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医多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我亦曾亲见父亲用大剂补阳还五汤治疗一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尚可。然而,我认为运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瘫症状好转,取效的关键在于黄芪,而黄芪取效的关键在于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疗表虚证),如若不用黄芪,单纯活血,或者换用人参等其他补气而不达表之药,断然难以取得疗效。毛进军老师运用续命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瘫痪病人一例、脑梗塞病人两例,在一诊已获效的情况下,每到二诊或三诊时即加黄芪60g,“以加强温里达表,益气通络的力量”,效果很好。而三例病人纯粹的活血药使用很少,作为补气药的党参也是正常用量,没有加量,可见黄芪益气通络不是重点,达表固表之力方为关键。 总之,解表是中风治疗的重要一环,中风初期多表实,表实为主者可选用续命汤类方加减,故而续命汤方多在中风初期服用效佳,后期多表虚,表虚为主可以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风后期服用,至于表实、表虚兼夹者,可参考《经方心得》在续命汤基础上加重剂黄芪。补阳还五汤活血有余,而达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议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续命汤三方中有两个方,生姜都用到五两,而相对的麻黄、桂枝用量减少,同时,其中一方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一方说: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可见,生姜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视,我想或许与它温胃解表有关,可惜我对生姜认识很不足,还是最近上金匮课时师兄提及生姜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视。
小续命汤、振作汤、补阳还五汤、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
小续命汤(《伤寒杂病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当归,人参,石膏,干姜,川芎 振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知母,白术,人参,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山萸肉,干姜,牛七,桂枝,菟丝子,续断。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
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黄芪,人参,当归,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半夏,红花,白术。
读方笔记之一:小续命汤治中风,推崇者为老中医李可、毛进林等。据李可老中医说,他的中风证就是用这个方子治好的。我的一个朋友,曾用此方治疗他的两个亲戚,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我也把此方介绍给我的一个朋友,用来治疗他的父亲,半个月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惜也没有进一步治愈。
读方笔记之二:振废汤是用来治疗肢体偏枯的,我曾以此方赠与友人,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否能治疗半身不遂,尚不可得知。
读方笔记之三: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中最有名的一个药方,我也曾以此赠予友人,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没有小续命汤那样的效果,况且也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读方笔记之四: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据傅青主所言,效果相当好,但我没试过,不知其可也。
读方笔记之五:分析这些方子,可以看出它们的特点。小续命汤是针对风邪入侵所引起的中风,故用麻黄汤解表去风邪。以归、参、芎行气活血。即以解风邪为主,以行气活血为辅。振废汤以补足中气为主,故以黄芪为君药;兼以补气血,故用人参、当归;辅以通经络,故用乳滑、威灵仙、桂枝;又兼以引血下行,故用牛七;又照顾先天,故用山萸肉、菟丝子、续断。此方也,以补为主,可谓先天后天并补,气血双补,又以通络为辅,以引血下行为辅。补阳还五汤则以补气为主,去瘀为辅,重在补气去瘀。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以桂枝加葛根汤去风解肌,以黄芪、人参补气,以白术补脾胃,以半夏、桂枝降逆化痰,以红花去瘀。调和阴阳营卫、解表解肌、补中益气、化痰通瘀,可胃功效甚大。
读方笔记之六:对比分析,则可知其各有不同之侧重。小续命汤重于解表去风邪,兼以补血通瘀,然其补中去前瘀之效差;振废汤以补中气为主,兼以补气血,先天后天并补,兼以通络去瘀,然其解表去风邪、去瘀之力较差;补阳还五汤重在补气补血去瘀,然其先天后天、解表去风之力较差;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补气补血、解肌去风之力较强,然其先天后天、活血化瘀之办较弱。
读方笔记之七:综合上述诸方,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自创一方,即四方相合成一方,以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为主,其它方为辅。且命之为半身不遂方: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麻黄,杏仁,石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半夏,黄芪,白术,防风,枳实,干姜,丹参,乳香,没药,知母,威灵仙,牛膝,肾四味,续断,山萸肉,人参,茯苓 其方之组成:葛根汤、麻黄汤、桃红四物汤、四奇汤、通络效灵汤、肾五味、四君子汤 可以简称为:葛根加杏仁汤、桃红十全汤、四奇五味汤、通络效灵汤。
诗云:葛根加杏仁,桃红十全汤。四奇合五味,通络效灵丹。紧紧抓两端,一阴和一阳。先天与后天,气血为大方。通络和去瘀,身体保健康。黄芪和知母,附子与大黄。白术与茯苓,人参与生姜。不论贵与平,对症为最上。虚要补其虚,实则泻其恙。表里并热寒,万病皆八纲。
中风、脑卒中
中风又叫脑卒中,中者伤也,如箭伤人般迅速。风者邪也,谓善行而数变,病情变化多端。
中风症见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死亡度较高的一类疾患。
西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医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栓塞了,脑供血不足。 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破裂了,脑充血,脑溢血。
中经络主要病因是外因,病情较轻,病位浅。 中脏腑主要病因为内因,病情重,病位深。 中经络:脉络空虚为邪所中,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并无跌仆昏迷状态,因邪着身体浅表经络之故。
中脏腑:猝然仆跌,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二便阻闭,属于实而闭者,脉多滑而劲。如见鼾呼痰鸣,面色苍白,多汗,撒手,遗尿,属于虚而脱者,脉多细而弱。
中经:起局不慎,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乘虚入袭经脉与气血相搏,风胜化热为淤则手足弛缓,寒胜痹闭则疼痛,风热血燥则筋急,湿重则体重,手足浮肿。
症见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有口眼歪斜,关节疼痛,手足拘急,肢端浮肿。
中络:当风露卧,外邪中阳经肌表,痹阻化热则筋驰,或寒凝脉道而筋急,而致口眼歪斜,目痛,耳下垂,头痛项强等。症见初起耳下、耳后疼痛,患侧颊红耳鸣,听觉障碍,口歪,面颊动作不灵,表情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平坦,笑或露齿,进食咀嚼食物常留滞于患侧齿颊间,流涎,鼓气口唇不能闭合,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中脏:阳虚痰盛,体肥多湿,兼性燥多火,怒则气上,痰即随之,此痰气为标,阳虚为本。阴虚火亢,肾精肝血两亏,水不涵木,浮阳内风暴起莫制,此浮阳为标,阴虚为本。症见跌仆昏迷,声如曳ye锯,半身不遂,面赤,脉弦劲或浮促。重则目合口开,手撒遗溺,汗如油珠,面色黄白,手足逆冷,脉虚大无力。 中腑:一般以风湿痰为主因。湿胜胃热则生痰,痰热生风,风木妄动,痰浊夹胆木相火上冲则气闭神明,横逆则遏阻经脉,气血不得往返而为患。症见跌仆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舌伸歪斜,口臭便燥,苔腻脉滑。重则牙关紧闭,双手握固,脉弦滑。 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心、脾功能失调,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所致。其中以肝火亢盛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多见。辩证有: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痰浊内蕴、瘀血内阻、冲任失调、心肾不交、 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虚风等。
症同脉不同 凭脉用药
脑血栓:皆80多岁,皆为舌僵硬、言语不清、右侧身不利。
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徐徐以进,3剂而愈,观察1年多未复发。
李姓: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巩固,观察2年未复发。
小续命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续命汤是古人治疗中风从外风立论的代表方,汪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首列此方,称其为“六经中风通剂”。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由于内风立论的出现,如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气虚论”、朱丹溪的“湿痰论”,中风的论治从此改观,小续命汤的使用便受到冷落,尤其是近代小续命汤几乎被弃用。笔者在诊治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及1例头痛、耳鸣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该方加味,效如桴鼓,因此对该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1、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70岁,2010年10月8日就诊。以“头痛、视物模糊、双下肢麻木、乏力4年”为主诉,诉4年前冬天可能因劳累感受风寒,出现“感冒”伴头痛、头重,经治疗好转,但头痛无明显改善。头痛以右眼眶周围至头顶如披荆棘,全头如有人用劲扯拔头发,遇冷风或时有深夜时加重,发作时如帽紧缚或如刀劈,自觉头在缩小,惊恐不已,后出现视物模糊,复视,虽行平地却如走下台阶。给予中西药物治疗(西比灵、镇脑宁等)症状无改善,至当地医院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B超等均正常,行鼻咽镜检查未发现异常,颅脑MRI提示:脑白质、胼胝体处脱髓鞘病变。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予以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症状好转,曾于3年前有大约2个月的缓解期,当时除偶有轻微头痛外,其余症状消失,亦停用激素。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予以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此后症状反复,停激素后复发,且先后出现尿频、尿急,尤以夜尿频多(起夜3~6次),腰痛及双下肢麻木,全身乏力。于是用小剂量激素加芬必得、正天丸、维生素B12或银杏叶片等维持至今。现除以上症状外,自觉右侧面部皮肤增厚变粗糙,伴有虫行感。查体:神志清楚,黄胖体质,精神差,对答切题,步态不稳,右眼裂稍小于左眼,额纹存在,伸舌居中无偏斜。神经系统检查:垂直复视,右眼外展稍受限,双下肢浅感觉减弱,双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及腱反射稍亢,巴氏征(-)。视力左4.8,右4.6,余无特殊。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神疲,少气懒言,四肢不温,面色黯黄,黄胖体质,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弦细。中医诊断:中风。根据六经辨证乃太阳、少阳、少阴合病;证属肾阳虚损,阴寒内盛。治则:辛温发散以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扶正。
予小续命汤加味:炙麻黄6 g,制附子20 g,细辛6 g,党参15 g,黄芩6 g,桂枝10 g,白芍12 g,杏仁10 g,防风10 g,生姜10 g,甘草6 g,黄芪20 g,葛根20 g,柴胡12 g,法半夏10 g,大枣2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自感头痛已愈十之八九,自行停激素及其他药物,因外出可能感风寒,出现恶心欲吐,自服红糖生姜汤一碗,遍身微汗后觉精神爽快,无其他不适。嘱甘草、柴胡、大枣的量减半,继续服药。服药4剂后,出现口唇起水泡,不痛,偶有干咳,无口干、咽痛、口渴、欲饮冷等热象,精神、睡眠、饮食均佳,大便正常,考虑为阳药入阴引起的排病反应[1],嘱继续服药。服6剂药后,除尿频外诸症释除,口唇水泡也消失。嘱其隔日服药1次,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并嘱自服右归丸或参茸卫生丸调理月余,尿频症状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