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党校工作手记21:坐班还是不坐班?

 王肖杰 2022-01-01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在家办公完全可以,比如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很多人不上班,在家里也没耽误工作,那何必要考勤呢?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在家与在办公室都是搞研究,何必要上班呢?打卡、刷脸、指纹、抽查……没有人喜欢被管,哪怕是最守纪律的人,抓考勤不是影响了积极性吗?

更进一步,有时考勤不仅没有促进业绩,反而影响了业绩比如有人喜欢早上起来备课,正在兴头上,却到点了要上班有些则是夜猫子型,喜欢晚上熬夜,但早上就起不来了,按点上班很痛苦,这不适得其反吗?

当然坚持考勤的意见,理由也很充分:上班是每一个上班族的基本纪律,连班都不上,单位还叫个单位吗?面都难得一见,还谈什么凝聚力、荣誉感?待在家里真的在干本职工作吗?难道没有人在上班时间干私活、捞外快吗?拿着财政发的工资,用着党校的名头,却连班都不上,这说的过去吗?

最好的方法是做对比试验,一部分人坐班,一部分人不坐班,但显然很难实现,所以上班和不上班哪个业绩更高,很难搞清楚。

我想这些争论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能够改变人,特别是自制力差的人,而且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甚至不知不觉的。《瞬变》一书里讲了一个试验:电影院里赠送免费爆米花,重量一样,有的用大桶盛,有的用小桶盛,电影散场之后,大桶小桶分别称重,看剩下了多少,结果会怎么样?

按说爆米花是随机发放的,也没有对观众做任何的暗示,大桶小桶应该差不多,而结果却总是大桶吃的多。这个实验反复做了很多次,结果一样。是什么对人产生了影响?环境。大桶和小桶是唯一的环境变量,这个小小的变量对人产生了稳定的影响。可见人们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得远远不够。

校园办公室就是一种环境我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能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学习、写作,但即使自律如我,也能感到家庭和办公室的区别。我的一位同事王老师也非常自律,他把自己楼下的仓储间改造成学习室,号称“王办”,平时一个人在里面学习、备课、做研究。为什么不在自己家的房间里呢?原因还在环境。

上班考勤就是逼迫上班族进入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这才是考勤的真正意义所在。

那考勤对于早鸟型夜猫子型教师的负面影响怎样去规避呢?哲学家康德说过:“自律即自由”,即想要获得高度自由,就必须有高度自律。康德自己就是自律的榜样,他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跑步、写作、就寝,从不拖延,以至于他的邻居把他的行为当做时钟。所以办法就是让自律的人有更多的自由。

现在党校不让发各类奖金补贴了,其实奖励不必用钱,自由的时间也是奖励。比如科研前5名可以不用坐班,第6~10名可以弹性工作,即上下班时间自己定,但在校时间必须达到每天8小时(用“钉钉”手机软件考勤可以实现)。其他的人,只好用硬性的考勤来帮助他们养成自律的习惯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