鼓掌的人、懂得何时放手,为孩子建立信心,让他们无论在黑暗困难的日子,也能看到远处的希望与光亮……

这些应该视为成人的涵养,也是给予关系漫长及艰难的尊重,更是修行。在这里,爱若视为清泉,它一定是可以浇灌田地,滋养福祉和喜悦的种子。若干年后,当你回望、收获一切时,会为曾经种下种子发芽感到欣慰。

04

「教养是自省的功课,爱一定要化成行动。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好好生活,我们真的必须做个好大人。」蔡颖卿老师一直把培养自己看得比培养孩子更重要。

「我一直主张小朋友不要在放学后跑补习班,并不是反对才艺的学习,而是提醒家长,重视孩子的时间被割得十分破碎的事实。每四十五分钟或一个半小时一个主题,整天赶来赶去,未曾拥有过大段安定的时间;这种从小养成的匆促步调,将会在稍后看到影响——静不下来。生活里如果不随时出现变化,没有新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很无聊;看书用跳的,看电视不停转台,讲话的思路与脉络也是跳动忙乱的。」

看似与当下社会内卷文化衍生的焦虑形成的反差思维,值得深思。成人固有的价值观、集体意识和恐惧直接投射在孩子身上:各种学科与兴趣班的培训,不管孩子是否喜欢,精力是否跟得上。潮流式的席卷教育,破坏因材施教的可能,也让孩子在喧噪频繁的世界,成为了学习机器,成人只需要如同流水线上监察员与看管者。

耐心和时间具足的成人,会陪同孩子学习,也有的以粗暴命令口吻压迫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教育与孩子心智平衡,已经是社会不争的事实。成人的不安全与恐惧,以孩子背负为代价。

重复上一辈,迫于压力与生活,难以巧妙搭建亲子教养与沟通桥梁、忽略心灵层面关照……生命如此流转,循环的人生形态,是社会还是个人的悲哀。想必各有活法,无可厚非。只不过,那些内在心智的成熟与成长,又该如何得到突破?

不可否认的事实:当下社会诸多成人心智模式在怠倦与缺憾里沉睡,也不乏有些得到苏醒,但依旧那么多的闹剧与荒唐。

比如,我们依旧不曾想过,如何以好的言谈与孩子交流:「我们明明有很多的字眼,正面比反面来得贴切,但生活中却渐渐地失落这样的用心。父母亲竟然会用奸诈狡猾来形容孩子的机灵;而孩子也敢用来形容父母亲不懂而他们懂的事。」

「语言无心的粗糙容易让人感到不开心,温柔善良的言语是生活中的芬芳剂。……而这种素养,有时在很小的孩子身上有,在成熟的大人身上却看不到。」

这一点,我是比较认同。在这个快餐、功利又粗俗话的时代,若实现语言清雅与美丽,仿佛成为了懦弱的另类。生活中,偶尔听到成人好好说话,心里真是有感谢与希望在流动。

05

「妈妈改变,全家改变。」姑且不要谈论这句话的偏颇。至少大多数时候,气氛紧张、孩子无力时,妈妈的情绪则是家庭的主心骨。我理解为定力与秩序维护:「孩子在应付各种紧张状况时,我都会特别镇定,因为如果我也紧张起来,整个家庭就会躁动不安。」

不夸大负面情绪淹没温和美好的可能、允许孩子有心灵自处的空间谓的阳光性格,并不是整天嘻嘻哈哈,诉说生命应当无忧无虑。而是你在冬日里,你一想起他们,就会记起什么叫温度;在自己的曲径幽谷中,你一想起他们,就会对自己轻而易举的沮丧感到汗颜。」

孩子是成人的镜子,也是爱的源泉。即便我们母亲身份的平凡,但至少有一点你是可以显得不那么匮乏:「成熟的人生经验、信心和耐力、不挑逗抱怨的心、尽心生活、享受与珍惜与孩子成长、必要时候的自私与安定……」这些无形丰富资产,需要用心兑现,才能彰显爱的联结,成为好大人的可能。

关于爱与生命的成长,始终以行动、付足时间与心力在感染并影响他人。于成人是自我认识与改变的契机,于孩子更是福祉。蔡颖卿老师的书,虽然读者批评:「虽然很用心,但并不感人。」但我想,若每个妈妈都用心自省、觉他、修正、升级生命形态的意识,那么下一辈的环境也会更明澈、芬芳吧。

作为社会微小的个体,我们对价值观保持开放的同时,又该如何保护孩子天性及灵性不被泯灭,应该是当下及未来社会需要普及教育想要抵达的路径与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