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Boro的艺术特征及文化意蕴探析

 掌染草2012 2021-12-31

图片

摘要

Boro是一种日本民间传统织物,也指用其所制造的物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文章以日本传统Boro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图像等资料探索Boro的历史渊源和种类,并对其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Boro不仅记载着青森地区的家族历史,更体现出过去人的“惜物”思想和当代人对“破旧”艺术的追求;Boro通过丰富的图案、多层次的色彩、无规律的拼布及岁月沉淀的痕迹,展现了日本随意且朴实的“侘寂”美学思想。研究成果可为当代设计提供灵感来源,同时为国内传统织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 方翠兰1, 吴志明1, 吕 颖2

作者简介: 方翠兰(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与应用。

( 1.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常州开放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

关键词:  日本Boro;刺子绣;靛蓝染;“破旧”艺术;“诧寂”美学


研究背景

Boro诞生于日本民间,在日文中的意思为“褴褛”,是指通过针线将几块至上百块零碎的蓝染麻布和棉布缝合而形成的拼接面料、服饰或家用纺织品[1],用以应对日本农村过去极其贫困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并且通过一代代人对其不断地修补、传承,得以保留。

21世纪以来,Boro被世界视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民间艺术品,包含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感情色彩,并传达出当代人对“破旧”艺术审美的追求。日本民俗学家兼考古学家田中忠三郎用近40年时间收集了上万件Boro物品,并记录下创作者的故事。近些年,Boro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已陆续在日本、美国、欧洲和中国的一些展馆中展出,众多艺术收藏者将其购入作为私人藏品。目前国外的很多服饰品牌和设计作品都能反映出日本Boro的艺术魅力[2],都筑响一(Tsuzuki Kyoichi)[3]通过对Boro的拍摄和记录展示其精湛的修补和拼接工艺,Susan Briscoe[4]则运用当代技术探索Boro元素的创新应用。而国内针对日本Boro的研究较少,文献资料也主要集中在与Boro相关的日本染织技术[5]和刺子绣工艺[6]上。因此,本文选取美国和日本的Boro展馆及日本传统民间纺织品交易平台中的622件Boro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渊源、类型、艺术特征和文化意蕴进行深入探讨。

日本Boro的历史渊源

图片

Boro起源于江户时代晚期日本东北部的青森县,至昭和时代早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被更优质的衣物所取代。青森县位于日本本州岛的最北部,常年被积雪覆盖,因此被称为“雪国”。该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缺乏先进的设施,又常遭遇自然灾害,导致长期的贫穷和落后[7]。在江户时代,平民被禁止穿着丝绸和棉质服装,而棉花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也无法被种植,所以当地人只能通过种植大麻、苎麻和桑树等植物来制作纺织品。

二手织物在机械化的纺纱和织造到来之前具有极高的价值,尤其是柔软且保暖性好的二手棉织物成为当时极其重要的商品之一。江户时代东北地区的旧棉花贸易市场一度十分繁荣,Boro的诞生和发展便与当时棉花的引进息息相关。被称作“北部沿海贸易商”的“北前船(Kitamaesen)”每年从南部大阪出发,沿着濑户内海和日本海航行到北海道[4]。在这个海上物品交换市场中,北方人用当地特产换取来自南方的食物及以棉纤维、棉布、棉线和棉质服装为主的二手棉类物品。青森妇女将获得到的二手棉织物先用碱液清洗,再用粗糙的鱼皮擦去顽固污垢[4]。由于二手和服具有简单的平面矩形结构,所以很容易将其拆解,并与其他优质碎布一起被重新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衣物,又或者被用作修补现有衣物或家用纺织品的补丁。通过层层修补提高了原本织物的牢固性、柔软性和保暖性,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Boro物品。而收集到的劣质二手碎布则被分解成布条,与当地麻布条一起进行重新编织,形成一种被称为“裂织布(Sakiori)”的织物[8],这类织物质感粗糙硬挺,被用于制作和服的腰带、背心或地毯。

日本Boro的类型

图片

Boro种类繁多,既指用针线将碎布缝合在一起的片状织物,又指用这些织物制成的各种生活所需的服饰及家用纺织品。

2.1 Boro服饰类

Boro服饰是指整体或局部经二手碎布修补成的衣物,本文选取典型的309件Boro服饰进行研究,如表1所示。

表1 日本Boro服饰类型和特征

Tab.1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Boro clothing

图片

2.2 Boro家用纺织品类

剩余313件为Boro家用纺织品,包括用碎布修补而成的床垫(Futonji)、被褥(Donja)、被炉盖(Kotatsugake)、米袋(Komebukuro)和清洁布(Zokin)等。Bodo专门指利用各种碎布拼接而成的一种矩形片状Boro,也可用来充当家用物品,例如大块的Bodo被用作单层的床单或多层的被子,小块的Bodo被用作孕育婴儿时垫在孕妇下方的垫布。这些由家族祖先衣物缝制而成的小块Bodo包含着祖先对新生婴儿的祝福,极具生命意义。Donja和Yogi则是尺寸较大的睡袍形状Boro,在里面填充了很多絮料来增强保暖效果,以充当被褥或毯子,重达12 kg,冬天将其铺在地上供全家人裹着睡觉。

图片

图1 Boro家用纺织品

Fig.1 Household Boro textiles

日本Boro的艺术特征

图片

日本Boro具有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通过其独有的色彩、图案、肌理和拼布形式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无规则的残缺之美。

3.1 种类繁多的图案呈现

3.1.1 图案工艺

Boro上除了通过各种色块组合形成一种整体的抽象效果外,还有利用当时日本较为流行的染织和手缝工艺所制造的一系列精致图案。

1) 染织工艺。碎布上的图案由染织工艺所制造,通过修补过程间接成为Boro中的图案。条纹和格纹在Boro图案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控制纱线的颜色和用量,采用梭织工艺能够制造出千变万化的条纹和格纹样式。此外,利用不同的防染技术结合天然染料对坯布进行特定染色,也能够创造出各种风格的图案。例如与中国蓝印花布类似的日本型染工艺(Katazome),采用防染糊在手工雕刻有花纹的纸板模上进行刮浆漏印,从而呈现出精细无暇、线条流畅的图案[9];与中国蜡染类似的日本筒描工艺(Tsutsugaki),将防染糊倒入纸筒,然后通过手挤在布上描绘,呈现的图案更具灵活性和朴拙感[10];由中国扎染发展而来的日本绞染工艺(Shibori),将布先平缝、折缝或捆扎后再染,使图案达到抽象、无规则的效果[11]。还有一种先对纱线染色再织的日本工艺叫作絣织(Kasuri),根据预先设计好的图案将纱线进行特定的防染,随后通过在排布(排经线、织纬线)中产生的轻微位移,模糊制造出的图案边缘,赋予图案随意的美感[12]。

2) 手缝工艺。Boro图案的另一来源是用缝合针法或刺子绣工艺,直接在Boro表面手缝出局部或者大面积的图案。Boro上的缝合针法有平针缝、倒针缝、千鸟缝、贴布缝、梯针缝和锁边缝等,主要用于碎布间的拼合和修补。制作者非但不掩藏针迹,还会选用与靛蓝色面料对比强烈的白色棉线,加上针法本身的多样性,能够在Boro上形成简单或花式的线形纹样,起到局部的装饰效果。

刺子绣针法所制造的图案纹理较之普通缝合针法更具特色,主要以面的方式呈现在Boro上。刺子绣在日本被称为Sashiko,意思是“小刺”或者“小针扎”[13],通常用白色棉线将单层或多层织物缝合在一起,线迹呈现数量多、间距小、排列密集的特点,形成简单的连续纹样或者单独纹样。这种工艺不仅能够加固织物,还能增强衣物的保暖性和耐磨性。随着审美需求的提高,刺子绣从最初的功能作用演变为一种装饰艺术,单个纹样也从最简单的直线段变得更为丰富。根据地域分为山形县的庄内刺子绣、青森县的津轻小巾刺子绣和南部菱形刺子绣[14]。图2展示了几种刺子绣样式,其中庄内刺子绣由十字交叉的直线段组成,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出更为精巧的几何图案,如米字绣、柿花绣、米花绣、杉刺绣等。津轻刺子绣和南部菱形刺子绣的针法都是一种“闭合式针迹”,以菱形为基础图形进行扩展,单位图形的高宽比前者为1 ︰1,后者为1 ︰2。

图片

图2 三种刺子绣样式

Fig.2 Three types of Sashiko

3.1.2 图案题材

多样的碎布和手缝工艺造就了Boro图案类型的丰富,按题材种类可分为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器物图案和文字图案,图案以单独一种题材呈现或多种题材组合呈现。简洁抽象的几何图案包含了点、线、面、格等形态,多以连续纹样的形式呈现,表现出日本民族朴实清雅的风格[15]。文字图案包括日语中的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单独或多个的形式呈现,内容往往代表着原穿着者的身份或归属。自然和器物图案与日本的风土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也更具象征寓意,例如牡丹代表富贵,龟、菊、鹤代表长寿,竹子代表坚韧,农具代表勤劳,扇子代表吉祥,以朴素简化的风格形式来传达日本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自然的尊重和未来的期盼。这些选用不同工艺和题材的Boro图案如表2所示。

表2 Boro上的图案类别与工艺

Tab.2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echnology of patternsin Boro

图片

3.2 蓝调为主的多色组合

3.2.1 以靛蓝色系为主

日本Boro大多呈现深浅不一的靛蓝色,这与日本江户时期(公元1603—1868年)政府颁布的“奢侈禁制令”(该命令限制底层民众穿着颜色鲜艳的服装)有很大关系,并且介于靛蓝染料低廉的价格,使得靛蓝色系在平民阶层中盛行[4]。日本的蓝染植物蓼蓝、琉球蓝和蓝染工艺都是由中国唐代传入,成为江户时代最为重要的印染色彩和工艺[16]。蓝染植物主要生长在日本德岛县的阿波地区,因此也被称为“阿波蓝”,盛产的靛蓝染料被称作“Sukumo”[17],如图3(a)所示。靛蓝染料具有易染色、不易褪色、增强纤维强度等优点[18],同时由于在染色过程中所残留的气味对蛇、虱子和蚊子有一定的驱除效果,因此所印染的衣物十分适合户外劳动者穿着。

蓝染工序多且复杂,根据染布次数的不同,可以染出各种深浅不一的靛蓝色,就“阿波蓝”而言就含有22种颜色[16],如图3(b)所示。Boro的制作材料融合了当地生产的靛蓝麻布和源自各地的蓝染二手碎布,所以整体呈现的大都是靛蓝色系。而后随着时间推移和穿着磨损的过程,Boro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褪色痕迹,这进一步加深其色彩层次,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并从情感上赋予一定的怀旧色调。

图片

图3 蓝染材料和色系

Fig.3 Materialsad colors of indigo dyeing

3.2.2 以其他颜色为辅

与大片靛蓝色相呼应的就是Boro上流露出来的少量白色,这种白色线迹与纯蓝底布、蓝染部分与留白图案间的比对,都彰显出那个年代的工匠和普通百姓对于蓝白搭配的热爱。这种色彩组合让人联想到天空云朵或大海浪花,至今日本人都在运用蓝白两色来制作纺织品和陶瓷作品,以回应他们对周围自然世界的感悟。

直到19世纪末废除“禁止奢侈令”后,政府不再限制平民服装的颜色。随着Boro中加入的二手碎布颜色变多,例如黑色、灰色、红色、棕色和黄色等其他颜色也加入了原本的靛蓝色系组合中。如图4所示的一款Boro工作服,整个领子和里层的袖子部分都拼接了高饱和度的亮黄色,与其他低饱和度、低明度的色块形成对比,成为整个服装的亮点。

图片

图4 Boro工作服(一)

Fig.4 Work clothes made by Boro(Ⅰ)

3.3 层层叠叠的矩形拼布

Boro另一大主要特征就是拼布的运用,不同于严格按照图谱和色彩要求的拼布艺术,Boro的拼布源于最基本的功能需求,是一个无规律且不断增添碎布的过程。

3.3.1 拼布的特点

Boro所采用的布块形状都为矩形,大小取决于布块本身的面积及原本衣物的破损程度,小至拇指长短,大至可以填满整个服装后背。用于拼布的布块在最初制作时采用拼接方式,根据想要制作的衣物或者家用纺织品的结构裁好相应布片,再将边缘缝合。而在后期修补过程中,往往采用叠加方式,用新的布块覆盖老旧破损的布块,并用刺子绣工艺将多层面料缝合加固。因此年份越久的Boro所呈现出的是越为复杂的布块组合和层层叠叠的肌理效果。

3.3.2 拼布的形式

拼布的形式分为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对称式表现在所用布块的形状、大小、位置、颜色及图案在Boro上形成左右一致的特点,前提是所收集到的同种碎布的数量足以满足服装左右同一部位的需求,形成整体上的统一美和平衡美。非对称式拼布则与上述相反,呈现出一种无规律、凌乱的抽象效果。对称式拼布制成的Boro使用年限较短,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而带来不可避免的破损,不断地修补过程便打破了原本的平衡,变成越来越明显的非对称式效果。如图5所示为两件Boro工作服,图5(a)由绞染和絣织工艺所制成的带有图案的碎布组成,表现出的是对称式拼布;而图5(b)因采用的碎布图案、大小和位置在服装左右都有所不同,表现出的是非对称式拼布。

图片

图5 Boro工作服(二)

Fig.5 Work clothes made by Boro(Ⅱ)

3.4 岁月沉淀的破旧特征

随着时间的流逝、常年的使用和清洗,以及不断地修补,Boro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刮痕,呈现出各种破旧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不同程度的褪色增加了同色系色彩数量,被染色的棉线更与底布融为一体,这种自然的色彩过渡让Boro显得如抽象的油画般斑驳美丽,如图6(a)所示;拼布边缘的磨损也会形成不同效果,轻则出现短毛边,重则使原本平直的边缘变成不规则的曲线,面料自然卷曲,形成长毛边,如图6(b)所示;而当布块边缘被磨损到支离破碎时,布块会在Boro上形成类似地球板块漂移样式的肌理,如图6(c)所示;还有从布块内部开始的破损,形成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破洞,透出底部的花纹或直接形成镂空效果,如图6(d)(e)所示。Boro在受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破旧特征具有随机性,在丰富其色彩、肌理的同时,也为Boro增添了一定的立体感。

图片

图6 Boro的破旧特征

Fig.6 The dilapidated features of Boro

日本Boro的文化意蕴

图片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物资的充裕,当地人不需要再通过制作Boro来应对生活需求,但是曾经留下的Boro物品仍包含着深远的家族意义,同时对当代世界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审美具有一定的影响。

4.1 记载家族历史

每一件独一无二的Boro都在漫长手工缝合过程中融入了修补者的创造力和爱,是如今单一、大量且快速的机械化生产所不能替代。Boro的艺术地位在获得世人认可之前,也曾被视为贫穷岁月的象征而遭到当地后代的排斥,尽管如此,老一辈依旧非常珍惜这些Boro物品,它们源于上一辈流传又或是靠自己努力收集的碎布所制成。在每一件Boro上都可以看到青森妇女日复一日高强度的手工作业,历经几代人的修补,破旧的表层被不断纳上新的碎布,毫无关联的布块之间却有着相互融合的美感。从刚出生时用的Bodo垫布到伴随一生的衣物,都将人与人、过去与现在紧紧联系在一起。日本纺织研究员Sheila Cliffe指出:“一旦某样东西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就会从物质转移到非物质,变得令人难以割舍。”[4]Boro汇聚了过往的岁月、勤劳的工作、亲人间的关怀和对生命的热爱,已从最基本的实用性物品演变成了一种家族历史和情感的沉淀。

4.2 传播可持续理念

如今服装业正以一种低价且更新快的供应链模式来迎合人们日益膨胀的消费欲,却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19],而将纱线和面料都利用到极限的Boro却与这种“快时尚”消费主流相反。除了通过代代修补来延长每一件Boro的寿命,也会将原本的Boro物品进行拆解重组,使其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例如,最初由碎布修补制成的Boro衣物经过长年累月的穿着而破损到一定程度后,就被拆解重组成床上用品、围裙或包袋,进一步用烂之后被继续转换为清洁布[20]。而最后当其破损到实在无法继续被用作修补的碎布时就被撕成布条,重新编织成裂织布或者头带绳。

在这一系列Boro对织物和纱线的循环利用过程中,体现出日本独有的“Mottainai”文化。“Mottainai”本意是“太可惜了”,用来表达当事物被浪费时所流露出的遗憾和悲伤[20]。过去,Boro是在极度贫困中被激发出的一种智慧生存方式,它的惜物思想不仅体现在材料、制作和形式上,更是对周围生态自然的关注和造物价值观的传播。而现在,Boro也是对全球倡导低碳环保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回应,这与当今呼吁的“循环经济3R”原则有相通之处。Boro中“物尽其用”的惜物思想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而那些融合了Boro元素并利用旧衣回收的服装品牌也受到当代消费者的追捧,Boro正以传统的姿态或化为创新的设计不断传播着可持续理念,唤醒人们心中的环保意识,对人们的时尚消费观、时尚产业的发展理念有着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4.3 展现“破旧”审美意识

Boro结合了实用功能和美感,在当代成功地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尽管Boro创造者大都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农民和渔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中也不忘通过细节来表达对美的追求。例如大小各异的碎布在形状上都统一为矩形来达到整体的秩序美;将颜色或图案突出的碎布安排在服装主要部位来打造重点美;将数量足够多的同种碎布按对称式拼布形式来体现均衡美。日本东京Amuse Museum是著名的Boro展馆之一,馆长辰巳清也曾对此表示“人类追求时尚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青森的贫农更是无意中催生了以“破旧”为美的审美意识,让Boro成为具有煽动力的当代艺术品。Boro所体现的“破旧”艺术与日本茶道中的“侘寂(Wabi Sabi)”美学息息相关,“诧寂”被称为日本美学的精髓,追求自然缺憾所带来的朴素和谦逊之美[21]。日本“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也在其著述中提及“诧寂”是一种不完美的美[7],它的美在于岁月沉淀所留下的痕迹,有一种不规则的、静寂的和简单纯粹的韵味。日本所主张的艺术形式都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正是来源于生活的Boro,因其纯粹的创作意图、简单的材料、无规则的拼布、古朴的颜色及岁月打磨下的残缺痕迹,令这种不完美的“破旧”审美意识获得当代人的认可,而这种审美意识也能在川久保玲、三本耀司及马丁·马吉拉的设计作品中看到,这些反主流设计师都喜欢打破常规,利用解构、破洞、拼接等元素来体现“破旧”艺术的魅力。

结 论

图片

贫困并没有阻挡青森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反而用无与伦比的技艺弥补了这种资源匮乏。日本Boro跨越两个世纪,并在当世引起关注,从一种实用性的功能物品演变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Boro蕴含创作者的智慧,记载家族历史,寄托人类情感,所传播的可持续理念也是对当代人过度消费行为的批判,并且通过丰富的色彩图案、随机的拼布形式和岁月打磨的痕迹,表现出以朴素纯粹为美的日本“诧寂”美学思想。Boro是历经岁月沉淀的产物,在当代虽无法重造,却为设计从业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并注入了以“破旧”艺术为美的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略)

PDF下载

来  源 | 《丝绸》2021年 第58卷 09期 

发  布 | 浙江理工大学杂志社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