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医道之卅二:几个关键词把中医讲清楚

 野狐中医 2022-01-08

中医的世界观:天人感应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在天人感应中,人是主体,天是客体。天,既不是神格化的天,也不7是自然属性的天,而是泛指与“人”对应的整个外部环境。

天人感应,是指人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

“感应”不是任意事物之间随随便便就能发生的,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定理:万物同源、同级同构、同构互感

万物同源,是指万物都具有同一来源。

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由此也衍生出了中医的“精气学说”和“气化学说”。

同级同构,是指处于相同的层次,就会有相同的类象。

这个级,简单理解就是处于“一、二、三”的哪个“层次”比如说,精子和卵子相遇,相当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时刻,两者就是“同级”;而这个构,不是指结构,而是指“类象”。

象,有广义的象,也有狭义的象。广义的象,指各种表象,现象;而狭义的象,特指古人经过高度概况和归纳之后,建立的各种类象模型,比如八卦、五行、天干地支等等。

同构互感,是指具有相同的类象,就能相互产生感应。

古人不知道万物之间存在着什么相互作用力,但是他们凭借着对天地自然的敏锐观察,总结出了“同声相应”和“同气相求”的感应规律。无论是“同声”还是“同气”,其实质都是“同构”。

中医的方法论: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定位事物的“层次”;比象,就是依据“层次”,找到该事物对应的“类象”。

中医大部分的概念和理论都是由取类比象而来,只是依据的“类象”模型不是“易卦”,而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其中尤以阴阳五行最为常用。

类象模型
中医概念
阴阳
形神、脏腑、精神、气血、营卫、正邪、寒热、表里、虚实
五行
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五德、五气、五味、五化

我们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是这个事物是什么组成,什么结构,而是这个东西“像”什么。自然,这个“像”,不是指长得像,而是指具有相同的类象,具有相同的类象,就有了相同的运动规律。

天度和气数

有些朋友不明白为什么有了相同的类象,就有了相同的运动规律。换言之,他们不明白“类象”和“运动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

“类象”不是凭空而来,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结果,是观测和记录天体运动规律的结果。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29.53059天,这是日月运行的周期律。这种“周期律”就是《内经》中讲的“天度”。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这种类象模型,和一般意义上的“象”不同,这种“类象”模拟的不是日月的表象,而是日月运行的“周期律”。这种类象,古人称为“圆道”,也就是《内经》中讲的“气数”。

一个回归年365.2422天,这是天度;甲子六周,三百六十天,这是气数。天度,是天文数据,是数学意义上的数字,需要精确的观测和计算;气数,是对天文数据的类象,表面看上去是汉字,其实是隐含着“数字”的符号,其中的“数字”,就是《内经》中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数”。

由于天人之间存在着“感应”,“人”的周期律必然和“天”的周期律相应,因此,天干地支作为对“天”的周期律的模拟,自然也可以用来表达和描述“人”的周期律,这就是天干地支被称为“气数”的原因所在。

脏腑和经络

中医的“人体”,不是医学意义上的“人体”,而是各种“类象”的集合。从阴阳的层次上讲,是形神的集合;从五行的层次上讲,是五藏、五体、五官、五窍的集合,从天干地支的层次上讲,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二十八脉、三百六十五穴位的集合。正是由于古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把不同层次的集合搅合在一起,因此,中医关于人体的概念和认知显得十分凌乱而无序。

简而言之,中医“人体”的组成可以视为两部分——脏腑和经络。经络就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样,是分布于人体“圆道”上的一个个刻度点,而脏腑就像一年十二节一样,是“圆道”上的十二个节律点,两者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周期律”。

气血和营卫

《内经》中说:“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度,是记录和标识日月运行的刻度;气数,是描述和表征气血化生的象数。气属阳,血属阴,卫像日,营像月,日月经天就如同气血营卫行于脏腑和经络。

有人搞不清楚气血和营卫的区别,其实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类象”阴阳,一个“类象”日月,因此,气血重在“拟象”,营卫重在“气数”,相比较气血而言,营卫有刻度,有运行的“周期律”。

针石和汤药

虽然中医理论中的人是“类象人”,但是中医治疗的对象却是实实在在的人,虽然中医理论有点“玄学”,但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却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因此,无论什么治疗手段,都需要作用到具体的人体部位。

针石作用于经络,重在辨虚实,分顺逆,重在行补泻,调营卫;汤药作用于肠胃,重在辨寒热,分阴阳,重在和气味,调五脏。

针石和汤药,一个从外,一个从内,一个由表,一个由里,一个走经络,一个走脏腑,两种不同的治疗途径,可以概括中医的绝大多数治疗手段了。

以上几个关键词,就是对前面三十篇文字的简要总结和概括。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