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省博物馆怎么样,值得去吗?里面都是姑臧的凉州文化展示吗?

 慕容洞唐 2021-12-30

甘肃省博物馆是展示凉州文化的重要窗口,不只是有武威市出土的马踏飞燕哦。还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凉州文物

甘肃省武威市前凉建陵出于的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所属朝代及主人在考古界非常有争议,甘肃省博物馆在考古报告中认为,武威雷台汉墓的年代是东汉晚期,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186年~219年)”,故称“雷台汉墓”,其依据是所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遂断定铜奔马是东汉文物;但有学者不同意考古报告的结论,共提出东汉、新莽、汉魏、西晋、晋末、前凉等几种说法。

新莽时期武威郡改名为张掖郡,故按马踏飞燕上铭文,马踏飞燕又被断定可能是王莽时期的。

铜奔马的主人是“张某将军”,但有学者认为应为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东汉人“张君”。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张道陵“等说法。



下面,我们来看看甘肃省博物馆的其他藏品:

彩绘木雕博戏俑

东汉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人高29厘米。

两位老者在玩博戏(六博),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神贯注的博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


凉州木连枝灯

魏晋,一级文物。

1985 年武威市旱滩坡墓出土。

长 26.4 厘米,宽 17.7 厘米,厚 1 厘米。底座呈四方覆斗形,上用黑彩描边,四面斜坡与底面上用黑、红双彩描绘花朵纹。中心主干为八棱形,其上白粉敷底,红、蓝双彩间隔勾勒出平行条带。主干上嵌插三层支干,每层支干呈十字形,两两相对。每个支干均镂空雕刻凤鸟一只,凤鸟头部朝向灯盏。凤鸟以白粉敷底,用黑、蓝双彩勾勒鸟身,用红彩勾勒鸟冠。每个支干末端均有灯盏一个, 灯盏中心有三角形薄片,并涂朱红色,象征燃烧的火焰。顶部应该有较大的灯盏,但已佚失。整个灯盏器型完整,造型与汉代流行的铜连枝灯类似,但从选材和细节上又有创新和突破。


绿釉陶楼院

东汉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院高105厘米,长67.7厘米,宽54.4厘米。

陶质施绿釉,由可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这座楼院是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

唐代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坐佛高130厘米。

全趺坐,圆髻广颐,长眉细目,嘴唇紧闭,右手扶膝,左手施禅定印。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梯形折出。沉思的神情,雍容的体态,流畅的衣线,表现出恬静的心境。彩绘虽已斑驳,但不掩盛唐时期佛像圣洁安详的神韵。同窟中的菩萨立像,身姿优雅,气度端正。左侧胁侍菩萨icon高183厘米。头挽垂环髻,发绺披肩,面庞圆丰,秀目微睁,神情超脱中又露严正。体着紧身束带天衣及贴腿长裙,帔巾自肩部横垂两道于膝下,右臂曲举,左臂下垂。右侧胁侍菩萨高180厘米。发髻耸起,余发成3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左臂曲至胸前,右臂下垂。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羊肠裙层折贴腿,柔和的线条完全同丰肌秀骨的身姿相应合,影塑技艺已臻完善。


织锦绣绢针黹盒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16.9厘米,长31厘米。

针黹盒以苇作胎,外用绢、锦等织物,织成富丽精细、结构明快的花纹,锦上还有精美的锁绣花纹。针黹盒内装纺线锭、缠线板、线轴等,均是汉代珍贵的纺织工具。


彩绘韦驮壁画

元代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壁画高210厘米,宽100厘米。

壁画人物顶盔贯甲,双手合十,两臂弯平端金刚杵,用墨线勾勒人物形象和衣纹。面部表情肃穆,形象生动。


西夏文印本《三才杂字》残片

西夏

武威市张义乡小西沟岘出土

框高18.4厘米,每半页宽13.5厘米。

行与行之间有界线。麻纸,色稍黄,楷书,文字工整秀丽。每行有12个字,每2字为一词组,每个词组之间有一定的空白间距,但两个词组连续成一短句,故又称为《四言杂字》。该书是通过一个富贵人家子弟从小到老的一生,用通俗易懂讲故事的方法,来宣扬西夏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儒家的学说、思想,是研究党项人的婚姻习俗也有很大的价值。


西夏文楷书医方残片

西夏

武威市张义乡小西沟岘出土

残片纵19.5厘米,横11.8厘米。

医方写在本地产的上等白麻纸上,现已略发黄。现存8行文字(头尾残缺)。经翻译,有三种医方都是中国传统的中草药,连煎制的方法都完全相同。这件西夏文医方既是研究西夏医药学水平和我国各民族间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武威地区多发病、常见病的重要资料,是国内迄今发现罕见的西夏文医方。


巩县窑白釉瓷壶

唐代

武威市弘化公主墓出土

高40.5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3厘米。

小口外卷沿,圆腹,下腹微收,平底。肩部有一管状短流。外施白釉,釉不到底。


彩塑胁侍菩萨

唐代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

菩萨身高170厘米。

高髻长发,身体修长,低头沉思,双手合十立于莲台上。其神态虔诚而温柔,表现了对生活的渴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青白玉卧羊

前凉

武威市灵钧台

高8厘米,长15厘米,宽6厘米。重910克。

质地选用青白玉,圆雕。玉质优良,通体打磨精细,光滑圆润,形象逼真,是不可多得的前凉时期玉雕佳品。


浮雕人物石摇钱树座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30厘米。

塑造了四个裸体人像,倾力表现了他们的形态和神态,通过形姿神态,呈现人物的情感和愿望。他们或翘首期盼,或伸手接钱,意趣横生。


玉带钩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长10厘米,宽1.5厘米,厚2.7厘米。

青玉,浅浮雕。钩首雕成龙头形,高而窄,钩肚圆腹,背有一圆钮。


金鐻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高4.2厘米。

呈梨形,上部有环,为北方游牧民族饰样。


玉蝉

商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6.4厘米,宽3.1厘米,厚0.8厘米。

青白玉,圆雕。腹平,背凸。玉蝉头中部凸起,下有穿孔,用于系挂,为佩玉。双面用阴线雕刻出蝉的双目、双翼、腹、尾等身体局部轮廓。玉质晶莹,造型逼真。


十三盏铜连枝灯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高146厘米,宽66厘米。

灯座为倒置喇叭形,座面饰瑞兽纹和云气纹。灯呈树形,主干分为三段,套插而成,段与段衔接处各置十字形托架,犹如灯树之分枝。十字托横向四出,四端各饰透雕花叶一个,象征火焰,干枝顶端有仙人骑鹿形花饰。原有灯13盏,现存9盏。


鎏金错银铜扣漆尊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高29厘米,口径24.3厘米。

夹纻胎,通体鎏金,并附错银铜辅首衔环,兽面蹄足。盖上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器身饰云纹及异兽纹。


绢底平绣人像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7.2厘米。红色绢底用绛、浅绿、浅黄、黑色丝线平绣二人像,作对话状。


禽鸟纹绣花边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70厘米,宽2.5厘米。

采用辫绣法全部施绣,在不到一平方厘米的三角形花纹图案里,绣有姿态各异、楚楚动人的水鸟,说明当时的刺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饲猪图木版画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36.3厘米,宽8.1厘米,厚1.1厘米。

左侧墨绘穿宽袖深衣之人,高髻,右手前伸,似欲喂食。右侧墨绘猪一头,拱嘴翘尾,并用墨线绘出猪髻,线条流畅生动。


纺线锭、缠线板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20.2厘米。

纺线锭等用具乃置于织锦绣绢针黹盒内。纺线锭制作精巧,打磨光滑,是珍贵的汉代纺织工具。纺线锭上缠线的丝线历经两千年仍具光泽。


彩绘木独角兽 獬豸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31厘米,长73厘米,宽9.1厘米。

身绘红、黑彩,角和尾用黑、红彩绘出纹饰,眼珠为黑色,外以红色勾眶。右前腿抬起,四蹄均涂黑。做前行冲刺的动作,身体造型简洁,四肢动作变化生动,气势威猛。


木马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马高87厘米,长72厘米。

木马形体高大,张嘴嘶鸣,四足直立,作伫立状。通体涂黑,用刀刻出眼、鼻、唇。尾后举下垂。马鞍用白粉涂底,上以黑色勾画出云气纹。整体造型雄浑质朴、生动传神。


木舞俑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舞俑高16.3厘米,底宽6.2厘米。

木俑以黑、红色彩绘五官和衣服领缘,作舞蹈状,束发,身着长袍,一臂放于胸前,另一臂平上伸,头侧向。


彩绘木卧狗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高4.3厘米,长22.7厘米,宽3.1厘米。

匍匐而卧,双腿前伸,头部压在前伸的腿上,双耳卧立,通体施白粉,墨线描绘耳、嘴、眼、前爪及背部、尾部的毛,表现手法巧拙相济。


漆栻盘

汉代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

天盘径6厘米,厚1厘米,地盘边长9厘米。

栻盘为占卜日食吉凶的用具,由圆形的天盘和方形地盘组成。上刻二十八宿星。天盘现存150余个刻度,地盘有182个刻度。为研究天文、历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白马作”毛笔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通长23.5厘米,杆径0.6厘米,笔头长1.6厘米。

笔杆竹制,中空,精细匀正。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白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并济,富有弹性,适于在简牍上书写。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长度约合汉尺一尺,与《论衡》所谓“一尺之笔”相吻合。“白马作”毛笔是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王杖简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简长23.2厘米,宽1厘米。

松木削制,两道编绳,先书后编,字迹清晰。内容为赏赐70岁以上老人王杖的有关诏书律令,载录汉代尊老、养老的政策和实施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双辕木牛车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牛高21、长35.7、宽7.1厘米;车高24.5、长67、宽24.9厘米。

双辕木牛车由牛、车两件组成,皆为松木质地。牛通体呈黑色,耳、角及足部略淡。尖直的长角斜向上伸出,小耳两侧平展,躯体健硕,四肢直立,尾扬起。眼、鼻以白线描摹。车为松木本色,未作绘饰。以木板作軨和軧,軧板高高耸起,顶部略弧。双辕长出,横木为轭,架于牛颈背间。双轮巨大,车轮尚能转动。这种畜力载物车在当时的河西地区非常流行。


彩绘木梨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宽 4 厘米,高 5.9 厘米。木质,以整木雕刻成梨状,木梨上方雕出一凸起,作为梨把,木梨上以红、黑彩绘出花纹,颜色鲜艳,写实性强, 是一件精美的古代艺术品。


墨绘胡人像木版画

汉代

一级文物

1957年武威市磨嘴子 5 号墓出土

长35.7 厘米,宽9.4厘米,厚1.5 厘米。长条形,墨线绘一胡人侧立像,深目高鼻,穿左衽长袍,腰束带,膝下朽损不清,左手下垂,右手握拳上举。中上部断开粘接,右下部朽损,左侧与整体联结。


彩绘人物木版画(像不像一把菜刀?)

汉代,一级文物。

1957武威磨嘴子 5 号墓出土

长37.6厘米,宽 12.2厘米。白粉敷底,红、黑双彩绘相对而立的主、婢二人,黑色发髻,红色交角领宽袖深衣,均用墨线勾勒轮廓。右侧绘树一颗,树为红干,黑叶。主、婢二人大小有别,比例适中,线条流畅,已具备成熟的人物画技法。


烙花圆木樽

汉代,一级文物。

1959年武威市磨嘴子20 号墓出土

高26.8 厘米,口径 29.4 厘米,底径 28.1 厘米。带盖,盖上有刻划纹构成的四等份几何图案。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彩绘木男侍俑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底宽10.3 厘米,高31.8 厘米。木质,砍削而成,俑站立,戴平顶帽,双手拱于胸前, 白粉为底,黑色绘平帻。俑的衣领部分为粘接而成。


彩绘云气纹木盒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 12 号墓出土

长 37.6 厘米,宽17.1 厘米,高15.8 厘米。长方形,盝顶形盖,盖顶涂红彩。器身白粉敷底,但大部分脱落,用红、黑、蓝三彩在器身、器盖上描绘云气纹,线条活泼而流畅。


木斗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 28 号墓出土

口宽 18.6 厘米,底宽 14.8 厘米,高 12.8 厘米;口内宽 16.6 厘米,底内宽 12.8 厘米,内高 11.8 厘米。口大底小, 呈梯形状,四壁由公母卯合形,斗底钉合。容积为 2564立方厘米。


木轺车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马长 78.8 厘米,高88.2 厘米;车长96.5厘米,高95.2 厘米。由舆车、伞盖、御奴和马组成。舆车有双辕,双轮各有辐条16 根。御奴跪坐,作双手持缰状,以黑、白两色勾出眼、鼻及冠服。马用红、白、黑三色彩绘,头部有铜当卢、兽面饰衔嚼一副,颈上套轭。据汉代制度,当为六百石至千石的官吏享坐的车。


木羊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 18 厘米,高 12.7 厘米,木质,羊身施以白粉,眼、耳、口用墨线描摹, 造型简洁生动,表现出了羊的温顺。


彩绘木猴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宽 17.3 厘米,高 32.5 厘米。木质,由整木削制而成,全身施黑、白、红三彩,木猴呈蜷缩、蹲卧状,刀法简洁质朴,充满艺术感。


汉竹钗

汉代,一级文物。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长20.3 厘米,宽1 厘米。竹质,竹钗成长条形,有七根齿,均匀细密排列。钗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为研究古代装饰品提供了实例。



看了这么多,也许细心的你已经发现甘肃省博物馆藏的一级文物90%都是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武威为什么在西北的历史这么重要?

武威市博物馆

最后附上武威市博物馆的一张图片。武威是甘肃省第一个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武威是西北首府,六朝古都。非常值得一看

陈寅恪谈武威的凉州文化

余秋雨在武威谈凉州文化

最后,偷偷告诉你哦。六朝古都武威还有一个美誉是小十三朝古都,可见武威的历史悠久了~

欢迎您来凉州旅游~一座铜奔马,一首凉州词,成就武威这座诗意与内涵兼收的文武之都。我不得不吹一波前凉——不,吹一波还不够,我要吹两波:

1. 前凉,无王无帝定乾坤

十六国时代,别的国家都在争着称帝、称天王,只有前凉早期君主称公。因为他们知道,头衔是虚的,不重要;只要自己有帝王的职权,并且能安定一方百姓就行了。那些称王称帝的反而被邻国暴揍。

2. 没有前凉,就没有西凉;没有西凉,就没有大唐。这是一脉相承的。

前凉有一员大将叫李弇。李弇原名叫李良,新名字是前凉文公张骏改的,意思是他功劳像耿弇一样大。李弇生儿子李昶;李昶有遗腹子李暠。前凉亡于前秦之后,李暠建立了西凉。数代之后,西凉灭亡,李家人成为北魏重臣,然后成为北周重臣。最终建立唐朝。

李弇是李昶的父亲、李暠的祖父、李歆的曾祖父、李重耳的高祖父、唐献祖李熙的六世祖、唐懿祖李天锡的七世祖、唐太祖李虎的八世祖、唐世祖李昞的九世祖、唐高祖李渊的十世祖。

所以说,十六国时期的各种有关“张”和“李”拯救天下的预言,你以为是在说“张天师”和“李弘”吗?

武威文庙西北学宫之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