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礼逊孤身入华27年,开诊所救穷人,编中英大字典

 昵称33271501 2021-12-30
作者 | 博叔
来源 | 博叔说生活百家号

图片

朋友们,你了解近代外国宣-教士来中国一事么?
你知道在背后推动他们的是一股什么力量吗?
这些前赴后继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身躯里跳动的是怎样一颗心?
你知道在华夏大地这块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
你知道他们所做的,与你有什么关系?
今天起,我们分几期来做一个详细的历史事实真相还原吧!

图片

马礼逊:英国伦敦宣道会宣-教-士。第一位从西方来华的基-督-教新教宣教士,中国基-督-教的先驱和奠基者。在华历二十七载,主要贡献为翻译圣-经,编纂英华字典,创办英华书院,开设医疗诊所,以及创办中文报刊等。

1724年,雍正一纸诏书,赶走宣教士,关上大门,过起与世隔绝的太平盛世。
不久,西方工业革命爆发。纺织机、蒸汽机、飞行器、电力、电讯、铁路,短短几十年,人类文明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中国怡然自得于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充斥着迷信、裹脚、鸦片、纳妾、弃婴、科举等沉疴痼疾。面对这样一块蒙昧、巨大而遥远的处女地,西方一些人觉得神秘,一些人显出轻蔑,一些人发现了商机。
而基-督徒看见的,是4亿灵魂的饥渴,是上-帝爱的召唤。

一粒麦子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约翰福音 12:24

1799年,在英国方兴未艾的福-音热潮中,马礼逊心里萌生了到海外去的渴望。八年后,1807年,英国泰恩河畔这个鞋匠的儿子,受伦敦传-教会差遣,成为第一位基-督-教来华宣教士。

图片

牛津大学教授、马礼逊传记作者Christopher Hancock讲到:

正当马礼逊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他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英国的基-督教开始觉醒。带来了一个强烈的宣教热潮,那时交通发展了,航海变得容易,铁路运输也已开始,马礼逊恰巧生活在这么一个文化、知识和机遇交织的时代,那是英国社会的一个转折点,正如我们今天在世界一些地方看到的,马礼逊所处的正是这样一个时代。

年仅25岁的马礼逊含泪离开伦敦,他写道:

我孤单一人孤身去中国,但我并不孤独,我的-神与我同行。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宇宙光创办人林治平:

他是第一个嘛,他就是觉得上-帝呼召他,他自己也心里很忐忑不安啊。

所以当他上了船以后,那个船上的人就嘲笑他说,嘿,小伙子,你以为凭着你,就可以改变古老的传统的迷信的中国,来归信基-督耶-稣吗?

那么马礼逊被他一问愣住了,小声地回答说:

我不能,但是我相信上-帝能。

图片

9月的广州天气炎热,但马礼逊的生存环境一片冰霜。清朝已闭关50年,禁教100年。
虽然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但外国人的活动范围,只限于珠江北岸的一小片地方,叫做十三行。
马礼逊的第一道难关是学中文。当时的中国洋人学中文是犯法。中国人教洋人中文则以汉奸罪论处。马礼逊出高价聘请一位不要命的中文老师。
这位老师随身带着毒药,一旦被发现就服毒自杀以免遭酷刑。为了保护他,马礼逊每天晚上上课。
在广州生活学习花费很高,马礼逊住在一间仓库,节衣缩食一日两餐,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
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孤单中,一年寄出200封信,只收到2封回信。
他说,我身边没有一个可以视为朋友的人。
上帝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在日记中鼓励自己,我的灵魂啊你要靠着上-帝刚强起来,不要怕,只要信,刚强的信心产生顽强的毅力。
两年后,马礼逊已经可以熟读四书,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广东话。
为了在中国合法居留,他应聘担任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员,同时编纂华英字典,翻译圣-经。
图片
东印度公司标志
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宇宙光创办人林治平:

马礼逊在早期会有一些人误解他,因为他是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官,而东印度公司呢是在中国从事经济贸易。

到后来东印度公司卖鸦片,到19世纪后卖鸦片卖得很严重。所以他们说你看,这个基-督-教的第一个传-教士,就是在中国从事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卖鸦片给中国的,这个很可恶的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官,所以这个证据确凿。

但是在当时,满清政府对外国人是关闭的,除了你来做生意,或者说除了你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你就没办法进到进到中国本土。

马礼逊痛恨东印度公司走私鸦片,他说这无论对英国的国旗,还是对基-督-教国家的国格,都是奇耻大辱。
当时的马礼逊,里面孤单外面艰难,交织在一起,几乎令这位只身闯入中国的拓荒者垮掉。
1813年出现转机,马礼逊与玛丽在澳门结婚。
与此同时,英国宣教士米怜夫妇前来协助他。

图片

马礼逊同事米怜
1814年,马礼逊来华七年后,才在僵硬的大地上培育出第一株嫩芽。
7月16日,秘密帮他印刷圣经的工人蔡高在澳门接受洗礼,成为中国第一名基-督-徒。不久,蔡高的兄弟、蔡兴和蔡三也相继受洗。
1818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建立英华书院,开创了对华教育的先河。
1819年11月25日,马礼逊和米怜写信报告伦敦传-教会,新旧约圣经全部翻译完成。马礼逊翻译圣-经用了12年零3个月。
他说古时神的仆人在黑暗的监牢里,给后人带来光明。但愿我孤苦的辛劳,将来能祝福亿万中国人,一想到这里心中就快乐了。
牛津大学教授、马礼逊传记作者Christopher Hancock讲到:

1820年广东发生了一场大火,他看到中国邻居们完全不顾周围的人,这件事引导他开始思考,怎样将爱带给中国人,怎样通过实际的爱,让中国人理解基-督教信仰。他心中有了一个清楚的信念,就是福-音需要活出来,而不仅仅是说出来。

1820年,马礼逊与李文斯顿医生一起,开办中国第一家西式诊所,服务贫穷的中国人。诊所后来发展成博济医院。
图片
博济医院旧址
1821年,马礼逊教堂在澳门建立。这座中国最早的基督教教堂,至今完好地坐落在澳门的基督教墓园里。
牛津大学教授、马礼逊传记作者Christopher Hancock讲到:

他讲了许多道,非常精彩,在他的讲道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神爱世人,不仅仅是爱教会,神不偏待人,他超越文化语言肤色等等的不同,神爱世界,神爱世人,这是马礼逊宣讲的伟大信息之一。他说,我们到中国来,不应该试图改变中国文化,不是来说我们比中国好,我们来是来爱中国。

图片
牛津大学教授、马礼逊传记作者Christop
1823年,马礼逊编完华英字典及五车韵府,这是中国第一部中英大字典,共4595页。它的出版对西方的汉学研究意义重大。
同一年马礼逊按立了中国第一位本土牧-师梁发。
梁发传道40年,被囚受刑忠心不移。
马礼逊给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开创了许多第一。然而在每一捧小小的收获背后,都隐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付出。
1819年,中文圣-经译完前半年,米怜的妻子丽切尔在接连失去两个孩子后,自己也害热病去世。
两年后,马礼逊的妻子玛丽感染霍乱去世,去世时年仅29岁的玛丽腹中正怀着孩子,马礼逊悲痛欲绝,他写道:

我绝不对自己说莫伤心,不,绝不。我要为玛丽伤心,我要痛哭,因为他值得我如此。

马礼逊将一双年幼的儿女托付给朋友,独自一人住在广州。
马礼逊传记作者Christopher Hancock讲到:

我读到马礼逊的一些未发表的信件,写给他孩子的小纸片,末尾亲昵地署名爹爹、爸爸,你顿时发现,这个在世界上无比刚强,坚定干练专注的男人,原来有如此温柔的一面。

图片
不到两年,马礼逊唯一的同伴米怜积劳成疾突然去世,年仅37岁。
马礼逊写道,9年前,我和妻子欢迎米怜夫妇的到来,如今我们4人中有3人不到40岁就离世了,留下我1人在这里。
然而当我想到他们都是在福-音岗位上、在应许和盼望中离世的,我就深感欣慰。我在这里虽然举目无亲,但我仍然要感谢神。
那时,应马礼逊的请求,许多教会为他祷告,求神恩待他,恩待中国人,延长他这个当时世界上唯一精通中文的宣-教士的寿命。
米怜离世后,马礼逊继续在华宣-教11年。
1834年7月30日,长期被头痛折磨的马礼逊病倒在广州,8月1日晚逝世,享年52岁。
马礼逊的遗体由长子马儒翰护送至澳门,安葬在妻子玛丽身旁。
马礼逊在华27年,是中国基-督教最艰难的开拓期,27年间只有10个中国人受洗。
马礼逊离世1年后,长子马儒翰与裨治文一起写信通报,第一间华人基督教会在广州建立,共有成员12人。
图片
马礼逊儿子马儒翰
小结:马礼逊一人来华,克服重重困难,从学习汉语开始,到花费12年时间翻译圣经,中英大字典,五车韵府等著作,在澳门建设教堂,广州开设第一家西式诊所,传播神的事业,最后将生命奉献给中国,实现主的旨意。
我们钦佩他的执着精神,从一人来华,到夫人和同事米怜夫妇协助,三人先行离他而去,他没有因为痛失亲人而放弃目标。这种精神值得称颂,太了不起。如今的马礼逊夫妇和米怜夫妇长眠在中国的澳门。
朋友们,马礼逊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无亲无故,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在支撑他完成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不得不惊叹信仰者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精神。马礼逊的坚持没有白费,信仰之花在华夏大地将继续续写新的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