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最为瞩目的风景就是家家户户地挂着的腊味,据说这一习俗从先秦时期的周朝就开始流行,加上其处在岁末这一特殊时段,除了腊制年肴以外还是许多祈求来年安康的岁终祭祀。在《风俗通·礼典》中汉代学者应劭总结其为“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隋朝的《隋书·礼仪表》中也延续了这一说法,称之为“取新故交替之意”,足见腊月很早以前就已经具有了辞旧迎新的特殊意义。旧年将去,新年来临,用贡献祭品的方式向祖先家神表达这一年的情况,分享这一年的丰收喜悦历来就是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习俗。而腊月可以说是天上人间共享繁荣的一月,除了祭祀祖先以外,在古人心中还有五位朝夕相处的守护神。 “岁终大祭”有着数千年的传统,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祭祀对象“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至此以后腊祭先祖五祀便流传至今。在慎终追远的同时,也会对天地众神虔诚地奉上祭品,一来表达这一年里的安康离不开祖先与家神的保佑,二来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礼记》中的五祀自古有三种说法,一是指五行之神,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五位属官之神,分别是火正祝融,木正句芒 ,金正曰蓐收 ,水正玄冥 ,土正后土。二是指五种祭祀规格,分别是禘、郊、祖、宗、报,在不同的场合由不同的人来主祭以体现不同的含义。第三种就是流传最广也最普遍地对五位家神的祭祀,因为他们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郑玄谓之为“门、户、中溜、灶、行”。《论衡·祭意》中,作者王充也称其为“门、户、井、灶、室中溜”,民间大多奉行后者也就是“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这和王充较为通俗地解释密不可分“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溜,人所托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 一,门神、户神 这应该是民间信仰中最为普遍的神灵,时至今日,依旧能在许多古建或者农村大门上看到他们的画像。最为久远的门神就是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荼和郁垒,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也逐渐丰富起来,唐朝因其非凡的影响力也给我们留下了两位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笔者依稀记得老屋的大门上便是这二位神灵日夜守护。而且门神随着历史的发展也逐渐没了“待遇”,春节请来“义务”值班,既无香火也无贡品,节后便随风吹日晒自行离去,可以说是最无私和敬业的神灵了。 《说文解字》中将一扇门的称之为户,两扇的才称之为门,所以这里户神通常认为是只有一扇门的门神,也就是内室门户之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厅几室”中“室”的门神。在农村除了院外大门会张贴两位门神守护以外,院内单独的房间门上也会贴上门神,层层保护百无禁忌。如今很多人依旧会在门上贴上福字,这其实与贴门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灶神、井神 王充的解释非常通俗,所谓饮食指的便是这两处了,尤其是灶神的塑像,在以往的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备。可以说是汉族民间最有群众基础、最具代表性、最为流行的信仰神祇。之所以如此,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火”的崇拜,二是源于神话传说,这两样都由来已久,尤其是神话传说据说在周朝以前便普遍流传。人们认为灶神是天帝派往人间的监察大神,每年腊月都会将每家每户一年的善恶功过禀告天帝。 春秋时期“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俗谚就由此而来,孔子还曾就这一现象感慨“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如果已经犯了错,“媚于灶”也是没有用的。也有人认为“无所祷”是说人无法与天帝沟通的意思。除此之外,民间还害怕灶神胡言乱语所以只能顶礼膜拜。根据葛洪《抱朴子·微旨》中的记载,天帝会根据灶神的报告进行赏罚,如果是大的罪状就会“夺纪”,小的罪状就“夺算”,“纪者,三百日也。算者,三日也”,也就是犯有大罪恶的减寿三百天,小罪过的也要减寿三天,这些传说着实让人心中畏惧,即便不畏惧也多少有些膈应,所以与其如此还不如“媚于灶”来得踏实了。 井神信仰的起源同样极早,但都要比其他神灵低调很多,不仅少有塑像和庙宇,就连祭祀也非常简单。不过,北方的部分地区有水母娘娘庙,她不仅是井神中较为尊贵的一位,还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女井神,她的传说非常生动感人。 三、中溜神 随着民间多神信仰愈发普遍,这位神灵就显得更加低调了,他的名字少有人知,但在秦汉的时候,他可是必不可少的五祀之一,同时地位还不一般,《礼记·郊特牲》将他与社神并列称之为“家主中溜而国主社”,足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中溜有家的中央和窗户两种说法,传说家中添丁的时候,他就会到东岳那里领一份用于记载此人生辰与去世时间以及阳寿多少的文书。而家中有人去世的时候,他就会拦住勾魂使者查验符文,符文不对概不放行,即便是符文对了,他也是皱着眉头于心不忍的神态,这样善良又负责的家神享受祭祀也在情理之中了。 总而言之,我们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中就有这五位。我们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任何有益于百姓生活的人或者神都可能被人们普遍地传颂。而腊月作为岁末,是辛苦一年收获的时候,这份喜庆一慰自身,二慰祖先,三慰神灵,《论语》中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优良品德的根源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