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髡残:黄山山水册

 静心乐乎 2022-01-03

图片

髡残  黄山山水册  设色纸本 册页八开  丙午(1666 年)作

款识:

一、烟波常泛艇,石洞挂云瓢。不识此间意,何人咏采樵。石溪残道人。

二、画必师古,书亦如之。观人亦然,沉六法乎。石溪残道人。

三、游山忘岁月,屐舄自相过。风露零虚意,禅机静里磨。同来叩梵宇,遂此老烟萝。岂向人间说,林丘自在多。白秃。

四、万山屹立,下有清波。水竹之居,优游婆娑。鹿豕为群,泉石为邻。悠哉悠哉,乐此千春。石道人。

五、不去轩冕场,坐对峰六六。春夏百草香,风来自松竹。一卷梵王经,勿诮我白秃。若问幽栖处,结茆山之麓。石道人记事。

自题后页:丙午深秋,清溪大居士枉驾山中,留榻经旬,静谭禅旨及六法之微,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穷源,方能造意。然大居士为当代名儒,至残衲不过天地间一个懒汉,晓得甚么画来。余乡尝宿黄山,见朝夕云烟幻景,林木翳然,非人世也。居士遂出端本堂纸册数幅,随意属图,聊记风味云耳。居士当喝棒教我。石溪残道者合爪。钤印:电住道人、石溪、介丘


图片
髡残

髡残(1612~1692)明末清初画家,被世人喻为“清初四僧”之一。“四僧”之中两人是明代宗室后裔,两人是明代遗民,他们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剃度出家,借以笔墨抒写身世之感、抑郁之气,写尽奇峰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却无奈被后人誉为“清初四僧”。
髡残的法名由何而来至今仍然说法不一,然而从不少典籍中都可以看到,20岁的他“引刀自薙其头,血流被面”的轶事。出家受戒,师父给予一个法名是佛教戒律中的基本,而残衲这一破格的举动却给世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直至其年过30,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驾崩,这一残字才被赋予了亡国之意,残山剩水一介丘。
图片

据考顺治十四年(1657年),僧残首次入黄山,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九月,僧残再次黄山之旅,时年48岁。离开金陵之前,报恩寺住持觉浪法师圆寂,僧残不仅拒受指定嗣法遗命,随即一并辞去祖堂山幽栖寺住持,遂有己亥季秋黄山之行,翌年八月才返回幽栖寺中。僧残挂搭黄山,不仅亲历了新安名山揽胜,更在艺术造诣上与新安人文有了深层次的交集。在这时僧残的笔墨终于从继承四家传统,转变成一位“登山寡源,方能造意”的画坛大师。

这年,程正揆遭弹劾归隐青溪,遂号青溪道人,二溪之间莫逆之交即始于这一时期。比起小了自己九岁的僧残,这个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而僧残对于前朝,对于江山的强烈残念,亦使得青溪道人仿佛有了某种精神归宿和巨大的心理安慰,两人不仅一见如故,甚至关系好到无法言语。(参见《青溪遗稿·奇梦录》)

图片

己亥黄山揽胜之后,有据可考的僧残再次入山,出现在五年后的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和八年后的丙午(1666年)。是年早己辞官归隐的青溪居士枉驾而来,并出前朝端本堂宫廷册页纸,向僧残索求笔墨,于是便有了我们今日所见册页跋文。

图片

“丙午(1666年)深秋,清溪大居士枉驾山中,留榻经旬,静谭禅旨及六法之微。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穷源,方能造意。然大居士为当代名儒,至残衲不过天地间一个懒汉,晓得甚么画来?余向尝宿黄山,见朝夕云烟,幻景林木。翳然非人世也。居土遂出端本堂纸册数幅,随意属图,聊记风味云耳。居士当喝棒教我。石溪残道者合爪。”

图片

黄山天都,山壑奇峰。此册以“元四家”为宗,构图饱满,线条清晰豪壮,墨、色浑然一体,画风苍劲浑厚,意境幽野旷疏。所画景物与诗赋自然生发,相得益彰,把现实中的山水变成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生机世界。烟波泛艇的描绘使人仿佛置身奇异的梦幻之境,游山忘岁的快感,画中的两位高士不曾剃度,尤似梦中明朝尚在,二溪游览名川大山,不知今夕何夕。心系南明的两位高僧,在曾经道家的仙山上,又是否真的放下了曾经的翰林?放下了儒生旧梦?一个残字道去了髡残心中的残念,一本以前朝端本堂宫廷纸所绘的《黄山山水册》画尽了两位高僧的残愿。

图片

明宪宗朱见深曾绘制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微笑相对。此作名曰《一团和气》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来表明宪宗对未来的期望。甲申之后,避兵桃源的两位高僧,寄情黄山,相伴禅寺,以笔墨一了心中残愿,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旧主的祈愿。

图片
来源:朵云轩拍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