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称闲市闲民,写人间草木,过慢煮生活:汪曾祺,人间少有的有趣灵魂

 芍药美学笔记 2022-01-07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在都市人的脸上,四月常常看到一种疲惫,20岁的人眉头紧锁,30岁的人长吁短叹,似乎只有那些跳广场的大妈脸上充满了活力。

我们为了生活东奔西走,很多时候却并没能好好生活。

烟火气的生活最能带给我们温暖,这一点,汪曾祺老爷子的作品最能说明。

Vol.2010
x
百年汪曾祺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因为这句话,四月读完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四部曲,简单平实的文字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指引着人们一部部探索下去。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短短28个字写尽了春天的美。

汪曾祺小画

他率性可爱,不喜堆砌华丽辞藻,甚至还有几分「市井气」的真情。他写栀子花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初读这句话时,四月真的有被震惊到。见惯了教科书式的文绉绉用语,这种鲜辣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图:东方生活美学

他是最会营造氛围感的作家,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画面:

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占有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 

如同,浴一回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却没有患得患失的心情。」

疏朗清淡,引人深思。

老爷子博爱,他爱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爱世间的一切,幼时就喜欢观察家门口大街上形形色色的商人,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他全然地爱着世界,也被自然万物滋润着,无论困顿或得意,总能怡然自得。

01
被自然滋养的童年

他长在文艺气息浓郁的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耳濡目染,学了不少经典。

家里的后花园是他最爱去的地方,爬树采花,躺在草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发呆,捉一只蝈蝈听曲,观察蜻蜓翅膀的花纹……自然中总有无数趣味等待发现。

汪曾祺小画

四月也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每天总有做不完的趣事,中午根本没心思午休,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在成人世界里分外珍贵。

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汪曾祺小画

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孩子更为敏感。园子里什么花开了,总是小汪曾祺最先发现。还没等祖母佛堂铜瓶里的花谢完,他立马换上新开的花。

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新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

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图片:另存为saveas

他还喜欢跑到高邮河边玩,看古运河边船来船往,川流不息,赏水天一色,渔歌唱晚。这些都构成了他对美的最初认知。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他喜欢读归有光的文章,归有光清淡的文笔中,含着几许惨恻亲切而凄婉,这和汪曾祺的气质非常接近。

归有光在方寸之间怀有万物的写作风格无形中也影响着他。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02
昆明风物,令人沉迷

青年时期,汪曾祺为躲避战乱,乘船离开家乡前往西南联大求学。

昆明迥然不同的异乡风貌令这个才子痴迷不已,他长久地泡在茶馆里,观察昆明的一草一木。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屋檐下站着。

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颗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满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图:微博@微风吹淡的蓝

汪曾祺善于发现苦难中的微光。日寇的飞机不时轰炸昆明,警报一响师生们不得不逃离学校,到郊外避难。

这样焦虑而紧张的生活,在汪曾祺看来竟也有有趣的一面,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入《跑警报》中: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

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昆明盛产菌子,汪曾祺描绘的菌子,让原本不爱吃菌的四月都被勾得涎水直流。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

常见的是牛肝菌、青头菌。牛肝菌菌盖正面色如牛肝。其特点是背面无菌折,是平的,只有无数小孔,因此菌肉很厚,可切成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细,极鲜,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片,否则吃了会头晕。

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脏腑。牛肝菌价极廉,青头菌稍贵。青头菌菌盖正面微带苍绿色,菌折雪白,烩或者炒,宜放盐,用酱油颜色就不好看了。」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的日子可谓闲适,按照自己的节奏去上课,他希望自己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对于学校安排的课程,有喜欢的就去,没有就自己躲起来看书,或者整日泡在茶馆里,随性散漫。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03
苦中作乐,寻找生活里的乐趣

正如他所说: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对应到个人生命中,他将这句话演绎到淋漓尽致。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所里交给他一个任务,要他画一套马铃薯图谱。

于是汪曾祺来到所里下属的马铃薯研究站,海拔1400米的沽源,冬天温度达到零下40度,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图片:微博@芳芳芳想冬眠

这里集中了全国的马铃薯品种,开花时颇为壮观。在这个无人打扰的世界里,汪曾祺生活的很是悠闲。

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

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

汪曾祺小画

汪曾祺还细心地发现大部分土豆花没有味道,有一种「麻土豆」开花却是有香味的。就连搞了多年马铃薯研究站的研究人员都不知道这事。

画了那么多土豆,汪曾祺也吃了很多,有的个大可当一顿饭,有的甜脆如水果,还有一种紫土豆味道吃起来很像栗子。

画土豆图谱并不是一件多有趣的事,但老爷子就是有在无聊生活中发现美的本领。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04
依时令生活,感知季节的美

汪曾祺一叶知秋的敏锐观察力,常常让他陶醉在时序更替的美好中。

秋天满大街的落叶,常常被我们漠视。他却对这种毫不值钱的东西格外珍惜,捡来梧桐的叶子,只留下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

「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仿佛这样磨出来的墨写出来的字特别的好。

汪曾祺小画

天寒地冻的冬天,有什么乐事?

围着炉子烤火,闻着粗糠燃烧发出的焦香,仿日本俳句做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

阴天下雪,喝咸菜汤。冻豆腐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放点辣椒,青蒜,鲜掉眉头。

去雪地里踢毽子,抓子儿,去后园折点腊梅、天竺果插花,半个月家里都萦绕着花香。

图:微博@双子阳光的豆豆

说起冬天的插花,他也能侃侃而谈。

他在北京生活过,见得北京人家过年插腊梅、天竺果的少,这东西在他那个时代的北京不常见。家里有钱的就喜欢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在泥盆外加开光丰彩或景泰蓝套盆,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代替水仙。或者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掉中间的肉,里面放上蒜瓣,两头绑上铁丝,挂在朝阳的廊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倒也赏心悦目。

动图来自纪录片《百年汪曾祺》截图

这种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描绘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体现。对于稀松寻常,大家见怪不怪的事物,他仍保有热爱。

「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些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觉得世事乏味,人生无趣,只想暴富,但汪曾祺却觉得人间很可爱,人世间有许多事,有时候想想,觉得很有意思,不自觉会笑出声。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

他就这样用文笔记录着自己的「闲人」生活,一直活到77岁,他还是一个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对生活饱含兴味,对美有追求的有趣灵魂。

卷不动的时候读汪曾祺,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体会他说的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

emo的时候读汪曾祺,看人间草木轰轰烈烈盛开,各有各的灿烂,你又怎么好意思凋蔽。低谷的时候读汪曾祺,乘风破浪会有时,沉寂亦是一种偶然的美。

总之,人间一场,痛快才好。

因为世界先爱了我,
我不能不爱它。」
生活就像一片汪洋,
波涛之下还有微光。

*注,想了解更多汪老爷子细节的B站有纪录片《百年汪曾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