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山脚的新华书店

 12345csdms 2021-12-30

        今天去师大附中办事,走到凤凰山边,看见一线红砖为特色的景观长廊,心头一热,这不就在原来新华书店的旧址附近吗?

        这座老新华书店,我相信,对我们这辈人都是精神上的一个特殊的存在。

        老书店向来是个清静去处。它的原貌,大约是一幢两三层的红砖小楼,地处师大和湖大相㘅接处,座落在凤凰山西坡的山脚。从师大这边过去,要爬上一小段坡才到正门。书店独处山坡上,显得很清静很典雅,不事张扬,却也不能忽视,我觉得,恰似书籍在人间的位置。过了书店,又有个下坡,坡下面原来有几栋师大教职员的平房住宅。在凤凰山脚的青黛松林的底色中,俯瞰青瓦粉壁的平房,这栋小楼的高大,它醒目的砖红色,都有点卓尔不群。如今在记忆中回看,这幢小楼甚至都自带仙气。

        因为小时就住在师大附中合作村,所以很喜欢来毗邻的老书店看书。入得店来,周遭静静的。整排整排的书架上,分类摆放着各种书籍,三两个走进书店的人们,安静地在书架上翻阅,或是低着头看书。连收款台的店员也在俯身翻书。置身在书架们和看书的人们中间,感觉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子,而且还会笃定地安静下去。

        《小布头奇遇记》是我那个年月最早看过的一本童话小说。记得那时受奶奶影响,特别爱看《一千零一夜》,看民间故事。有《中国民间故事》,《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湖南民间故事》,各色各样的,看完一本又换一本。经常纠结,仙女早就告诫了,要等七七四十九天才能揭开这个古井盖,莽撞阿牛为啥总是要在前一天搬开磨盘呢?功败垂成,嗯,从此对阿牛们有了意见,,,。坐在书店里自在地翻看书籍,闻到新书页上淡淡的墨香,大半天时间在不易觉察中就过去了。

        大学时,也常跟同学同来。那时候,我们作为第一拨文革后的大学生,对于书本和学习的虔诚,有点像执著的信徒。书店的人多了起来。不管是开学还是放假,摩肩接踵的,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们的身影。不难理解,经历了十年徬徨,十年磨难,我们在同辈人中是少数搭上高考末班车的一群人,深知机会得之不易。虽然早已不是秉烛夜读,引锥刺股以励志的时代,但大家确有痛惜寸陰,渴求知识的迫切感。而我们的师长,同样也是怀着一种赤诚,尽自己所能,掬自已所知来哺育嗷嗷学子。这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大学时代。坦诚,向上,自信,互相激励,百舸争流,虽然谁也说不上对未来的具体愿景,却对未来充满期待,不论是对家国的走向还是对个人前途。

        在这种氛围中,本来像世外桃源的老新华书店,现在变成了学子们的热点焦点。

        后来,我们毕业了,星散于各行各业,芸芸众生。在告别这段不平凡的学习岁月时,并没有想到特别去跟老书店告别一下。嗯,它一直是笃定,安静的。

        再后来,我们经历了一个大时代。近代两百年人类发展的过程,在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上,浓缩到了四十年,五十年。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啊。

        个人的命运,在这股世纪之潮中翻滚播弄,某一天,于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老了。这时候,我与老新华书店再次相遇。

        在相距一箭之地时,我停了下来。我遥望老书店旧址上,与以前相同的红砖建筑。我知道,与老书店的相同之处也仅止于此了。红砖建筑仍然不高,但体量比老书店扩大了几倍。建筑物上,有不少醒目的招牌,其中就有网红茶饮“茶颜悦色”,独不见新华书店的字样。

        新华书店还开在这座建筑中吗?我不知道,甚至有点怯于知晓。因为我知道,从前书店里那个笃定的安静的世界,已经消失了,从前书店里那个激流勇进的励志年代,也已经逝去,即便建筑物里还有书店。

         今天,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中,已经储存了数倍或数十倍于当年一个老书店的书本信息,而且还不止于此。海量碎片化的信息,早已将我们的时间和阅读碎片化。

        然而,我仍然怀念那种纸张的,有不同开本,有暗香油墨的阅读方式。你排队买到一套金庸全集,有些欣喜地捧着它,想找到一个安静的窗前。你抽出封套中的的平装或精装本,打开扉页,流览目录,随手翻阅一下跋或附录,打开一页正文,开始阅读。也许,这种不经意中的形式感,也把你与传统,与前辈,与你的文化血脉联结贯通,有了那种“读书人”的认同。这算是你与传统之间,渺小与巨大,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连结方式吗?真还有点像。而你拿出手机来流览一本书,会有这种自然而然的连结吗?

        其实我也明白,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变动中,人们的阅读方式一直在变。比如书写(准书写)材料从结绳纪事,从甲骨,筮草,竹简到纸本的漫长历史中,今天的铅字或电脑排版印刷、装订装潢的书本形式,最多不过百余年。然而书本或知识的载体,由实体到虚拟的转变,进而阅读形式的改变,却正好发生在我们这一代,正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越想越偏了。在离老新华书店一石之地时,我转身,走进了文化长廊。长廊冠之以“学府”之名,陈列了师大,湖大,中南大学的简历和一些历史图片,图片中并没有老新华书店。年轻的大学生们三三两两从身边走过,有个姑娘拿着手机在拍风景。虽然是大雪甫停,天光有些阴郁,他们的脸庞却是青春而明朗。他们不知道对过曾经有个有年头的书店,不知道身边这位老者对这书店的纠结内心。

        文化长廊选用了那种偏橙黄色的红砖,醒目却也柔和。连续的砖红色墙和有造型的墙柱,跟老书店有种时空呼应,多少让人感受到些许暖意。几树腊梅都开花了,枝条舒展,清香萦萦。来来往往的学生们中,不少人在看手机。其实他们正是“学府”的传承者,是弦歌斯文的当代传人。他们并不匆忙,也没有任何负累,会以他们的方式,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他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他们应该不会像我们一样,去计较用什么方式去阅读。

        所以是时候跟眼前的老书店告别了。而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凤凰山脚下这个老新华书店,仍然会是种超然的存在,典雅,淡然,安静地伫立在时光的四季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