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思丨为什么我们要丢掉“准备好了再行动”的想法

 景夜思 2021-12-30

01

今天中午和祝老师一起散步,路上聊到培养学生干部的故事。

祝老师说,当初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他们都是直接给学生一份成熟的文档或者表格,然后告诉他,你在电脑上做出这个效果。学生把任务领回去,然后自己研究,怎么样操作才能完成任务。

遇到自己不会的操作,就直接上网搜索。多摸索几次,做文档速度和质量就上来了。不必先拿着一本厚厚的教程去学习,直接上手做,在做的过程当中遇到什么困难,再去解决即可。等到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再去看那些教程,才能更有感觉。

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很多事情不必等着准备充分了再去做,先上路,边干边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知名自媒体人、畅销书作家九边在新书《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中提到了实习生定律,“大家回想下,是不是感觉在大学四年学的东西都不如实习几个月学到的多?当然了,这不是否定大学教育,而是说实习期的学习模式非常好。在实习期间,你直接上手干活,一边干一边学,学了就能用。”

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准备好了再行动。但很多时候,行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过程。

02

我们可能会怀疑,没有想好就直接行动,会不会给以后的发展带来规划不足的问题,计划是不是应该优先于行动?

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第三季里提到:“我回想我自己走过的职业发展道路,在读书的时候我对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想法,但就是想不到去做投资人和作家。我算是一个非常会定计划,而且能够执行计划的人了,但是最长的能够有效实施的计划也就只能管10年左右。可以讲在这十年内是计划导向,但是要制订出下一个计划,实际上就变为行动导向,因为我的行为决定了我下一个计划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没有计划,就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时时刻刻都被动。但是如果要固执地执行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就可能时时刻刻遇到阻力。”

很多时候,计划与行动是交替着进行的。有了初步计划就立刻行动,在行动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会决定着我们如何调整下一步计划的方向。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走一步看一步并不完全是一个坏策略,就像打游戏一样,现在走好这一步,闯过这一关,才会帮自己解锁下一个关卡,拥有重新做出选择的机会。

03

写作也是一样,过去我总想着等自己想好主题,准备好素材再去写作。准备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懈怠,以至于常常一周甚至一个月都难以下笔。

实际上,只要我们有了想法,就可以先启动,告诉自己先写第一段,有时间再去想着怎么优化,哪怕是直接从中间开始写也没有关系,开头和结尾等以后再去修改。

先行动,再调整。

写作的时候,也不必凑齐了所有的装备再去行动,例如,我们不需要太高配的笔记本电脑或者是平板,不需要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和舒服的座椅,也不需要安静得没有人打扰的环境。

如果总等着凑齐这些条件才去行动,写作就只能成为一直无法启动的“待办事项”。

吴晓波老师曾经分享说,他在当记者的时候,为了锻炼写稿的抗干扰能力,还专门去杭州大厦的冰淇淋店里写作,那里人来人往,热闹嘈杂,他就坐在那里,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里必须写出2000字,以此锻炼自己的抗干扰能力。

一开始很难集中注意力,但是坚持训练了十几次以后就慢慢进入状态了。后来不管是在开会,还是在团建,一转头,就发现他已经进入写作的心流状态了。

知名自媒体人曹将分享过自己写作的经验,⽩天突然产生⼀个灵感,他就赶紧写到笔记软件⾥存着,作为写作的选题。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可以围绕这个选题,写⼏个关键词作为⽬录。午休或搭乘交通⼯具的时候,找到⽬录的⼀部分,完善其中的内容,打好草稿。晚上到家以后,再修改润色、制作封面。通过这样的调整,他的写作时间从以前每晚两⼩时缩减到现在的半⼩时,效率大幅提高。

记得上高中时,我们班级有一句口号叫“心动不如行动”,想就要做,先动起来再说。如果你做事总下不了决心,可以试试这个策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