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公交车上下来往西走,过隐市商场,步行十分钟,前面出现一座重檐方形凉亭,亭共有十二根柱子,每边靠里面的两根柱上悬挂着一副楹联。东面一副是“倚槛豁清眸醉鹫岭光风云林气象,抚碑融暖意歆湖山新致天地和春”。“豁清眸”是视野开阔而清爽;“鹫岭”指的是灵隐寺前的灵鹫峰,即飞来峰;“云林”指云林禅寺,也就是灵隐寺。北面的一联是“落笔垂馨下马归舟君独去,铭碑拓胜闻香听梵我还来”。此联是由马来西亚的林声耀撰写的,写出了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为灵隐留下墨香的事情,也融入了新灵隐景区整治工程中修建御碑亭,吸引更多佛家子弟和游客前来的感受,生动而含义深远。一去一来,有着强烈的古今时空之变化。再来品味西边一联:“境静趣无穷四壁云山空俗障,水流机不息一亭烟雨惬宸衷。”写出了灵隐景区宁静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佛教圣地处处充满禅意的意境。南边的对联是“逼烟萝灵鹫隐隐江潮腾海日,穿月桂康衢熙熙人众说龙舆”。此联将“灵隐”和“康熙”隐藏在其中,显得非常巧妙,也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亭中间立一石碑,石碑有三部分组成,最下面是基座,上面刻着一个正龙头,已经被游人摩挲得非常光滑了;中间石上刻有“灵隐”二字,四周刻有二龙戏珠图案;最上边是碑帽,上面刻有双龙抢珠图案。碑的背面刻的是一首诗: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这是康熙皇帝写的《灵隐》诗,大意说:钟灵神秀的山峰含着秀色,灵隐寺借着高峻山势建起。庙宇盘空而出,佛案上燃的香烟气缭绕。敞开衣襟,对着的是层叠的青山。下马抚摸着藤萝,来到清幽的修行之地。 原来这是御碑亭,修建于2006年。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杭州市园文局有关专家为修复高丽寺到扬州大明寺去考察,意外地发现在大明寺内有一个御碑亭,里面有康熙皇帝所写的《灵隐》五言诗。专门为灵隐题写的“御诗”不在灵隐却跑到扬州去了,这是怎么回事?事情是这样的: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清圣祖玄烨(即康熙皇帝)首巡杭州,临幸灵隐寺,拈香礼拜各殿佛像。方丈谛晖慧辂禅师率十八房两序僧众列队迎候。玄烨在礼佛后题写《灵隐》诗。随后,他又登北高峰眺望湖光山色。回寺后,慧辂向玄烨求书题额,玄烨书“云林”二字,赐寺名“云林禅寺”,并为合涧桥旁飞来峰坊题“飞来峰”三字。康熙写下《灵隐》后,把这首诗赏赐给时任扬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护驾有功。后来,高承爵当上江苏按察使,便在扬州市大明寺里为皇帝赐的这首诗立碑。为了这块石碑,灵隐整治办公室可是大费周折,御诗是从扬州拓来的原文经过放大调整;石头是从福建运来的墨石,越摸越光润;雕刻花纹的工人是特地从河北保定请来的老石匠,经验丰富;尤其是将康熙御笔题诗刻上石碑的,则是杭州本地的老石匠,还请来美院的潘锡柔大师指点。 从御碑亭往南,步行几十米,来到景区检票口,只见对面有一座大照壁,呈“八”字形,黄色墙壁,青瓦覆顶,中间一面墙上有“咫尺西天”四个金色大字。大家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所讲的是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西天是天竺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西天也是佛教用语,指西方极乐世界,进入极乐世界是佛教徒的梦想。这“咫尺西天”意思是离西天很近。 过一座小石桥,来到一座掩映于绿树中的门楼前,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底黑字题有“灵隐寺”三字的牌匾。门前古树上长着绿苔和一些爬藤植物,显出年代的久远。 沿着石板铺砌的道路往前走,沿台阶走上一块小高地,过“飞来峰”小门楼,继续前行,有一棵百年的朴树,朴树旁有一座方形双排柱凉亭,不知叫什么名字。再往前,有两棵紧挨着的大树,直立挺拔,树干上长有许多的疙瘩,这两棵树叫“枫香”,树高接近22米,胸围2.9米,已有160年了。 我们来到了不远处的“幽兰园”,园子占地1000平方米,栽植了新、优、特各类多年生花卉,有杜鹃、绣球、月季等。眼下最美的是绣球,正绽放着一朵朵大大的白的、粉的、蓝的花朵,似球形,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漂亮;它的叶子形状也很好看,颜色浓绿。幽兰园营造了一种幽静唯美的山林自然景观,让人们在游览欣赏过程中抚平焦虑,唤醒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感知和追求。 在园子深处立有四座浮雕石像,应该是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称,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伽蓝中,最为重要的护法神,相传做于须弥山。正面天王浮雕像上方并排雕有七个同样的佛像,其它三面雕满佛像,上下共有17排,两侧每排各有3个,背面每排是10个。在四大天王的右边还立有三座石佛像,都站立在莲花座上,不知是哪三位。 幽兰园的北边就是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相传1600多年,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后建寺,名为灵隐寺,称此岭为飞来峰。五代以来多在此开凿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往右拐,我们来到山前,见有一洞,这是第一个洞“青林洞”,位于飞来峰东麓,洞口偏向东南,朝迎旭日,故称“金光洞”;又因洞口形似虎口,被称作“老虎洞”,面积373平方米。洞是往下去的,位于低处。往洞中走,看到壁上有许多的佛像。进到洞中,感到有些幽暗,有的地方露天,能够照到光线,很明亮,有的地方则是非常昏暗。有些岩石往下垂,快要接近地面,像是柱子支撑着洞顶似的。洞不是一条直的、贯通的,里面像迷宫一样,曲曲折折,有好多洞口。洞内外有23龛石刻造像,共计178尊,主要为五代吴越和北宋风格。 在一处比较明亮的地方,有004佛龛,是宋代罗汉像,整齐地排列着十多个罗汉像。罗汉像的下方有一块酷似床的岩石,被称为济公床,传说济公常在洞中喝酒吃肉,吃饱喝足了便在石床上睡觉。洞中还有一些有关济公传说的遗迹,如济公“手印”和船形“帽子”等。 来到洞南口入口处,上方有一佛龛,高240厘米,宽400厘米,顶部略有弧度。龛内有三尊佛像,是华严三圣坐像,坐北朝南。中间是毗卢遮那佛,高155厘米,仰莲座高63厘米,中年女相,头戴五佛宝冠,耳下垂有花形珥珰,脸部丰满, 容相慈悲,双眼正视,双手上举,五指弯曲,作毗卢遮那佛五字剑印。左胁侍文殊菩萨和右胁侍普贤菩萨,都是全跏趺坐式,青年女相,面容清秀,头戴宝冠,胸挂璎珞,身披薄纱,帛带围绕。文殊左手持青刚剑,右手上举胸前,绕身的二条帛带向身后飘拂。普贤左手托着一个经盒,右手上举,掌心向外,帛带从双肩一起下垂至膝上。 来到东边,只见陡峭的崖壁上有一块高146厘米,宽150厘米的壸门式花头龛。龛内是宋代卢舍那佛会浮雕,里面有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各一尊,天王四尊,供养菩萨四尊,牵狮、象侍者二尊,侏儒二尊,龛楣上端飞天二尊,大小共十七尊造像。除卢舍那佛和普贤菩萨头部有些残损外,其余造像基本完好。正中间是卢舍那佛,高57厘米,中年男相,头戴宝冠,上身着圆领通肩袈裟,下身系长裙,双手十指微屈,上举至两肩侧,作说法状。赤足,全跏趺坐式,端坐于一个高束腰莲座上。身后的项光和身光,边缘都有熊熊火焰纹。两尊飞天皆头戴宝冠,披薄纱,着长裙,胸挂璎珞,帛带飘扬,手托鲜果,向着正在说法的卢舍那佛飞舞而来,其下是祥云,还有朵朵鲜花,给说法的场面增添了不少的热烈气氛。这块浮雕结构完整,主次分明,线条生动,刻划细致,技法娴熟,富有装饰趣味,堪称宋代造像中的佳作。浮雕的左侧和下边还刻有一些文字,应该是题记。 浮雕的下方有一些罗汉坐像,有11尊,皆中年男相,光头净发,着通肩袈裟。 青林洞是飞来峰最早开凿佛像的洞窟,现存造像分布于洞内、洞口及洞外高崖,主洞口与东北豁口是龛佛比较集中的区域。
走到洞外,只见高高低低岩石突兀,怪石嶙峋,奇石林立,层层叠叠,沟沟壑壑。有的树木生长于岩石之中,树根与岩石都融合为一体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洞出口左边,往上走的台阶处,有一棵千年老藤。从右边岩石上长出来两根藤条,往中间的一棵树上及左边岩石上攀爬,把道路都阻挡了,须从其空隙中穿过。老藤很粗,盘根错节,曲曲弯弯,到处缠绕,有好几十米长,上面长着绿苔。 接着的一个洞叫“玉乳洞”,因为洞顶岩石滴下的水珠含有乳白色的石灰石溶液,故名,又称蝙蝠洞、罗汉洞,洞内面积约为270平方米。进到洞中,非常幽暗,模模糊糊地看到洞壁上刻有“玉乳洞”三个字。往里走,光线还不明亮,看到一个佛龛中有三尊佛像,中间一佛双手合十,面朝前方;左边一佛左手托着一个较大的东西,头向左歪斜着;右边一佛稍向左倾端坐着。这尊佛像左边岩壁上刻有“江阴州判官玉林帖木儿重装”的文字。 再往前走,光线射下来了,有一佛龛,是第093龛宋代十八罗汉像。旁边一处光滑的石壁上刻有一段文字:“礼部侍郎仪征阮元常来游此 吴厚生刻。”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江苏仪征人,晚年定居扬州。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出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到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支食全俸。归田之后怡志林泉,不与郡县官僚往来,积极倡办民间义举,汲引后进,周到倍至。阮元提倡朴学,编印书籍,其著述丰富,撰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三十余种著作传世。 洞中还有雷公和凤凰浮雕石刻,雷公肩生双翅,似在空中怒目俯视,在浓云暴雨中布雷吐电;凤凰则嘴衔花朵引颈展翅在雨中飞翔。第095龛也是宋代罗汉坐像。来到洞的东口处,第097龛内有六尊罗汉坐像,他们是佛学史上有名的禅宗六祖:初祖达摩、二祖惠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见证了佛教禅宗在灵隐一带的活动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