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塞

 大山860 2022-01-06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制,久而相出为道,则有乱。故圣人承之,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则上贤废而贵贵立矣。然则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上贤者以道相出也,而立君者使贤无用也。亲亲者以私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无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开天辟地之后人类诞生。在这个时候,人们知道自己的母亲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他们处世的原则是爱亲人喜欢私利。爱亲人,就会区别亲疏,喜欢谋求私利,就会心存邪恶。人多又区别亲疏,心存邪恶,人类就会混乱。这个时期百姓都想制服对方竭力争夺财物。制服对方就会发生的争斗,争夺财物就发生纠纷,发生纠纷又没有一个公正的标准,所以人人都不会顺心,因此贤能的人制定了公正的标准,推行无私原则,因此人们喜欢仁爱。这个时候,只爱亲人的思想被废除了,崇尚贤能的思想确立了。凡是仁爱的人,都把爱护别人、利他当作原则,贤能的人把举贤当作原则。人口众多,而没有制度,长期把举贤作为治理准则,就会混乱。所以圣人顺应发展形势,制定了土地、财货、男女等的归属原则。名分确定了没有制度,不行,因此设立法令;法令确立而没有人管理,不行,因此设立了官职;官吏设立而没有人统一领导不行,所以设立君主。因此崇尚贤德的思想被废除,尊重显贵的思想确立了。如此看来,上古时代人们爱亲人而喜欢私利,中古时代人们推崇贤能而喜欢仁爱,近世人们尊重权贵、官吏。崇尚贤德的人,遵循的原则是推举贤人,可是确立君主的地位后,崇尚贤能的准则就没有用了。亲近亲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原则,而确立公正标准后,自私自利的原则就没用了。这三个时代,不是做的事互相违背,而是遵循的原则出现问题,人们重视的东西改变了,社会形势变了,处世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

故曰:王道有绳。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则异,而所绳则一也。故曰: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民愚,则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则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而服。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怀知而问;世知,无余力而服。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以力征诸侯者退德。

所以说:统治天下是有准则的。国君统治天下是一种途径,大臣辅助国君治理天下又是另一种途径,他们的途径不同,所遵行的准则却一样。所以说百姓愚笨,凭借智慧就能称王天下;世人聪明,凭借实力就可称王天下。百姓愚笨,力量有余而智慧不足;世人聪明,就智巧有余而力量不足。人的本性:不懂就会学习,力量用尽了就会顺服。所以神农教会百姓农耕而称王天下,因为百姓要学习他的智慧;商汤和周武王强大征服诸侯,这是顺服他的实力。百姓愚笨,没有知识就要请教;世人聪明,当用尽力量时就会顺服。所以靠智慧称王天下的就会摒除刑罚,用实力来征服诸侯的就不用德政。

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武王逆取而贵顺,争天下而上让。其取之以力,持之以义。今世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时,而下不修汤武。汤武之道塞,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今日愿启之以效。

圣人不效法古代,也不遵循现状。效法古代就会落后于时代,遵循现状就会被社会形势限制。周代不效法商代,夏代不效法虞舜时代。三代社会形势不同,却都能够称王天下。所以建立王业有一定的方法,而守业的办法却不相同。周武王靠叛逆的方法夺取天下,却又推崇顺从国君,用武力夺取天下,又崇尚谦让;靠武力夺取天下,靠礼制守业。现在强国致力兼并别国,弱国则尽力防守,远不及虞、夏时代,近又不遵循商汤、周武王的治国原则。商汤、周武王的治国方法被堵塞,所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打仗的,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没有不防守的。商汤、周武王的治国方法被塞堵很久了,现在的国君没有谁能开启这些方法,因此,没有出现第四个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朝代。不是英明的国君就听不进去我的这番话,今天我会用实际效果来说明这个道理。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乐,则民伤其所恶;立民之所恶,则民安其所乐。何以知其然也?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吾所谓刑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恶,必终其所好;以其所好,必败其所恶。

古代的百姓朴实又宽厚,现在的百姓智巧而虚伪。所以在古代有效的方法,是以道德教化为首位的德治;现在治理国家有效的方法,是把刑罚放在首位使用法治。这是世俗之人不能理解的。现在所说的“义”,就是确立百姓所喜好的,废除百姓所厌恶的。现在所说的“不义”,就是要确立百姓所厌恶的,废除百姓所喜好的。二者名实不同,不可以不弄清楚。确立百姓所喜好的,百姓就会被他们厌恶的伤害;确立百姓所厌恶的,百姓就会享受他们所喜好的。为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人忧虑就会思考,思考做事就能合乎法度;人快乐就放荡,放荡了就会犯错。因此用刑罚治理百姓就会畏惧,畏惧就不会做邪恶的事,不做邪恶的事,百姓就可以享受他们的快乐。用道义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放纵自己,放纵自己就会作乱,作乱百姓就会被他们所厌恶的伤害。我所说的刑,就是实施道义的根本;而世俗之人所说的义是暴乱的原因。治理百姓,用他们所厌恶的去治理,民众最终一定能得到他们喜好的;用他们所喜好的来治理,百姓一定会被他们所厌恶的伤害。

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善有大小,则赏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细过不失,则国治。国治必强。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此吾以效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

政治修明的国家刑罚多而赏赐少。所以成就王业的国家,刑罚占九分赏赐占一分。实力弱小的国家,赏赐占九分,刑罚占一分。过失有厚有薄,刑罚有重有轻;善行有大有小,赏赐有多有少。刑罚与赏赐这两种手段是世人常用的。犯罪后才施加刑罚,奸邪就不会断绝。施行道义以后才赏赐,过失就不能停止。刑罚不能消除奸邪,赏赐不能制止过失,国家必乱。因此,成就王业的国君,把刑罚用在百姓犯罪之前,这样大的奸邪就不会产生;把赏赐用在告发奸邪方面,小的罪过也不致漏网。治理百姓能够使大的奸邪不产生、小的罪过不漏网,国家就太平了。国家太平就必定强大。一个国家这样做,国家就可以独享清明。两国这样做,战争就可以稍微平息。天下都这样做,最高的道德再次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杀戮、刑罚能够复归于道德,而“义”反倒合于残暴。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今有主而无法,其害与无主同;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天下不安无君,而乐胜其法,则举世以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故王者以赏禁,以刑劝;求过不求善,藉刑以去刑。

古代百姓聚集群居,秩序混乱,所以希望有首领。因此天下愿意有首领,是为了让他治理天下。现在有国君而没有法规,它的危害与没有国君一样;有法规而不能制止混乱,和没有法规一样。天下都不希望没有国君,却喜欢超越法规的限制,天下都对此感到困惑。没有比国家太平对百姓更有利的了,而太平没有比确立国君的地位更好的事。确立君主的原则没有比施行法治的意义更大的;实施法治的任务没有比除掉邪恶更紧迫的了;去掉邪恶的根本没有比严厉刑罚更彻底的了。所以称王天下的国君用赏赐禁止犯罪,用刑罚规范百姓;只追究百姓的过错,不理会百姓的善举,用刑罚杜绝犯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