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明与他的江南风情画创作

 袁成亮工作室 2021-12-30

                 袁成亮







在近年的苏州山水画坛,张明可以说是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画家。自1991年他创作的《云南组画》首次在江苏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后,他的作品便开始频繁出现于各类美术大展中。《秋声赋》获第四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优秀奖。《龙腾》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苗岭的早晨》入选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正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六次新人新作展。《流金岁月》获中国首届粉画画展优秀奖。2004年,他创作的《耕读人家》又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荣获铜奖,中国美术馆收藏;《暗香浮动》获中国美协提名展优秀奖。中国美协收藏。

说来张明从事江南风情画创作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事情。那是1987年春,已经画了七八年装饰人物画的张明正为自已在艺术上没有太大长进而发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经苏州美专老师刘振夏介绍来到太湖三山岛写生。尽管长期生活工作在江南水乡,但他还是被岛上那古老的民居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地吸引了,并从此迷上了江南风情画创作。在江南风情体裁的创作中,张明没有对创作对象进行全景式的描绘,而是选择其中的小片断、小场景、小细节来抒发自已的情感。他说:“小细节反映大文化。你可别小看了这些小细节,其中所包孕的文化内涵却是极为丰富的。就连农家小院里那些小农具、小摆饰、小桌椅,虽然是不经意的摆放,处处也都透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呢。”

尽管迷恋上了江南风情中的小细节、小场景,但张明的视野却没有局限于此。为了挖堀这些小细节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并用自已的绘画语言予以阐述。他在吸取吴地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从全国各地不同文化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山西、河北、辽宁、云南、湘西、两广、安徽、浙江等地,祖国丰富多姿的各种文化形态在他的头脑中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和沉淀,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视野,同时也加深了他对江南文化风情了解。他在谈到自已创作体会时说:“一个画家要想保持创造力,就要勤于写生、博采众长。没有写生,艺术创作就会进入程式化的东西。因为从写生中,你总能发现许多平时易为人觉察的东西来。”

有人说:在张明的画前,你总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并从中读出一点东西来,这话是很有道理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张明已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因其表现形式新颖、内涵丰富而总能引人注目。著名画家周矩敏先生对此曾评论说::“(张明作品)取材多以江浙皖一带灵山秀水、水土村落、古道民宅。其表现形式、程式已非古法有之,汲取了西画的构图,光色、气氛的营造方法,极注重整体的形式和肌理的天然性。绵密意象的铺陈、排列、组合、层层叠叠、多姿多彩,繁而不乱。一石一成,一草一木,一笔一划,层层皴染,一招一式倾注真情,不矫情做作。他取西画之首,传中国之神,把原本断桓残壁的苦楚表象,经过虚实相生黑白有致的处理营造出一派古相自然,意象诡谲,有新颖视觉效果的画面。这种深蕴着中国文化意境的画面已远远超过了尺画小品的文化负载而深深感染着我们。” “愿张明的画在悠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再有所突破,在不懈的探索中日臻成熟与完美。”

或许长期生长在江南的缘故,我特别喜欢张明笔下那古老的吴地民居风情。《耕读人家》是张明在苏州东山写生所作。在蒲扇般的金黄色银杏枝叶遮掩下农家小院里,在一扇紧闭的古老的花窗门旁,那两只罗筐、一把小椅、两只竹篮,还有那小方桌上摊开的书等将江南农家小院那种亦耕亦读的生活情趣渲染得淋漓尽致。

许多画家一旦小有成就后,就容易固守自已原有的风格,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自已现成的艺术程式。但张明却时时提醒自已,要不断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他说毕加索的东西之所以从青年到老年都喜欢,原因就在于他的创新,每天早上起来都用新的眼光看世界。我相信,凭着他的艺术理念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张明的艺术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张明 ,1959年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苏州国画院特聘画家。吴门中国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