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天然的哀愁

 母婴时代 2022-01-02

恒天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事故一直伴其左右,不是牵连合作品牌就是投资亏损,其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是“命运多舛”。

据统计,恒天然在中国主要投资了以下项目:

2005年,与三鹿集团签署合资协议,注资8.64亿元人民币收购三鹿43%的股份。

2007年以来,先后在河北省玉田县和山西应县建立两个牧场;

2014年,又宣布与雅培一起在山东齐河县建设一座牧场;

2014年,恒天然与贝因美签订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2015年,要约收购贝因美18.8%的股份,耗资34.64亿元。

其在中国的投资,三鹿以破产收尾,入股贝因美后,后者2016、2017年连续两年亏损,戴上了“ST”的帽子,成了*ST因美。

此外,2013年,国家发改委宣布反垄断调查结果,包括恒天然在内的6家乳企都被处罚,其中,恒天然被罚90万新西兰元;2013年,恒天然肉毒杆菌乌龙事件爆发,与其合作的品牌多美滋大规模召回产品,虽然最后证明是乌龙事件,但多美滋品牌从顶峰降到了谷底。

基于对中国巨大乳制品市场的看好,恒天然才选择走进中国,为了更好的深耕中国市场,恒天然先后与国内企业合作、在国内建立牧场等等,然而,从其历次投资结果来看,屡投屡败,似乎是国内企业的“克星”。这究竟是外资品牌水土不服?或是合作战略眼光失策?

实力强大,赔钱也不放弃

2005年12月,恒天然战略入股三鹿,花费8.64亿元人民币持有三鹿43%的股份。

在外界看来,中国有巨大的乳品市场需求,这似乎也意味着恒天然将获得不菲收益,并将成为恒天然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的起点。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2008年9月,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受此事件影响,恒天然此项投资损失约2亿新西兰元。

三鹿倒闭之后,恒天然在华业务也随之遭受重创,此后,恒天然暂时放弃了在中国的乳品加工业务,并将其在广州生产线转让给了雅培,转而加强原料奶粉进口业务。

恒天然显然非常了解中国市场,中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消费国,市场正不断扩大并趋于成熟。因此,中国市场成了许多乳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现阶段,中国已是恒天然的重要市场,同时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无论营收、利润、体量都位居前列。

据恒天然9月公布的2018财年业绩显示,恒天然2018财年实现营收204亿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918亿元);其中,大中华区的年收入约为39.8亿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80亿元),中国为其贡献了19.47%的收入。

根据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中国乳制品市场规模有望达5166亿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6.6%。

恒天然大中华区总裁朱晓静曾对外表示,“大中华区业务占到整个恒天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中国不仅是恒天然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战略必须!”

一方面,中国市场对乳制品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和变化,中国乳业进入了品质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显然,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恒天然不会放弃,但会放弃贝因美吗?

贝因美,又让恒天然闪了一下腰

其实恒天然一直在等一个机会,一个重新打开中国乳品加工市场的机会。

直到2014年选择牵手贝因美,恒天然再次回归到中国乳制品加工生产市场......

2015年,恒天然以每股18元的价格,耗资34.64亿元要约收购贝因美1.92亿股股份,成为贝因美第二大股东。但随后的2016年、2017年两年,贝因美连续两年亏损,2017年亏损额高达10亿元人民币。

虽然2018年大中华区为恒天然带来的收益不菲,但贝因美给恒天然带来的似乎是无尽的亏损。12月10日,贝因美收盘价报5.23元,也就是说恒天然持有的贝因美股份市值仅10.04亿元,浮亏24.6亿元。

一直以来,都有双方关系破裂、恒天然即将退出的传言,但双方均予以否认。

12月3日晚,贝因美接连发布两则重磅公告,公司控股股东贝因美集团拟将其持有的部分贝因美股份转让给长城国融或其关联方,后者将成为贝因美持股5%以上的重要股东;同时,贝因美拟将持有的达润工厂51%合资权益转让给恒天然SPV或其指定方,并与达润工厂签订新的产品采购协议。

此举让许多人的关注点从贝因美将成为国资品牌转移到了恒天然会不会退出。

恒天然方面对外表示,“对贝因美的投资在复核之中。”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以个人观点分析,既然贝因美与恒天然已意向不合,双方都应有分手的意愿。贝因美拉入国资长城加盟,多少有点形造逼宫的态势,释放此信息促使恒天然早下分离之决心。恒天然原与贝因美仅是一对一的纷争缠身,若不退离,也许往后可能会陷入一对二的“三国混战",故此,趁机停损或许并非坏事。

宋亮则客观表示,最初恒天然投资贝因美仅以财务投资,希望借由该渠道销售恒天然的婴儿粉,没意料到贝因美大幅亏损。长城入驻可以视为间接地为贝因美背书,这时退出可能吃亏,风险在于贝因美的前景是否乐观,如何设定停损点和找出机会点,是恒天然现阶段需要面对的问题。

建牧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2007年开始,恒天然就着手在国内建设自有牧场。

根据《新西兰先驱报》(NZ Herald)的报导,恒天然决定在中国投资兴建自己的牧场,确实是由于2008年曝出的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所以一年前就开始投资当地牧场,显示恒天然对于当地牛奶来源的不信任,所以想要自己一条龙地生产鲜奶,让鲜奶在当地的来源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自2007年以来,恒天然先后在河北省玉田县和山西应县建立两个牧场;2014年,又宣布与雅培一起在山东齐河县建设一座醇源牧场。

值得注意的是,恒天然官方网站上却显示,其在中国有两个奶牛养殖基地(不知道哪个没算进去),每年能生产超过3.5亿升牛奶,这与新西兰和其它国家牧场产量相差都甚远。

据《新西兰先锋报》报道,恒天然中国牧场业务近年来表现不佳。从2017年的100万新西兰元收入到2018年的亏损900万新西兰元,销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下跌了15%和3%。

其中,恒天然在河北玉田县和山西应县有两个牧场中心和3.1万只奶牛,2017年运营成本高达3800万新西兰元,收入远远赶不上支出。

尽管每年运行成本远远高于鲜奶的产出收入,但恒天然一直坚持着在牧场上的投入,这些背后的隐形成本,造成了在华建设的牧场:山西应县牧场、河北玉田牧场、与雅培合作的山东齐河“醇源牧场”基本都不盈利。

朱晓静曾公开表示,基于经营成本压力等各种原因,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恒天然在中国经营的三个牧场群在经营方面都承受着盈利压力。

布局奶粉以外业务

先后投资三鹿、贝因美“失利”、建设牧场盈利困难后,恒天然加大了中国市场上其他业务的投入。

近日,恒天然投资近1.5亿新西兰元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地区的达菲尔德(Darfield)新建工厂增加产能,从而满足中国市场对于高附加值乳制品,特别是奶油奶酪的旺盛需求。

有关恒天然已经在不断布局奶粉以外的中国市场并不是无迹可寻。

2015年10月,恒天然在广州成立了恒天然应用中心,以服务于中国市场对恒天然餐饮服务业务旗下高端品牌“安佳”日益增长的需求,看中的就是近年快速增长的休闲餐饮和烘焙市场。

随后,为中国北方地区餐饮、烘焙业客户提供乳制品产品及服务的恒天然的北京应用中心也正式启用。这是继上海、广州和成都之后,恒天然在大中华区设立的第四家乳品应用中心。

为了更客观了解报道恒天然一些布局情况我们也采访了业内多位专家。

宋亮分析:“恒天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市场,仅作为大包装全脂粉、奶酪等产品的供应商。比如,欧美国家的乳品市场发展很完善,恒天然只是作为这一市场中众多企业的补充,是不具有绝对性优势地位的企业。而在中国市场,恒天然是主导者。中国80%的进口原料奶粉来自新西兰,而恒天然占据新西兰牛奶加工市场份额的89%。但随着中国乳业的振兴与升级,内资重组重要性高过于与外资合作,恒天然处于一种骑虎难下的尴尬局面。”

消费品,仍业绩亮丽

据今年9月安佳消费品牌中国上市五周年庆典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安佳拿下了6个第一。

安佳超高温灭菌奶成为进口牛奶品牌市场份额线上、线下的双料冠军。安佳品牌的黄油常年保持市场销售第一的位置;安佳奶粉市场份额也获得大幅拓展,成为线下销量第一的进口成人奶粉品牌。安佳雄心勃勃,未来三年安佳在华要实现销量翻三番。

在今年“双11”期间,恒天然从多渠道发力,成功地巩固了安佳在进口UHT牛奶品牌中的行业领导地位。

数据显示,双11期间,恒天然消费品牌全品类产品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1%,达到1.32亿元。安佳佐餐产品在线上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00%,其中,安佳淡味黄油共计售出12吨,是去年同期的22倍。

在消费者的心中,恒天然仍然是稳固且形象良好的。

以投资立场来看,朱丹蓬则认为:恒天然在经济效益上看似亏损,但在品牌经营上却是相当成功,业绩亮丽且持续增长,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 THE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