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乐事,莫过于有间书房

 泰荣林黑皮 2022-01-01
我兀坐在书城之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季羡林。  

喜欢看书的人,大多有一个执念,拥有一间自己的书房,隔绝尘世熙攘,安放心灵。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可对中国人来说,天堂,大概是书房的模样。 

身居书房,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一间书房,就是一个世界,它是从红尘里,辟出的一片净土。

图片

《琅嬛记》里,张华入仙人藏书之所,只见每室各有奇书,仙童告诉他,这是琅嬛福地,琅嬛福地正是读书人,对书房的渴盼。


于普通人而言,城市喧闹,居大不易,容膝安身之所,已耗尽心血,有一间书房,更是一种奢侈。


可身在异乡,租住小屋,尽管狭小简陋,还是留出一隅,安放书架,摆上喜欢的书。

几年过去,书架渐满,再搜来的新书只能摞起来,即便如此,依然满心欢喜。


书房无需大,容身即可。

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残破漏雨。

可他稍作修葺,开窗引光,植兰桂竹木于庭,捧书闲读,偃仰啸歌,或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一间书房,半生奢想,充满着古雅,萦绕着书香,可明心灵,可养气质,是摆脱尘俗的精神栖居地。

图片

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变得有智慧,不再害怕生活的大风大浪。


在书房,捧起一本书,你可以穿越时空,和往圣先贤对话,将生活的万千不如意,尽情诉尽,你可以在浩瀚书海觅得知音。

困窘时,你会想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于是不再慌乱,变得从容;

迷茫时,你会想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然后拨开迷雾,重新出发;

失意时,你会想到,“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知足常乐,也挺好。

你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你的人生。


读书的门槛最低,回报却是终身的。

“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增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有间书房,余生不慌。

图片

记得梁漱溟曾说:

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本质上是审美的,是享受生活,并不特别看重物质是否丰厚,而是有一点享受一点。

仔细观察,这话十分契合。 

不管是侍弄草木,还是在书房之中闲读,都是一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根植于文化里的传承。


闲中觅伴书为上,心上无波涛,身上无俗扰,书房静坐,捧一卷书,随意翻阅,读到快意处,掩卷而思。


若小院有一书房,则置一桌一椅,一枕木榻,笔墨古帖。

晨起,燃一炉香,啜苦茗,读数行书,懒倦便高卧松梧之下,兴起,徜徉笔墨,作诗自娱。

心目间,觉洒洒灵空,面上俗尘,当亦扑去三寸。

倪宽在《锄经堂》中说,书房至乐五事:

“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读书第五。 ”

枕上诗书,窗前风景,日有暖阳,夜伴星辰。

放下汲汲营营,无意是非,小小的书房,装满世间风雅。 

图片

若有书房,当是人生一大富足。


林语堂一直想要一间自己的书房,无需怎样清洁齐整,有几分凌乱,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便。 

天花板下,挂一盏长明灯,沙发上置一小书架,横陈各种书籍,可以随意翻读,这些书,都是自己喜爱的,每天烟味、书味混杂。

他觉得,这样住起来才舒服。

看到一篇写北大教授书房的文章,每间书房都各有特色,有的整齐划一,有的随意自在,无一不镌刻着个人的气质喜好。


其实,书房宜简不宜繁,一桌一椅,清雅安静,闲读静思,掩卷休憩,人生也是另一种自在。


 梁实秋说:“我有一几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不复它求。”


人生一愿,有间书房,安顿身心,抚慰余生。


作者 | 来源:美物计(id:huanqiukanke)。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