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世玉器(11)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1-02
文章图片1

1、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7.5、宽2.6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已受沁呈白色,并有土斑。器体为扁平片状。蜥蜴呈匍匐状,三角形头,头尖部穿一圆孔。浮雕椭圆形眼,颈部浮雕两凸弦纹。四肢前伸,左后肢及尾断缺。背面光素。

文章图片2

2、蜥蜴形玉佩

商代

长10.5、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片状。蜥蜴肖生,呈匍匐形。浅浮雕圆眼,嘴微张,并与颔底一孔相通,阴线刻足爪。形象生动。

文章图片3

3、鱼形玉佩(3件)

商代

上:长4.5厘米 中:长3.5厘米 下:长5.4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上:玉质青色。长条片状微弧。大头,体肥,尾下弯呈弧形。用阴刻线刻出眼、鳃、背鳍、胸、腹鳍和尾部,近口部有一穿孔,可佩系。

中:玉质土黄色。扁平长条形。鱼嘴处单面钻有一小孔,可穿系,近尾处两边出鳍,鱼身刻出头部、眼睛、背鳍,斜尾。

下:玉质青色,布满鸡骨白色斑。薄片弧形。头上部有一单面钻孔,可穿系,正反两面用粗短阴刻线琢出背鳍,尾部宽平,呈长方形,斜边。

文章图片4

4、兽形玉饰

商代

长6.5、宽2.5、厚0.4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玉质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状,“臣”字眼,嘴部平齐,足部饰阴线,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两面纹饰相同。

文章图片5

5、鱼形玉佩

商代

高2.8、宽6.9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白色,洁净莹润。鱼体呈新月形。眼部对钻一孔。阴线刻背鳍、腹鳍,尾端呈双面刃形,颇锋锐。

文章图片6

6、弧形玉佩

商代

长4.2、宽2.1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白色,头部有红褐色沁。整器呈弯条弧形,故又被称为璜形器。内弯处有几道弦纹和凸棱纹,似简化抽象的蝉,尾部分两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无孔。此种弯条形饰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饰纹饰多以兽面、蝉纹为主。

文章图片7

7、龟腹形玉版

商代

长7.9、宽4.7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白色,多有黄褐色斑。上部对钻一孔。正面阴刻格状龟腹纹,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并有四个对称式橄榄形穴,表示龟版在占卜前进行钻灼的钻痕。

文章图片8

8、甲子表玉残版

商代

长7.4、宽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玉质灰青色。正面阴刻双钩“庚”、“寅”、“辛”三字,其中“庚”、“辛”二字泐伤。“庚”、“寅”、“辛”应是“庚寅”、“辛卯”之缺。字体清晰劲健,背面平素。此甲子表残玉版采用大字双钩法,是国内仅见之作。据陈邦怀先生考证,甲子表玉版原件为六片组成。每片文字两行,每行二十个字。此残片属第三片,文字在第二行。此玉版亦是古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

文章图片9

9、虎纹玉璧

西周

直径16.1、孔径5.9、厚4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质青绿色,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体扁平,玉料边缘有残缺口,呈不规则圆形,但在纹饰设计时巧妙避开。器两面纹饰相同,内外沿有一宽边,内饰阴刻线及大斜刀阴线刻出的两只虎纹。虎呈侧面行走状,眼为“臣”字眼,出较长眼梢,口吐长舌,身饰羽形斑纹,长卷尾。

文章图片10

10、玉琮

西周

高5.2、口径7.5、底径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玉质青色,有黄褐色斑。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出射较矮,射孔大而薄,表面光素无纹。

文章图片11

11、玉琮

西周

高3.3、口径6.4、直径7.5厘米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质白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泽。内圆外方,两端有短射。通体磨光,素面无纹。

文章图片12

12、玉琮(3件)

西周

左:高6、直径6.5×6.5厘米 中:高7.8、口径8.5厘米 右:高9、直径7.5厘米

现藏于武汉博物馆

左:玉质黄褐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方体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对称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中:玉质黄褐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方体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对称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右:玉质黑褐色,布满花白色斑。内圆外方,上下对穿大圆孔,高出方体,上下形制一致。表面光素无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