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对工农兵大学生的讨论,不由得想起当年知道的一个传奇。 有个学长,工人出身,被推荐上了大学(专)。毕业时,恰逢国家公派留学选拔考试。 别的课程他不惧,英语那可是一窍不通。于是开始抱着词典课本一顿突击。 初试成绩出来了,行业内全国第一。上上下下的都怀疑考试作弊——工农兵大学生? 去北京复试,定格的名次降到第二。虽然作弊的声音没了,但最多引起的是好奇而不是重视。 最后一个出国名额给了他,比利时。去了才知道,人家讲法语。 比中友协联系去夜校补习语言。但人家关于班级人数有严格规定。前两级满员,如果愿意可以先凑合跟第三级(相当于五六年级)旁听。 期中考试第二,期末第一。没有学籍也挺好,再也不去了也不必办手续。 语言学习期间,本科的课程也没落下。听不懂?借同学的笔记抄,琢磨。 国家给他的任务,是四五年时间拿下本科。没想到,第五年时他博士毕业了。 还有令人称奇的事:研究生期间,他在实验室发现一个定律的瑕疵。深入下去,定律竟然被他推翻了。 因为坚持回国,深深不舍的导师主动给中国大使馆写信推介,人民日报摘登了部分内容。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其中的几句话:从教五十年,从来不相信有天才。认识他之后,我知道我错了。 有幸与之同单位三年。蒙他不弃,闲暇时也经常古今中外。用“天才”去呼喊他,他也嘻嘻地答应。当我问他如何做到的时,他答到,在工厂干过车工焊工,实验室的活一般人比不过我。至于“天才”嘛,确实常人做不到,因为我过目不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