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博雅君奉上了 以下好书; 2022年,一切依然 从阅读开始。 博雅好书 未完待续 1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鲁西奇 著 本书系统考察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王朝国家控制乡村的基本制度——乡里制度。考证历代乡里制度的相关规定、内涵及其变化,分析不同时期乡里制度在不同地区实行的历史过程及其区域性差异,探究乡里制度的形成、演变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及思想理论基础,以期进一步认识乡里制度在中国古代统治制度与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核心论点包括:(1)古代乡里制度的基本结构由乡、里、邻等管理单元组成。(2)乡里制度的基本原则由户口原则向村落、田亩原则的演变,乃是古代乡里制度演变的根本性变化。(3)乡里制度的地方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制度本身的地方差异性、在实行过程中产生的制度性变异,以及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走向与不同变化轨迹。(4)乡里制度是王朝国家权力在县级政权以下的延伸,是“下县的皇权”。 2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王笛 著 本书以1900年至1950年成都的茶馆为研究对象,力图以此为窗口,探求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的生活实态。作者采用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从茶馆的休闲、社交、娱乐、经营、群体、组织、秩序等多个角度,切入茶馆的社会、文化、政治角色,使读者得以真切感知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成都城市历史的脉动。全书以丰富的档案资料、新闻报道、文学作品和细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细节丰富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极佳地达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社会史、城市史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也是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3 “红星”——世界是如何知道毛泽东的? 石川祯浩 著,袁广泉 译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 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4 梁启超:东亚文明史的转换 狭间直树 著,高莹莹 译 本书叙述了梁启超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期间的思想变化与活动实践,从创办《清议报》到主笔《新民丛报》,从鼓吹立宪到志在“新民”。全书有着十分清晰的时间线,对梁启超各时期的文章所反映的思想做到了恰如其分的还原,并将其置于近代东亚文明的转变这一框架下进行分析,揭示了梁启超这一时期思想的变化以及他的办报活动对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彰显了梁启超在东亚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5 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 徐冲 著 3—5世纪的魏晋精英,以多样化的历史书写实践活动,构筑了独具特质的政治文化。本书自这一主体的登场、全盛与流亡阶段,择取“献帝三书”、《续汉书·百官志》和《劝伐河北书》三组关键文本,分别从时代之史、制度之史和异族之史的维度,对上述历史现象进行了立体而深入的考察。各章多着力于文本面貌、结构与语境的复原,以新的问题意识唤起陈旧材料的生命力,追索历史书写背后的时代之音。斯音已渺,不复得闻,唯以史家之法,幻化于读者目前,是谓“观书辨音”。 6 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 邓小南、刘隐霞 编 本书为邓广铭先生的随笔集,收录他在数十年中撰作的学术文化随笔近四十篇,按文章类别编为史论篇、品书篇、文化篇、忆往篇。内容涉及作者学术研究的心得体会、对学界过往的回忆、对若干书籍的点评、评价历史人物的札记等。作为20世纪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时代任务、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多有透彻深刻的评述,充分反映了一位杰出史家的史德与史识。 7 古代中朝宗藩关系与中朝疆界历史研究 刁书仁、王崇时 著 本书主要关注历史时期中原和朝鲜政权之间的宗藩关系及历史疆界问题。全书分上下两篇。作者全面梳理了秦汉至清代中朝关系及疆界的历史变迁,认为,自秦汉时期以来,中朝政权之间的关系基本是以中原政权为宗主的宗藩关系,朝鲜半岛的政权,在包括三国、高丽和李朝的历史时期内,始终居于藩属地位。上篇分朝代综述了这种宗藩关系建立及不断演化的过程。下篇集中关注秦至清代中朝之间的边界问题,以文献记载为主要依据,详细梳理了中朝古代政权之间边界不断变化游移的实态。 8 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第二版) 阎步克 著 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作者参考了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对古代官阶的研究模式进行了系统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线索及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概念。从“品位—职位”框架出发,把官阶研究对象定义为“官职的分等分类”和“官员的分等分类”,分别讨论品秩的构成要素权责、资格、薪俸、特权、礼遇,品位结构的样式与间架,品位性官号和位阶运用规则等。进而由技术层面进入政治层面,从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的二重性出发,对中国古代官阶制的特点、品位结构变迁的重大线索和各个层面,提供了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以及认识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具有独到参考价值。 9 新编中国历史文选(第二版) 何晋 编著 本书为中国古代典籍文献的选编,内容结构的编选安排上按文献类别,分为考古、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几个大类。选入的经部文献,基本涵盖了汉魏、隋唐、宋、清各时期的注疏。史部和子部选文,择善而从,既有古注、清人注疏,也有近现代学者注疏。集部选文只有一篇,五部分选文以史部最多。全书为繁体竖排排版,适合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的教学,便于学生能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古代文献,更加贴合历史系学生的教学需求和实际。 10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修订本) 朱英 著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邀请名家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近代中国著名实业家、近代中国中层社会、近代中国股市兴衰、近代中国风俗流变、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近代中国灾荒人祸等十五个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11 日本史:从南北朝到战国(1334—1615) 乔治·桑塞姆 著,苗志娟、张楠、侯鹏图 译 本书讲述了镰仓幕府结束到江户幕府初期的日本历史。以政治史为主要线索,兼及相关时段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对于建武新政、南北朝之争、足利幕府的崛起、应仁之乱、战国时代的纷争等重要话题均有详略得当的讲述;对于后醍醐天皇、足利尊氏、梦窗疏石、德川家康等日本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成败、性格,均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尤其关注政治纷争表象之下经济、文化潜流的推动作用,提供了理解该段历史深刻、准确的视角。 12 论历史(上)(下) 费尔南·布罗代尔 著,刘北成、周立红;沈坚、董子云等 译 法国年鉴学派灵魂人物费尔南 · 布罗代尔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论述在法语世界曾先后两次结集出版,是布罗代尔关于历史学本性的思考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其历史思想。上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涉及作者关心的三个核心问题:历史的时间、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的对话、历史写作与现实的关系。 下册由视野各异的几篇文章组成。在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布罗代尔投身历史学研究、结识年鉴学派学人的人生轨迹,看到他尤以长时段、整体性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而闻名的治史特色,也能看到他在研究取径上丰富的包容性:书中收入的关于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的两篇传记显示出作者对于事件史和人物研究的兴趣。由此我们得以窥见布罗代尔作为一名史家广泛的好奇心和求索欲,更加多面地了解他的思想和人生。 13 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著,何芊 译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本书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 14 希腊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黄洋、晏绍祥 著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兴趣从事或者了解希腊史研究的读者提供入门指导,适于作为大学历史学专业本科选修课和研究生专业课的教材。本书第一章概述希腊历史的基本线索和框架,第二章对史料做比较全面的介绍,第三章概述学术史,包括国外和国内的希腊史研究及其成果,第四章简要评述一些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第五章介绍可资利用的学术资源。此外,章末开列了基本阅读文献,附录提供了一些术语的解释。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订正和增补,努力吸收新近的研究成果。 15 罗马史研究入门(第二版) 刘津瑜 著 本书是一本全面、系统的罗马史研究指南,包含历史概述、史料介绍、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解析,以及对相关学术资源和工具书的介绍。第二版在首版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国内外罗马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并深入罗马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16 唐研究(第二十六卷) 叶炜 主编 《唐研究》创办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隋唐史、中古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已出版至第二十六卷。本卷专栏主题为“唐帝国的地域传统”,收录相关论文九篇,从士人、宗教、城市、园林等多个角度对唐代的地域传统进行了讨论。此外本卷还收录有唐代宫廷制度、礼法、墓志研究、史籍整理等方面的论文多篇,以及对于近期出版的相关书籍的评介。各篇作者来自国内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论题广泛,材料扎实,论述精当,代表了当前国内中古史研究的前沿水平。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史哲事业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