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痛苦吗?不如画画

 llljjgg 2022-01-03

在福楼拜的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里,有这么一段:“守卫站在门槛,朝莱昂他们喊道:'再怎么也该走北门出去!看看《复活》、《最后的审判》、《天堂》、《大卫王》和《火焰地狱的罪人》。’”足以证明以上几幅作品的传播度有多广,连守卫都能一一念出其大名。

其中至今都享有盛名的一个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以及米开朗基罗的绘画作品《最后的审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米开朗基罗和《最后的审判》的故事。

再怎么也要看看《最后的审判》

《最后的审判》,痛苦米开朗基罗的“矫饰主义”

《最后的审判》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于1534年至1541年受命于罗马教宗保罗三世为西斯廷天主堂绘制的壁画。在作画7年前,1527年教皇克里蒙七世被迫逃入罗马的天使堡避难,罗马已被乱军占领,成为无政府状态。克里蒙七世是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成员,战乱也自然涉及到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全力备战,米开朗基罗也热血沸腾,参加防御守备工作,担任了整个城市防卫的统帅一职。米开朗基罗为佛罗伦萨城市防卫设计的草图还留了下来,可惜这个备战的热情持续了一年多,米开朗基罗逐渐陷入恐惧,他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战争的实务经验,美丽的城防设计图稿并不代表了解战事布局,终于在1529年九月,他不告而别,丢下了自己的城防工作潜逃到威尼斯。

佛罗伦萨遭西班牙军队围攻,陷入炮火,加上饥荒,瘟疫流行,大约有四千四万人死亡。一直到一五三零年,战争才逐渐平复,克里蒙七世又召唤米开朗基罗到罗马,告诉她,西斯廷礼拜堂靠近祭坛的一面墙还空着,等待着她。

当时经历战争、瘟疫、逃亡恐惧之后的米开朗基罗正经历精神与信仰的危机,拖了几年,一直到1534年9月,米开朗基罗才去了罗马,罗马还在战争后的悲苦阴影中,到处都是新坟,到处都是穿着丧服的人。

克里蒙七世也刚辞世,继任的保罗三世仍然赏识米开朗基罗,委托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礼拜堂祭坛作壁画,于是米开朗基罗选择用“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来展现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并最终创作出巨大的壁画《最后的审判》。

米开朗基罗

在进入巴洛克时期之前,其实有一个比较短暂的“过渡时期”,即16世纪后半叶的“矫饰主义”时期,是文艺复兴盛期后,艺术家们对新审美框架进行的摸索,只是还不够完善、“自洽”,所以不够被重视。矫饰主义时期的作品在表现力上比较“满”,充满装饰性,有“矫揉造作”的气息。

其精髓主要体现在“过度修饰”,甚至夸张到了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地步,这与文艺复兴以精确、典雅为基础的审美核心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毕竟大师们已经把精确、典雅的“大路”走完了。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只好另辟蹊径,在尝试阶段难免走出一些“小径”来。

米开朗琪罗在其后期的艺术作品中也展现出了很多矫饰主义的特征:戏剧性异常激烈、人物造型趋于极端化,这一特征也悉数体现在西斯廷教堂墙面上的《最后的审判》中。

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的真正节点其实也并不是1534而是1536年春天,从1536年-151年米开朗琪罗花了5年时间完成杰作《最后的审判》,与西斯廷天顶《创世记》当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在《最后的审判》中明显有了更多极端的,甚至是扭曲的人物表达。

《创世记》中人物形象的肢体动作无疑是更优雅自然的,而在《最后的审判》中,考虑到是“审判”这样属于基督教神学中最后的“大日子”,艺术家米开朗基罗采用极端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样的紧张感和末日感。

《最后的审判》中的“样式元素”不光表现在人物肢体的动作安排方面,也表现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上,如米开朗琪罗在画面中把自己的形象描绘成了一张“人皮”,以及地面上哪怕是已经化为白骨的人都要从坟墓中爬起来接受审判。

米开朗琪罗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据说画作完成的时候,教皇保罗三世竟在画作面前震惊得跪倒在地,或许是米开朗琪罗极具戏剧冲突的描绘方式让教皇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情不自禁地下跪想要祈求上帝的宽恕。

《最后的审判》,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艺术审美

《最后的审判》中人物形象众多,但并不没刻意追求生动的有机感,画面中明显划分区域,且各区域中人物形象大势趋同,画中主体形象众多主体,数目甚至远多于达·芬奇的《三博士来朝》,但《最后的审判》的看点并非在大场面上,而是体现在个体形象中。 米开朗琪罗始终是优秀的雕塑家,在刻画个体人物形象时,其充满表现力的雕塑艺术审美便展现其中。

在构思上,《最后的审判》比以前的壁画简单,它描绘了基督来临的那一刻,他要审判生者和死者,被他免罪的人将得到永生。由于墙壁面积广大,艺术家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将大约四百个人物安排在这个空间中?必须有一种像旋风一样的主要力量将整个空间结合成一体。最后,画面构图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上方与天顶画相接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无翼天使,他们正簇拥著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耶稣下方八个吹号角的天使正在唤醒死者宣示审判开始。

画面正中央云端闪电中站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审判开始。耶稣十二宗徒和圣母玛丽亚环绕在旁边,圣母玛丽亚畏缩地抓紧头巾和衣衫,屈身在儿子的右肋之下。

左边是基督的门徒和殉道的圣者们;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红头巾的女人,是夏娃;还有一个体格壮实的老人,被认为是圣保禄。右下方云端是使徒巴尔多禄茂,手中拿着一张殉道时所被割下之人皮,这张皮画的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

画中的地狱

画面下部是善恶两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人物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侧则将打入地狱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冥神“夏龙”,坐上船的亡魂将渡过阿克隆河打入各层地狱。

米开朗基罗将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绘入了这幅作品,为了表达不满他将教宗画入下方地狱受蛇怪所撕咬。米开朗基罗为了解决从下面仰视画中人物时,视线上所呈现的不协调比例,便将上面的人物画得大一点,底部的小一点,以适应自下而上的观赏效果。

1541年《最后的审判》揭幕时,这幅独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轰动,然而,画中裸体人物却引发亵渎神灵的争议。二十多年后,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教皇庇护四世就下令将所有裸体人物画上腰布和衣饰,受命的画家于是被戏称为“内裤制作商”。1596年教皇克莱孟八世索性想把这幅壁画全部毁掉,幸被罗马圣路卡美术学院的画家们劝阻住了。

《最后的审判》于1541年圣诞节前推出了,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民瞻仰它,视若神明,时至今日它依旧是米开朗琪罗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如今这幅饱含时代感和艺术家独立思想的名作藏于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