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与伤寒

 缠绵168 2022-01-03
内经里虽详细论述了五运六气引发外感杂病的形成原因、证候表现及冶疗原则,但没有临床用药。

汉张仲景有感于此,伤寒论的六经次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就是内经运气篇中的天政布次序,由此可知张仲景是格守运气规律的。

成无己用运气注解伤寒论,而今日伤寒论研究者,乏用运气解,其失大也。

张仲景自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一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伤寒十居其七”。张仲景在这段文字里明言族人多死于“伤寒”,伤寒论内容也是详于风寒的证治。

《素问-本病论》说:“甲于阳年,土运太窒……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由此推其年至建安十一年丙戌年疫病伤于寒。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基年运丙为阳干为水运太过,根据二年不发三年发运气理论,后三年至己丑年(209年)将化为水疫,早可提前到戊子年(208年)发作。其气丙戌年戌为太阳寒水,运与气同为寒水,是天符年。
依伤寒论:春分之后至秋分之前,遇寒水之气则病寒疫。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其病速而危”。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其运寒,其化凝惨溧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正是“伤寒”之时。

丙戌后三年己丑是岁会年,又是太乙天符年,湿土发病“其病暴而死”。
建安二十二年发湿土疫,建安二十四年发水疫,这证明张仲景说其族人多死于建安年间伤寒疫病是史实。
由此证明张仲景的伤寒理论是源于五运六气。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古今争论不休。
《伤寒例》仲景论,王叔和增。
《伤寒例》开头即论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指出四时外感及时行疫气的病因病机,义多源于五运六气微信LAL676

《伤寒例》《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物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至,非时行之气也。

所谓“四时正气”,是指四时正常气候,即四时之“主气”,“主运”,谓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此四时之气皆能为外感之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但可以预防。
冬时感寒即发病,名曰伤寒。

寒邪伤人体阳气,若人体阳气旺,拒寒于外表,不得即病,至春夏阳升之时,乘势阳气郁发,而为春之温病,夏之暑病。这也属四时正气病,不是时行之气。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所谓“时行之气”,是指四时不正常之气,四时流行之气,即五运六气“客气”“客运”。
春时应暖而复大寒,是春行冬令。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是夏行秋令。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是秋行夏令。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是冬行春令。
这在《礼记-月令》中有详细记载,
看下表:气化规律

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按斗历占之 。

看下表:

二十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

微信LAL676

斗历:斗指星宿中的北斗星,历指历法。

古人根据斗柄所指方向,以确定月份季节,称之为斗建。

这是斗历推算节气的变化,从而用来确定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病。

看下图:

与《素问-五运行大论》里的日月五星视运动天象图相同,这个五运六气的天纲图,在伤寒例中作为了伤寒杂病论的纲记。

十二支应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六气,

辰戌为太阳

卯酉为阳明

寅申为少阳

丑未为太阴

子午为少阴

巳亥为厥阴

十二节应天干及四维的乾坤巽艮,

甲己合化为土运

乙庚合化为金运

丙辛合化为水运

丁壬合化为木运

戊癸合化为火运。

乾为天门,巽为地户。

此图重要才在宋本《伤寒论》把这段文字刊在《伤寒倒》之首。可能注家不懂五运六气,所以很少注释。

只有成无己深知其源,所以在注解伤寒论中,专设首卷解说五运六气。

乾为天门,是夏至的日入点,

巽为地户,是冬至的日出点,

此天门地户将一回归年分为上下两个半年,

所以《伤寒例》接着说: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己严,为病刚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为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霜,而有人壮热而痛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这是依天门地户分两半年,从地户冬至日出点到天门夏至日入点为天道之阳,对应地道之阴。从天门夏至日入点到地户冬至日出点为天道之阴,对应地道之阳。

并将斗建十二月分为六气:

正月二月初之气,三月四月二之气,

五月六月三之气(即司天之位),

七月八月四之气,九月十月五之气,

十一月十二月终之气(即在泉之位)。

从九月十月五之气到正月二月初之气,为在泉之位及在泉左右间微信LAL676

从三月四月二之气到七月八月四之气,为司天之位及司天左右间。

六气的气位见下图:

伤寒和温病、暑病为四时正气,即主气为病。冬温和寒度为时行之气,即客气为病。

六气司天在泉间气图:

时行之气看客主加临图:

《伤寒例》至此已辨别清楚四时主气为病与时行客气为病的病困病机。然发病与不发病的重要因素是看人能否适应气候变化,是否能顺时养生微信LAL676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依《内经》言太过不及,是指五运。

冬至和夏至是太阳视运动的转折点,即阴阳二气的消长转折点,故设为天门地户。

春分秋分,阴阳平分,一半为阳,一半为阴,天阴应地阳,不明此理,不足以言医。所以阴阳成为仲景辨病的大纲。

《伤寒例》从“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之后,纲领性地说明六经传变机理,则是源于《素问-热论》。这里面论六经是以脏腑经络气化为中心的分证纲领,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伤寒论》论六经是以脏腑经络气化为中心的分证纲领,所以阳明有清里攻下法,三阴之病并不局限于下法,有温里袪寒,回阳救逆,育阴清热,寒温并用之法。特别是厥阴病以肝脏发病为主,太阳病以心病为主等。

《伤寒例》最后阐述伤寒病的治疗原则、用药方法及调护预后等问题。

五运六气讲时间、气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即现在所说的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微信LAL676

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

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

营卫流行……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桂枝汤,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理中丸,日三次,夜二服。

其中心六经病欲解时很有临床指导意义。

世人以热为补,以寒为泻,以讹传讹已非一日。以为姜,乌,附才是补。岂不知,酸、苦、甘、辛、咸各补其脏。但是时人,往往恶寒喜温,甘受酷烈之毒,可叹可憾!邪未去,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

太阳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午时,为心火旺时。故曰太阳主心病。

阳明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酉时,为肺金旺时。故曰阳明主肺病。

少阳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卯时,为肝木旺时。

太阴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子时,为水旺时,因湿之质为水。

少阴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丑时。为大寒节阴极转阳时。

厥阴病欲解时的中心时为寅时,为肝木初生时。

每经各占三个时辰,每经病又都有一个中心时辰分别是子、午、卯、酉、丑、寅,其中子午卯酉为四方正位昼夜阴阳转化的关键时刻,丑寅是阴气渐衰、阳气初生渐盛时辰。

《内经》告诉咱们,五运六气内通脏腑,脏腑外通经络,脏腑、经络与气化,人天合一。

成无己之后,用五运六气研究《伤寒论》的大有人在,如金元时代刘完素在《伤寒直格》中即列有运气内容。清代有张志聪,张锡驹,黄元御,陈念祖,陆九芝,唐容川等。

张志聪在《伤寒论集注》中说:“本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也,太阴、厥阴、少阴三阴也,三阳三阴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不明经气者,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奚可哉”。

又说:“夫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故撰用(阴阳大论),谓人之阳气,应天气之在外,五脏五行,应五运之在中,升降出入,环转无端。若为风寒所伤,始见外内浅深之病。故学者当于大论中之五运六气求之,伤寒大义思过半矣”。

陈念祖在《伤寒论浅注-读法》中说:“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又说:“《内经》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此数语面审证施治之大关键”。

微信LAL676

不懂运气学说的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空虚,反称用运气学说研究《伤寒论》的人是尊古不化,沒有创新。如果连张仲景的《伤寒论》一本源都不清楚,又如何创新呢?!

历代治外感的大家,无不以五运六气为理论依据。如吴塘的《温病条辨》在卷首先列“原病篇”,第一条就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辰戌之岁,初之气,民历温病。

卯酉之岁,二之气,厉大至,民善暴死;终之气,其病温。

寅申之岁,初之气,温病乃起。

丑未之岁,二之气,温厉大行,远近咸若。

子午之岁,五之气,其病温。

巳亥之岁,终之气,其病温厉。

申年为相火,子年为君火,巳年为风火,是皆为温疫。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伤寒,指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广义伤寒,指四时一切外感病,又有主气外感病,四时正气为病和客气外感病,时行疫气之分。主气外感病伤寒,中风,风温,风湿,温病,暑病等。客气外感病有冬温,时行寒疫,温毒,温疟,温疫等。

由此可见《伤寒论》所论是广义伤寒,阐述了各种外感病,继承发扬了《难经》“伤寒有五”的学说。

主气外感病不传染,客气外感病“长幼之病多相似”有传染。

自从温病崛起,认为仲景六经只适合于伤寒,所以倡言“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其实不然。

裴沛然《伤寒温病概念的异同》说:自苦以来,伤寒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无论新感与伏气,四时温热,天行时气,温毒疫疠,均属于伤寒的范畴。

柯韵伯《伤寒论翼》说:仲景已自明其书不独为伤寒设,所以太阳篇中,先将诸病缐索,逐条提清。

扬栗山说:伤寒多感太阳,温病多起阳明,凡伤寒自外之内……温病自内达外。

扬氏已明确说明了伤寒温病的发病途径均在六经。

陆九芝说:废六经则百病失传。

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吕搽村说:万病莫逃于伤寒,伤寒之祖,断推仲景,而后人在议仲景之书,详于风寒,略于温热,予谓此非惟不知仲景,并亦不知伤寒。若风若湿若温若热,皆统辖于伤寒二字内。

仲景书以伤寒命名,此伤寒论乃外感之统名也

对于《辩痓湿暍脉证并治篇》的识,多数医家认为属于杂病范畴,没录在《伤寒论》。

关于“痓”字,有的认为是痉字传写抄误,有的认为痓为恶也,为神智改变之病。这两种说法咱们不认同。

痓,音厕,清也。

《广雅释诂》清,凉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谓:审平之纪……其候清切。高士宗注:清切,秋时之气也。

《伤寒例》载(阴阳大论)说:秋气清凉,秋主凉燥,故痓当是燥气为病。燥气所胜,肝木受邪,筋骨内变,即痉病也。

姚止庵说:痓者,筋脉抽掣,木之病也。这才符合原文本义。

《灵枢-经脉篇》谓足太阳经主筋病,因此痓为太阳厥阴同病。

暍:音谒,《说文》伤暑也,《玉篇》中热也

辩痓湿暍脉证并治,即辨燥、湿、热三气发病的证治,不过燥有寒燥、温燥之分。湿有寒湿、风湿、湿温之分。暑病的季节性强,每易挟湿。此三气为病较杂,特别要细心辩认。但三发病,仍属外感病,初起也见发热恶寒的症候,与伤寒病相似,所以宜在太阳病中区别讨论一下。

故仲景说“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又如桂林古本《伤寒论》也载有寒病,伤风,热病,暍病(包括春温、秋温、冬温)、暑病、湿病、燥病等。

由此可知,仲景讨论了六气的发病,风为中风,寒为伤寒,热为温病,火为暑病,燥为痓病,湿为湿病。谁说《伤寒论》只为伤于寒邪而设?!

学习《伤寒论》不免有疑问
比如:
1  六经循行部位的道理是什么?为什么在四肢部三阳在外,三阴在里,而在躯干部太阳经和阳明经都为阳经,太阳经却行背部,而阳明经却行腹部?
2  为什么三阴经只有厥阴经上行至头顶,余二经上行至舌本?
3  厥阴病是否存在?
4  为什么太阳篇一开始就分三大纲目陈述了伤寒、中风、温病三大病证?
5  为什么阳明篇一开始就分三大纲目陈述了脾约、胃实家、大便难三大病症?
6  为什么太阳篇三大纲目以天之邪气名之,而阳明篇三大纲目却以三阴三阳之名名之呢?
7  为什么少阳篇只有10条,太阴篇只有11条?
8  为什么死证都在少阴篇和厥阴篇?
9  为什么在少阴篇没有“首冠”“伤寒”的条文?
10  “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此三种,宜应别论”的意义是什么?
11 传经不传经的机理是什么?
12  《伤寒论》方法的要旨是什么?
13 历代争论纷纷的仲景著《伤寒论》为什么重足经而不重手经?
14 《伤寒例》《辩脉法》《平脉法》和《辨痓湿暍脉证》四篇应不应该删去?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之瑰宝,要继承要发扬就需清楚其学术渊源,清楚其立法要旨,融会其精神,吸取其中精华,才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不是再争论那条是仲景原文,那条是王叔和增加的条文了。
微信LAL676
读仲景之书,当求王履在《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中所说:“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意,苟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而后人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疑信相杂,末免通此而碍彼也”。

吕震名在《伤寒寻源-诸家编次》中说:“篇目序次,则古本已忘,又安能确指其条必在某条之下。此予所谓不能定者也。然而不能定者,篇目也。其可定者,理也,法也。欲读是书,先要使六经辩证之法分得开,分得开则一经有一经之定证,而不为旁议所挠,可以识病体之常。又要使六经辩证之法合得拢,合得拢则此经有彼经之兼证,而不为疑似所惑,可以穷病情之变。此条之脉证有与彼条互见者,则当参酌以观其通。此家之注释有与彼家不合者,则
当折中以求其是。夫如是不拘何人所注之《伤寒论》,任彼节目之颠倒错乱,而以吾定识定力,窹寐神游,则正可困其参伍错综而悟出仲景当日之园机活法。仲景之园机活法既得,而吾心之园机活法自生矣”。

《伤寒论》既然是论治外感病的专书,那么六经的理论肯定与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呢?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学家并没有从六经与时令的关系加以探讨。而这种关系在《内经》中即用了大幅的篇章进行了精辟而详尽地论述。

仲景在序言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已为我们点明了其学术来源。

《内经》《难经》是咱国现存最早而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其年代久远,文古奥,言简意深,学习起来很费神思,愿同学同修。

                                扫一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