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奖得主罗素直言:汉字存在三大缺陷,结果被国人用三招轻松解决

 思明居士 2022-01-07

一百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外国学者踏上中国的土地。

当即撞入他眼帘的是丰富迷人,又掺杂着很多落后因素的近代中国文化。

这位学者,就是后来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素。

文章图片1

而这一次的中国之旅,他感叹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和世界进入近代化工业化之后,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客人的身份写了一本《中国问题》

这本书中,最吸引人的论调就是罗素眼中,汉字所含的三个重大缺陷。

2022年的我们,在中国面临文化输出起步的重要节点,再看这些问题时,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思考呢?

文章图片2

闭关锁国,一直领先的我们,被拉开了距离,回到一百多年前,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当年的境况。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使得水路陆路的交通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跨越大洋变得不再是天方夜谭。

人们更加容易登上其他大陆,不同文明和不同观念的相遇,带来沉重的战争,也带来了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

工业化和机械化后的一些国家,和那些依旧人工自给自足的国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区别已判若云泥。

文章图片3

这种发展的差异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吞噬他国的野心,而最容易实现的方式自然是——战争。

那是一个战火叠起的时代,枪炮在手的发达国家,率先发动了侵略战争。

工业化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让美国和欧洲等国家进入了人类发展的新领域,生产力和创造力都达到了当时人们几乎无法想象的程度。

一百年里,从冷兵器到核武器,从手工业到机械化,从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

落后的国家,甚至包括当时的中国,带着引以为傲的长矛、铁刀和铠甲走上战场时,当即被迅捷如闪电的“火鸟”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花流水。

文章图片4

中国的国民自古尊崇儒家思想,爱好和平,四大发明里的火药,更多的是用来做烟花,而列强则把火药做成了真正的武器,并让这些炮火之声响遍了全球。

即使历史悠久的中国有着丰厚的财富储备,但是也是经不住战争吃瘪过后,不平等条约和列强的劫掠。

失去财富和地位,又处于弱者一方,很快在当时的中国,清政府的话语权就被无限压低,被签约为殖民地的台湾等地甚至直接被日本教育同化了几十年。

这一段的时光是昏暗的,中国的文化被压制了将近百年,而人民革命的数次失败,也让国内的文化没有新的血液和能量。

文章图片5

相对的,人们对当时强大的列强文化产生了向往和学习之心。一系列“洋玩意”,从电话、汽车火车、传真机到一些水果烟酒,开始受到贵族的追捧。

传统文化,因为观念落后,被很多人抛弃。而罗素的出现,虽然不能说是为当时的国人敲响了警钟,却也实实在在地给了当时的一些国内先进青年提供了很多思路。

爱好中国文化的老外

罗素,1872年,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出生,从小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天生聪慧的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在哲学、逻辑学、和数学这样晦涩的领域就颇有建树。

文章图片6

更可贵的是,他一生都珍爱和平。

从1883年跟随哥哥学习欧几里得数学之后,罗素就把一生都放在了寻求真理的路上,他对哲学和数学的追求灼热。

也是为此,他曾辗转世界各地,既是为了和各地的学者交流学习、思想碰撞,也是为了将现代数学传播给更多追求此道的学子,而另外一样他更加执着追求的东西——是和平。

罗素一生反战,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在1905年的牛津大学,便进行过公开的反战讲演。

奈何他作为手中只有纸笔的学者,是无论如何都无法靠哲理打败当时一心想要向外侵略的、手里拿着枪炮甚至核武器的政府。

文章图片7

在他两次因为公开演讲反战反核理论入狱之后,他对自己国家的政府失望透顶,开始辗转世界各地,潜心学术和讲课。

1920年,他计划访问俄国和中国讲学,在中国北京讲学的时候,他第一次遇到了拥有着五千年瑰丽发展的中国文化。

这个爱好和平却无力维护和平的国家,让他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共鸣,浑厚丰富的文化更是让他啧啧称奇。

当时的罗素,更像是一个珍爱和平,偏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虽然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中国的困境,但是在那个动荡的中国足足考察了9个月的时间,加上学术方向的专业造诣,让他写出的《中国问题》一书,甚至在当今的角度看来都是具有一定预见性和先进性的。

文章图片8

在这本书里,他对汉字提出的三个问题是引人注目的。

接触了中华文化的他,觉得汉字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是会有很大阻碍的。

在书里,他把这些缺陷和阻碍归纳为三点:

第一点,是汉字笔画繁多,学习书写不易;

第二点,是汉字组词等方式没有规律,难以系统化;

第三点,是中国专有名词和语句难以准确翻译成英文。

从某种角度来看,罗素提出的三个缺点不无道理。

当时虽然已经开始了白话文运动,但是处于内战外战不断之时,文字简化并没有普及民众。

文章图片9

而从同一时期,国外文化发展方面来看,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工作需求,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因此发生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科技发展了生产力,而生产力让国外的人民手里的钱变多了,生活变得更好了。

消费力的提升催生了文化宣传方式的改变,这其中抽象的包括营销宣传的方式的变化,具体的包括当时一些利用电力和机械对印刷打字技术的升级。

最为代表性的就是“铸造排字机”。这种排字机可以根据英文单词顺序,用组合排列的方式快速打印和产出文章。

文章图片10

而当时的中国与之对应的只有活字印刷术,虽然能承担一些印刷任务,但是只要是不懂汉字、不懂印刷技术的都不能使用,也无法进行系统的编排。

可以想象要是把一本汉语大词典上的字全部制作成活字印刷是多么繁杂的工程,就更不要说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其他人了。

而各种中英互译的专有名词也是当时的一个问题,先进的技术因为翻译晦涩,很多都是用的音译,难以流入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学习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

当时的中国比世界的前进脚步差得太多了,几千年来,我们只研读我们自己的文字,忘记了向周边望望其他国家的进步。

文章图片11

对于汉字的缺陷,罗素说得非常有道理,也非常没有道理。

被列强压制的沉睡雄狮,是不能把文化受局限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汉字上去的——在西方国家眼里,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正让中国文化难以传播的,是积贫积弱的落后中国。

图存,不仅针对汉字;救亡,不仅是在路上!

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到陈胜吴广的起义故事;从七国纷争到三足鼎立;从汉文帝草鞋上朝、与民耕地,到乾隆微服私访……种花家可能会经历战乱和低谷,可能是不好战的礼仪之邦,但绝对是英雄的、人民的、创造的、富有活力和生机的。

列强的战火很猛烈,但是中国人民反抗的脊梁从不弯曲。

经过长达一个世纪的抗争,最终共产党带领中国国人民走出了被殖民剥削、被压迫的黑暗时刻,而汉字和汉语文化在这段时间内也经过了时代的改革和变迁,与十九世纪大不相同。

到清朝时,文书著作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撰写的。

文章图片12

那个时候的“读书人”依旧是一小部分希望考取功名的人,而书籍研读也不是普通人需要学习的东西。

文言文经过几朝几代的发展,逐渐变得更加复杂,虽然从文学角度看,文言文变得更加精妙和生动了,但是却难以拉近与平民百姓之间的距离。

直到从1919年开始,陈独秀等一批接受过国外教育的先进青年首先在报社等地开展了一场文化上的“革命”——新文化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一部分青年,在我们后代看来,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在汉语言文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为了宣传变法维新,开发民智,废科举,推举白话文。

文章图片13

而自此,尽管阶级和立场不同,但是白话文运动却被所有改革的领头人认可并承接下去。

胡适曾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曾经强调过: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需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逃狱、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对于白话文的八大主张基本可以概括文言文在用于日常文书对话上的所有缺陷。

去掉文言文文章中,层叠的比喻、说教和典故,去掉之乎者也这些在百姓眼里“读书人”摇头晃脑的语气词。

保留日常用语、而不用文言文特定的“雅称”代替,保留正常的文理语法、使之逻辑清晰。

这些改动让文章互译变得不那么困难,同时也引起了中国文化上的一场新的思想爆发,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接受过传统八股文章学习的人,也可以参与到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中来。

文章图片14

而另一个让汉语真正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的变化,是简体字的应用。

1909年,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公开提倡简体字。

1935年,国民政府总结前人的典籍,并且在民间收录了324个当时流传最广的简体字写法,并且发行了《第一批简体字表》。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成立,而之后总结出的简体字表,因为祖国的统一迅速被大众广泛认可使用。文字逐渐变成了当今我们熟悉的样子。

文章图片15

罗素当年提出的几个问题,到21世纪伊始,基本完全得到了解决。

原来的繁体和文言文复杂晦涩、简体和白话文直白易懂。

英汉互译,在学者的努力和国家间频繁交流逐渐有了对照,逐渐衍生出了非常健全的逻辑套路。拼音的发明,让汉字不再难以编程。

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中国文化的输出力度还是完全比不上欧美国家。

美国的好莱坞可以吸引全球的观众,而中国闻名海外的依旧是和百年前一样的“孔孟之道”。

归根结底,是因为经济和发展水平并不能赢得西方国家的尊重。

文章图片16

新时代的文化输出之路

新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在世界上有了市场。Made in china的恐怖生产力在几年内迅速震惊海内外。

华为5G技术的研发成功。成功建成太空站、成功登月。“丝绸之路”的开展,各国逐渐被重新强大起来的中国吸引。

2020年,疫情来袭,交上一份完美答卷的中国,更是一跃而成为世界的焦点。

当一个国家的执行力、财力物力人力都可以一瞬间统一、形成一道坚实战线的时候,这个国家一定是兴盛强大的。

中国人民的脊梁直立了七十年,而现在,腰杆也一起直起来了。国家撑腰,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无比自信。

文章图片17

国外的社交媒体上,李子柒会受到尊敬和赞叹;中国人的电影——战狼、哪吒归来;中国人的游戏,原神;中国人的品牌,华为小米……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话。

文化输出,是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平等的交流,不是战火和剥削;文化输出,是向世界讲我们的故事,不是灌输和教条。

其实我们在面对别国的任何文化挑战时,总能以五千年的文明智慧给出有利的回击。未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汉字必将在文化输出的路上走得更快、更高、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