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2,让我们一如既往地快乐奔跑

 老威小屋 2022-01-01

快乐,其实真的很简单。失去快乐的人,本质上,是因为迷失了自我。

昨天给2021的运动方面做了个总结。纵观整个2021年,在健康和运动方面的关键词,是“均衡”。

每周8个多小时的运动;

跑步占总时间的47%;

跑步时的心率分布,有70%集中在2-3区;

全年的跑步平均配速,约6分配速附近;

力量训练占总时间的30%;

甚至连成绩,既在同年龄段中令自己小有得意,而在跑友圈中也没有太大的亮点,一切都是中规中矩……

详细的年度总结,都在昨天这篇小文里:

以一场间歇跑收官年度健康运动

这都是自己期望中的理想状态:不多不少,不快不慢,不累不懈,既保持理想的体脂率,也拥有合理的奔跑力。

而均衡带来的,则是欢乐。没有懈怠、也没有要死要活的硬撑。

圣人说的“中庸之道”,有时候,竟然被解读成了“平庸”。人们往往在这种错误知见下,又在不甘平庸的自我激励中,总是将自己像一根橡皮筋一样,拉到断掉的边缘。

不甘平庸,是对的,老威举双手(外加双脚)赞成。但是把“中庸”解读成“平庸”,那是没有文化。

把饭煮好、关火小闷,让它口感更好,这时候的关火,是恰到好处,是不偏不倚,是“中庸”。如果认为只有加火才是进步,那就等着吃炭饭。

“恰到好处”,真的不容易把握。

把握了,就是欢乐的源泉。

一、对自己“更团结”

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拼搏,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

刚刚过去的在奥运历史上首次被“拖堂”的2020东京夏奥会(对,是2020,虽然是被拖堂到2021才来开)上,传统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口号,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英文:Faster, Higher, Stronger,Together)。

当然,此处更团结,与英文表述的together,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在一起,更和谐”的含义。

但是,这句富有创意的新版口号,同样透射出一个运动的深刻哲理:人自己和运动之间,也要“更团结,在一起,更和谐”,这才是完整的体育、运动、健康的含义。

许多人参加运动,其实不是对自己更和谐,而是更恶待。

诚然,运动本身是一个“破坏”——“修复”——“更强”的循环过程。有破坏,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只注重破坏,对自己的身体往往不给与修复的机会,自然也就达不到通过“破坏”和“修复”,来达到更强的目的。

很多时候,人在从事运动时,不再本着“更强”的终极目的,而是享受“破坏”的过程。为了破坏而破坏。

学生时代,我们都享受过这种对自己身体的破坏所带来的快感。

无论是腿踢伤了,牙齿磕掉了,都不以为意,没有休息,几乎天天都在运动场上。有时候,甚至这种伤痛本身,也成为自己的一种骄傲。

但是,人总要长大,总要回到为了健康而从事体育的轨道。这个轨道离我们可以无法无天地折腾自己身体的学生时代不会太远。基本上,35岁左右,就应该回到“为健康而运动”的轨道上来了。

可以说,运动的快乐,来自对自己的“更团结”。

那才是运动场上的“不忘初心”。

二、真想善待自己,有很多机会

反思自己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热爱运动,有很多时候,是不善待自己的。

上面说过,那个年纪,为了享受“破坏中的快感”,似乎情有可原。但是那种不善待身体的事实,毕竟是存在的。例如:

1、不重视热身和拉伸。

文雅一点说,在年轻状态好的时候,对热身和冷身不大重视。有了长期运动的体验做积累,在感性认识足够深厚的基础上,才明白(理性认识),热身不仅是冬天的专利,更不是单纯为了身体肌肉“热开”(夏天肌肉本来黏性就很小),更主要地是为了心脏这个发动机进行预热,和身体的肌肉进入待机状态。这种从安静状态到运动状态的切换,是在任何季节都存在的。你若不信,可以在肌肉比较润滑的夏天,从沙发上站起来,直接到户外冲刺一个百米看看,是不是恨不得要死的感觉?这就是状态切换没有做好。

而热身,就是这个换挡过程。

至于拉伸。这是一堂运动课得到最大成果的必要措施。过去,除非是集体训练课结束,被教练、队友按到在垫子上,队友之间相互做完拉伸。如果是自己做运动,往往不注意,运动完毕直接停止,这是很要命的习惯。

2、没有计划性,每次都把自己弄到精疲力尽。

这在比较落后的认知里,被看作是No pain, no gain的注解。殊不知,运动中,Pain固然也不能全然免除,但是Pain是Gain的前提,这点却不能成立。

尤其是对于业余的健康爱好者而言,更不应该说只有Pain才能Gain。

之所以往往把自己弄到疲惫不堪,是因为没有计划,不知道每天做到什么程度算“做得好”。因为不知道,所以宁可把自己老命拼掉,这样心里觉得对得起自己。

如果有计划,当天合该是休息日,哪怕坐在窗前看小说,看着窗外人家在热火朝天地训练,也不会产生负罪感,而怡然自得地享受自己的节奏。

没错!凡事能够按照自己设想的节奏行进,是很快乐的。

心急火燎、着急慌忙、六神无主、见异思迁,这些都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才会有的状态。

3、不让自己有休日。

与上述说的“某一次中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的做法相类似,在某时期(譬如一周),因为不知道怎么样才叫合适,所以,每天都把自己排满,不允许自己有“偷懒日”——他们把休息叫“偷懒”。

凡是没有计划性的人,都会习惯性地自我赞赏“我很忙”。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凡是每天热衷于向人展示“我很忙”的人,通常是没有计划性的人,而这样没有计划性地行事,即使真的很辛苦,往往也成效很差。

4、顽强拼搏,轻伤不小火线。

即使是专业队的运动员,顽强拼搏也是有特殊措施来配套的——A、康复治疗的手段,和B、有针对性的、经过调整后的训练计划。

对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假如出现了身体损伤,但依然坚持与平日一样的课表——甚至连减少一下时间都不肯做,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是一种什么心态。人如果固执到这样偏执的地步,现实生活中,还能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吗?

说到这里,脑子里又想起了那位写《忏悔书》的六十岁跑者,他忏悔自己几十年怡然自得地跑步健身,发展到微信运动里被人占了封面,就要把人删除的地步。好在,在体检结果展示健康状况大幅下跌,和家人的抱怨批评下,这位跑友在60来岁的年纪,幡然悔悟,从此走回正道。我为他点个大赞!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本来,我2021年就在开始力戒过去的“好胜心”,这位跑友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助力,促使我坚定了现在的态度。是我的增上缘。

三、欲速则不达是真理

如果你在有身体预警的时候不能接受一天两天的停止,可能就不得不接受数个月的停滞;

如果你不能接受课表中合理的“慢”(此处指那些用来打有氧基础的慢课程),你可能在未来始终无法具备“快”的能力;

如果你不愿“浪费”热身和拉伸的时间,你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如果你不想浪费时间做计划,你可能一年都在糊里糊涂地运动,收效甚微,别人事半功倍,你事倍功半;

如果你连陪家人的时间都用于运动,有可能你会发展到想陪家人的时候都没有机会——或者家人跑了(恋爱中看重运动而忽视恋人的,更是如此,一般恋人都跑掉),或者你卧床没有能力相陪了。

去年一年,对于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感受十分深刻。

两个截然相反的案例:一个是2020年底(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这是典型的“不肯停”导致的长时间停滞的案例。另一个是9月份,当我发现有可能跟腱疲劳,担心会发展成伤痛时,及时中止,不仅没有影响运动效能,反而额外收获了其他运动模式带来的无穷快乐。

四、运动是生活一部分,而生活,就是修行

生活总是以它自己的方式,给我们各种考验。

对生活所出示的考试题,进行解答,这个过程,就是老话说的“修行”。

生活是一场修行,这句话,一点不差,一点没有故弄玄虚。

特别是我们绝大部分运动爱好者,都是个体自我负责的形式:没有教练,没有领队,自己就是自己的领队,自己就是自己的教练(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但是要经过自己的吸收和转化,这在队里,就是教练干的活)。所以,业余运动爱好中的自我管理,更是一门修行。

能取,是能力;

能舍,是境界。

我的眼中也有大神,但我的计划中,从来没有大神。

因为我和大神相距太远,如果我让大神附体,我的躯体恐怕背负不了大神这样的灵魂。

所以,我只是用我的躯体承载着我的灵魂,在奔跑,在跳跃。

这个时候,无论是躯体,还是灵魂,都很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