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茶缘 文/费佳芸 初识茶 印象中初次与茶结缘是在28年前的谷雨时节。 那一天上午,妈妈递给我一盘金黄色的煎蛋,上面撒满了鲜嫩的绿芽,闻着异香扑鼻,用筷子夹一块儿放进嘴巴之后,我赶忙吐了出来,连连喊苦。妈妈见状忙解释道“这是你外婆刚刚采来的谷雨茶,今天是谷雨,吃一点谷雨茶炒鸡蛋,眼睛亮了。还不快趁热吃啊!” 我皱皱眉头,委屈巴巴地又夹了一块儿放嘴巴里,随便嚼几下就囫囵吞了下去,再也不愿意吃第二口。妈妈无奈,叹了口气,把剩下的谷雨茶炒鸡蛋全吃掉了。 此后每年谷雨便都要被逼着吃谷雨茶炒鸡蛋,原本就不爱吃鸡蛋,再加上茶树鲜叶里的儿茶素、茶碱、咖啡碱遇高温使得茶叶异常地苦涩,导致年幼的我对茶无甚好感。 农家茶香 我的家乡是东海北面的一座小岛,正好位于北纬30度地理区域范围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岛内出产的“蓬莱仙芝”炒青绿茶,名气不大,却是实实在在地清香宜人、鲜甜爽口。此茶产于岱山本岛的最高峰——“摩星山”,而我家恰巧就在摩星山脚的一个小山村里,村里祖先迁自宁波慈溪,历来有“春采茶、秋打桂”的习俗,故而关于“蓬莱仙芝”其相对古老的一些老茶树,很多都零散地半野生分布或小片人工栽种于村庄附近的山坡丛林里。每到惊蛰之后、谷雨之前、春茶冒芽期间,村里的阿婆、阿姨们会结伴在凌晨起床、带上简易便当、徒步上山采茶。山上有个人承包的茶场,经常会在这个期间请本地的这些熟练茶工上山采茶、炒茶。而我的外婆自我记事起,便常被厂长邀请去制茶。闲下来或者自己徒步下山的时候,外婆还会顺带在路边采一些野茶带回家炒制,或供神供佛、或存起来节日里请亲友们品尝,如果留有余货,甚至还有一些亲朋好友直接上门私下订购,渐渐地这也成了村里一些家庭主妇的副业。 而我,仍然记得在家乡老屋里,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外婆采茶一回来便将竹团箕往桌上一放,再把她的竹篓往上面轻轻一倒,茶叶的清香扑鼻而来,一桌子的鲜绿,娇嫩欲滴。她抬起竹团箕轻轻抖几下,鲜叶子便乖乖地在上面躺匀,接下来她抄起一把竹椅子,打开灯,坐下来慢慢开始挑掉一些茶梗、碎草、老叶.......我说我可以帮忙,她却至今不愿让我沾手,叶子挑干净后,她便把鲜叶摊晾在通风处,嘱咐我看着别让猫儿跳上去沾了毛,自己去土灶那儿烧火了。待炉温适宜,茶叶摊晾得差不多的时候,她便将团箕上的鲜叶倒入铁锅内,直接用她那双布满皱纹的手慢慢地将茶叶均匀在锅内铺开、翻动、轻炒,起初总看得我心惊肉跳,好几次怯生生地问外婆烫不烫,她总是笑眯眯地回答“肯定烫的呀,你不要来摸哈,外婆这双老手早就习惯了,你小孩子手嫩,要烫伤的。” 伴随着一阵阵茶树鲜叶半熟的香气在老屋里弥漫开来,外婆将冒着热气的绿色茶叶团子一捧一捧地捧到团箕上反复地揉捻,我看着跟揉面团似地好玩,也想帮忙,遗憾的是又被拒绝了,多年以后才知道揉捻也是有力度和技巧讲究的,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松好玩。这样反复几次后,外婆便又往土灶里鼓捣了会,认为锅温合适了,便将揉捻好的茶叶一波一波地倒入铁锅内炒,不知炒了多久,只见芽叶颜色转深、不再揉成一团,而是一片一片地分开,似乎是一掰就断的时候,外婆便将它们装入准备好的大锡罐里存起来,此刻整个老屋都是香香的、暖暖的。 每到周末或者暑假,只要长辈们还在地里头干农活,妈妈便会领着我一起去给外婆、阿姨们送茶水。抓几把碧绿的茶叶放进铝制的大茶壶里,然后用保温瓶里的开水往茶壶里一冲,水汽腾腾、香气扑鼻,妈妈看我发愣,问我要不要也来一杯,想到茶叶炒蛋的苦涩,我连连摆手。正午的田埂上异常炎热,我提着装着点心的篮子,闻着一路的茶香,跟在妈妈身后……那时候模模糊糊地懂得了原来茶除了香气扑鼻、还有明目、提神的功效。 书中识茶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专门描述茶的文章,文章标题已经不记得了,但却是这篇文章,让我又产生了好奇和勇气去重新认识家乡的绿茶。不知那日是周末还是暑假,村里唯一的同班女同学、也是班长,来我家串门子找我玩儿。两个文静的女孩儿聚在一起看到桌上那罐子绿茶,就想着课本里说的茶是清香可口、鲜爽甘醇的,想要亲自验证下。而我也正想解解疑惑——为什么书上写的和我以前喝到的味道不一样呢? 在班长的提议下,我找来了两个陶瓷杯,一个保温热水壶,学着妈妈的样子,熟练地投茶、注水……看着碧绿的茶叶渐渐舒展、茶香缓缓弥漫开来,我迫不及待地端起茶杯就要喝。班长却说,“再等等,烫”。我点点头,放下茶杯,过了几分钟,俩女孩差不多同时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面面相觑,“苦、涩,不太好喝……书上写的不会有问题啊,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对了,我想起来了,我看到我妈妈他们泡茶会放糖,我们是不是因为忘记放糖啦所以才不甜?书里可能漏写了”,班长说道。我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可能,于是又找来厨房的糖罐子,往茶水里添了点白砂糖,然后搅拌几下,又装模作样地品了一口。“哈哈哈,果然又香又甜”、“原来茶要这么喝啊,我以前喝着都是苦的原来是没放糖啊,原来喝茶要放糖的呀”。嗯,这样说起来喝茶还挺麻烦的呢。我心想,于是懒散如我也甚少会特地泡茶来喝。 关于这一段年幼时的喝茶记,我仍然记忆犹新、笑谈至今。当年语文老师要求命题作文《我做过的傻事》还苦恼了好久寻不到材料,现在联想起来真是又傻又天真。 一晃眼小升初了,睡前时常一个人窝在被窝里看各种闲书。不知读了具体哪一篇关于“茶”的优美散文,又开始对茶充满希冀。初二那年在我展示语文课本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妈妈终于肯同意我翻看她抽屉里宝贝一样的那几册《红楼梦》,里面写道:“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看到此处我不禁纳闷“老君眉”“六安茶”是什么茶呢?、成窑五彩小盖钟又是什么呢?接着又看到妙玉请宝、黛钗喝茶她说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她用梅花瓣尖雪烹茶,“绿玉斗”“颁爮斝”“点犀乔”为品茗杯,实在是让年少无知的我大开眼界。 从此对于茶的了解,又多了一层书卷气的雅致。对于一年一度的谷雨茶炒蛋也不再过于抗拒,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药来吃。而每当下雨的周末,兴致上来了,也会找个玻璃杯,在阳台泡一杯淡淡的绿茶,看嫩芽上下起舞、茶烟香雾缭绕杯间,捧着一杯香茗发呆一下午,从此似乎知道了茶要慢慢品,入口先苦后甘、犹如寻常人平淡的一生,终会苦尽甘来。 茶是一种时尚 21世纪初的时候,茶文化、茶艺、茶道已在我国大陆兴起,作为偏僻海岛里足不出户的山村穷学生,唯一开拓眼界的途径只有书籍和电视。那时除了追一些武侠、历史古装剧之外,最爱看的便是上海电视台的“生活时尚频道”,其中有一档节目讲的是上海街头的各种时尚风向标,比如:穿衣搭配、发型、美甲……然而其中印象最最深刻且对我今后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期节目,便是关于“茶艺”的那一期。大概是讲茶艺的起源、茶艺表演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喝茶的好处、茶艺发展今后的前景等等……从此我知道了原来喝茶还是一件这么讲究一招一式的事情,原来它也是一种非常前卫的时尚。 2005年的冬天,爸爸考完海员证回家,退休的外公送了他一罐铁观音秋茶。第一次见到颗粒状的茶叶让我感到非常好奇,试泡后兰香扑鼻、抿了一口,滋味较平常喝的绿茶更觉浓郁芬芳……爸爸说,少喝点,女孩子少喝茶。 当时年少以为那只是父亲舍不得他那点稀罕茶,后来才明白原来茶水里的咖啡因会抑制身体内钙的吸收、还会促进尿液中钙的排出、喝多了茶或者常喝浓茶容易缺钙;而茶叶里的鞣酸和咖啡碱又容易影响身体内铁元素的吸收,故而按照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喝过了一定量便容易引起贫血。现在回想起来,这简单的一句话原来是父亲的细心关怀。 做个茶艺师 时光匆匆,转眼间就快大学毕业了,实习期间在宁波天一广场二楼寻了一份茶艺师的兼职。从此便与茶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原本也只是奔着赚点零花钱去的,而店主似乎格外珍惜这段缘分,对我也是异常严格。面试的时候,她惊叹于初次接触“功夫茶”的我竟不是大杯大杯地牛饮,而是小口小口地品,她笃定我有一定的基础。于是入门培训时,店长黑着脸,一本正经地跟我说“我们这儿是茶馆、不是学校,没有什么考试,只有干活趁不趁手,我只演示一遍,不会再教你第二遍、第三遍,你看仔细了!”我的心咕咚一沉,好紧张,但还是点点头应了她。然后便瞪大双眼,使出潜藏的绝世记忆、愣是把大概流程给一个不差地记下来了。最后还问了一些细节问题,摘抄了笔记,她抢过我的笔记本,非常严肃地说“光记本子里可不行,得会上手,现在你过来,给我演示一遍。” 我沉思了一会儿,便紧张地坐到主泡座上,脑袋里先将适才的步骤简单过了一遍,便开始我职业生涯里的第一次茶艺展示,只记得当时手有些发抖,被严令了好几次,最后老板娘温和地出来打圆场,叫我不要紧张、放松一些,让店长对新人不要太苛求,果然丢掉了心理包袱之后,整个人放轻松了、泡茶的氛围有了、品茶的氛围自然就和谐融洽多了。 从此,我便入了茶艺师这一行。在此期间,店主得知我的毕业实践作品是写一篇与茶庄营销推广有关的策划书,便将余姚印雪白茶的研发人——王开荣老师推荐于我认识。在王老师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之下,我终于顺利罗列出了论文提纲、理清了论文整体的思路,通过导师的好几次改稿建议之后,一次性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有幸成为后几届学弟、学妹们的范例论文。 那一次和王老师的交心长谈,让我对他极为崇拜,以为自己从此便会像他那样、像我外婆那样,做一个踏踏实实的茶人。 毕业之后我去了省城一家新开的纯茶馆上班,这一次是正式的茶艺师岗位,不是兼职。茶叶的种类也更加五花八门,各种产地、年代、工艺的茶都有供应,而我们茶艺师的职责便是将一款茶的最佳状态展示给茶客、并引导他们进一步爱上喝茶。 上班的时候,要数工作日的白天最为清闲,茶馆开在运河边上,下雨或下雪的时候别有一番诗意。穿着茶禅服、正襟危坐地坐在主泡台上、茶烟四起时,偶与茶客们闲谈,他们也会流露出艳羡的神情。偶得休息天,我常会跑去图书馆借几本关于茶道的书籍摘抄、翻看,抑或逛一下各大博物馆。书看得来了兴致,总想见识下实物,于是茶叶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便成了我最爱逛的两个地方。后来想去考个专业的茶艺师证书,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专业、全面,王老师说他有途径,推荐我去梅家坞学习,给了我一个手机号码和一张盖了章的证明书,无奈彼时地铁尚在建设,在时间、交通等各种现实问题的冲击之下遗憾地错过了那一次进修。 随着年岁渐长、似乎总有个职业瓶颈难以突破,不擅长推销茶叶、不擅长推荐客户充值办会员,长时间的夜班也使我的生物钟严重紊乱,满脸青春痘、身体开始浮肿,内分泌也开始有了失调的迹象……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地都回了老家发展,我也开始有了些许动摇,最终在遭遇一次严重不公正的待遇之后,毅然决然地回了老家,老老实实地干起了国企柜员。 然而对茶的喜爱,迫使我在业余期间不觉沾染一些跟茶有关的爱好。逛街爱逛茶叶店、茶服店、茶具店;看书爱看和茶有关的书籍;结交了一些纯粹意义上的忘年交茶友;甚至有好友因着我的影响自此爱上了喝茶……并且因为茶道这个平台,我还喜欢上了文玩、古琴、香道、花道、汉服...... 单纯的爱好 慢慢地我领悟到,如果能将爱好作为谋生的手段固然最好,但如果现实条件各方面都不允许的时候,仅仅作为爱好,没有任何心理、经济上的负担和压力,能够用更轻松更释然更纯净的心境去深入探寻它,似乎在某种意义上未必是一件坏事。 茶至今与我的生活密不可分。渴了,倦了喝茶;孤独了,寂寞了品茶;晴也试茶;雨也煎茶;雪天更爱煮茶……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茶人”这个梦想似乎已然遥遥无期,但我与茶却是日日相伴、难以分离,茶与我的缘分也随着时光日渐深远、厚重、萦绕不去。 □编辑:木子叶寒 □ 图片:潘洁/淡淡烟味 |
|
来自: 海燕文化工作室 > 《周洐平 费佳芸 王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