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淀时光,化木为石,贺兰山化石沟(之一)

 阳光行摄 2022-01-07

沉淀时光,化木为石,贺兰山化石沟(之一)

摄影/文字  阳光脚步

贺兰山化石沟,位于大武口北部王泉沟南一公里处,原名小渠子沟

小渠子沟内古树化石距今1.5-2亿年,属侏罗纪中期

化石丰富多彩,种类齐全

虫、鱼、飞禽、海洋生物和陆地猛兽等化石比比皆是

横向分类有海洋生物、古树木化石、走兽化石、飞禽化石

根据研究,树木化石,是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

最少需要经历上亿年的时间

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2(二氧化硅)交换才能形成

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树木瞬间被埋,隔绝空气

阴暗潮湿有水的环境,亿万年的时光……

由此,我们所见所视

是比人类自身还要久远的自然景观

时光变迁,沧海桑田

大山为证,它们,曾经也绿过

大约1.7亿年前,石嘴山地区也存在过茂密的乔木和灌木

所以才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密集的古树化石场面

亿万年前,也许它们是一片森林一片海洋

时光变迁,即使化为石头

也要睁着眼睛,看看这个多彩的世界……

岁月沧桑,天地变幻,时空倒流

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

都会化作明日坚石般记忆

知道化石沟很长一段时间了

由于其只是不足四公里长的一段山沟

不足以作为一天的户外登山穿越路线

因而,迟迟未曾组织前往

由于新冠疫情,城市封控,在家禁足了一个多月

解封后赶紧进山,小活动量溜达

选择了化石沟,却也带来很多的信息和精彩

过大武口不远,自109国道西望
就是满眼灰黄了无生机的贺兰山
这样看过去,你不会想象
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山上
会有鳞次栉比,连绵纵横的沟壑
更想不到,会蕴藏着亿万年前的化石

但当我们走近大山
一道深深的干枯的沟赫然在目
仿佛大山突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以便于人们走进它的身体里
去查探它历史的变迁,时光的记忆

山沟两侧,参差不齐,巍峨壮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随着不断深入,悬崖峭壁,险峻奇特
我们不得不登高纵低,爬石过坎,才能小心前行
在此也提醒:贺兰山化石沟距离不长,强度不大
但难度及危险性都是很大的
没有登山装备及绳索等,不要自行前往

进沟不到一公里,悬崖挡道
需侧面翻过崖壁绕行
然后再下到沟内继续前行

过断崖不远,就是一大片清晰的木化石
仿佛那断崖是它的门户,为了阻挡更多的人前往

能够清晰的看到化石作为树木特征的生长年轮
自中心而外,愈向外纹理的变形越大
昭示着树木曾经受到的挤压

看这木化石的断面近景
小小的一棵树木中
作为岁月记载的年轮,是那样清晰
而每道记载年轮的组织,与树木的整体组织是有所不同的
才会形成今天所看到的不同的颜色

岁月会留痕,时光有记忆,生命有分工
这才会有自然,丰富,伟大的世界万物

不知道林木在地下,在时间的长河里
是先化作石,再化作碳,还是反之
不过,它们漫长的演变历史
早超过了人类的历史和想象
而要聚山成碳,那是多少曾经的绿色生命啊

一路走来,有惊心,有惊奇,有惊叹
大自然的神奇,造物主的丰富
看似苍凉的贺兰山却身藏宝藏
一山一石,无不让人遐思万千

仿佛书写在贺兰山的天书文案
婉转勾画,都是用生命铸就

谁的眉毛眼睛,额头黑印
这样鲜活,这样清晰
这是又一个新的生命将要诞生的节奏么

生长的时候它们可能为一家
化作岩石依然要聚在一起
也许,它们有自己的语言和交流
亿万年的历程,有陪伴的时光不寂寞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无论时光和岩石
都不能将它们分割驱离

总觉得,它们是一只只眼睛
始终在盯着这个世界
如果能够解读它们的历史和记忆
这亿万年的风物变迁,一定激荡精彩

戴上一幅眼镜
你是为了看的更清
还是昭示曾经的智慧

任何生命都有从年轻到老化的过程
这些曾经的树木,现在的化石
让我们能更清楚直观的看到它们的生命过程
从圆心,年轻时的快速茁壮成长
到外圈,逐渐变窄变细的纹理
那是时光的记忆,那是生命的历程

深埋地下,岁月的重压
在它们化石的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即使是死亡,也有不能承受之重

你的回眸,值得张开双臂去拥抱

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放在星辰大海中
也许,这些树木并未死亡
它们只是换了一种生存生活方式罢了

不知怎样的植物,能形成这样的化石
总感觉是某种信息,某种文字
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