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跌跌撞撞的教学——高一新教材北师大版第一节教学反思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2-01-06

高一新教材北师大版第一节课

反思一直在路上

拿到了北师大教材,教参还在路上。就这样跌跌撞撞上路了。

备课组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研讨第一节怎么上,第一单元怎么处理。虽然此前经历了若干轮的培训,线上的,线下的,高阶的,低端的……听讲座时似乎懂了,一旦要着手开始,又懵了。

为了获取听力资源,费的功夫可不少。直到昨天下午,才从北师大出版社提供的一个专用通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调动了大海捞针的耐心,才一个一个下载下来。也不知道教参上的激活码拿到之后,会不会也是这样繁琐,麻烦。

备课量真不小。

今天是第一节课。预定的Topic Talk使用一节课的计划显然得否定了。决定用两节课完成。原因是:第一,学生的学情不容乐观,尤其是听说,令人沮丧。这若干年以来,甘肃省高考不考听力,高考不考,小学和初中也就没那么重视了似乎,反正高中学生比起考听力的那几年,听说水平整体来说下降得很快,这能够学生的课堂表现明显地感觉出来。第二,新教材,编排体系与内容还不是非常熟悉,尽管拿到课本就看,看了好几遍,稍微理出一些头绪,但毕竟还没具体实施操作。深浅不知,进退两难,还是先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要一下子给的东西太多。就这,需要听说读写的活动设计也不少。

第一节的大致思路是这样。先给学生一个speaking的框架,即课本Topic Talk第一部分pair workmind map作为talkguide,要让学生明白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

然后在这个mind map的引领下,让学生自由谈论。对mind map要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并与下文第二部分的text builder要形成对应关系。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开口说话和初步写话时的一个框架,也可以称之为内容支架。贯彻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的思想和支架教学的理念。

大致如图片所示:

然后用一句话引导学生:有一个学生也谈论了她的new school life,现在请听材料,并完成text builder的部分。『反思:这里应该先让学生浏览一遍text builder再播放录音,我说了一句也是按照刚才我们分析的mind map来谈论她的new school life的就开始播放了。这种课堂教学指令显得不够明确从容,教师对学生听前的准备工作没有给以足够的时间,不好。』听过两遍之后,陆续有学生举手完成了text builder的部分。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刚才的语境中回头对生词进行学习,通过提问,归纳,板书,领读,对生词进行了初步感知,明确发音,核查意义,分析词缀词根,让学生对词汇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与学习。

最后布置了任务:Use  the Text Builder to write about your new school life.下节课打算叫几个同学来朗读自己的短文作为检查。

我对北师大版不能够打包提供音频资源啧有烦言,但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课本里的编写思想还是非常棒的!这节课,我们充分利用了mind map text builder来帮助学生养成听说读写时用一个认知框架来提取、梳理信息的意识,逐步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有层次、有逻辑、有顺序地来组织语言的思维模式。

这节课里,

第一步,你说的时候先要有一个框架;

第二步,你带着框架来听并理解一个文本;

第三步,你利用这个框架来书面组织语言。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在层层递进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活动在认知框架的支撑下得到规范化和范式化,输入和输出之间形成一个通道,相互支撑印证。最后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主题语境与语言技能统一起来;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统一起来;语篇知识与语言素养统一起来,层层搭建,逐步推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给出的text builder也做了一些思考。我发现教材给的text builder和第一部分pair work中的mind map呼应性还不够,至少教材对这一点不够明确,需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提示,让学生学会思考;第二,ReasonsForms of Learning的逻辑关系不够明确,因为个人感受excited是一个总括,接下来 说原因,核心是differ in many ways from previous one,然后是用并列的关系来说出几个不同,也就是说forms of learning Reasons这个观点之下的其中一个分论点。然后expectation作为全文的总结。这种逻辑关系在text builder部分应该分明地体现出来。我觉得教材上对这种逻辑关系的表达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text builder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更加明确的逻辑关系并引导学生通过图标、脑图等方式表达出来,作为对文本的深度加工和深度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这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得到专家大咖同行的指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