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子被男友诱骗吸毒,社工9次上门促成婚姻,一笑泯恩仇?

 优家教育 2022-01-08
文丨 优宝

这事要从2013年说起。

那一年,来自浙江忂州刚刚22岁的小敏第一次步入社会,她来到了一家KTV做服务生。

在这里,小敏遇到了同样来自忂州比她大一岁的男孩小刚。

独自在外的打工人本就有许多思情与愁苦,又何况两个本出同源,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就这样他们孤独的灵魂彼此吸引在了一起。

小敏长得小巧玲珑惹人怜爱,小刚也是温柔细心,更对她关爱有加。

本以为这会是一场充满粉色泡泡的甜蜜恋情,他们也会像普通的情侣一样,到影院看看电影,到餐厅吃饭谈情。

却想不到,某天的约会地点,是在派出所里。

千里孽缘一线牵

小刚从十几岁便开始吸食毒品,本着“有好东西当然要与最爱的人分享”的想法,他开始诱惑小敏一起吸毒。

涉世未深的小敏很快就沦陷了,在一次购买毒品时,两人被公安机关抓了,在那之后的3年中他们还曾多次出入拘留所。

直到2017年再次被抓后,小敏终于开始清醒了,她下定决心戒毒,而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离开那个毁了她青春与未来的男人。

小敏来到了禁毒办为她安排的禁毒社区康复,因为都是一个镇子上的人,小刚也来到了这里。

在社区,小敏见到小刚就像看到瘟神一般,真是有多远就躲多远,她害怕小刚再来纠缠自己。

可惜事与愿违,小刚每次一来便四处打听她的消息,更想尽办法找她说话。

一个穷追不舍,一个刻意回避,谁都看得出来小刚在追求小敏,而这一切也落在了禁毒社工小徐的眼睛里。

95后的小徐还没结婚,但他平时最爱看《征婚老娘舅》之类的调解节目,一心幻想着自己也能凭几句话便拯救别人的人生。

在他看来,小刚对小敏绝对是真心的,因为他已经和小刚聊过几次了,由此他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两人能结成伴侣,说不定还有助于他们一起戒毒。

带着“老娘舅”的深刻理念,以及从相亲节目习得“说媒”的专业方法,小徐摇身一变成了“媒婆”。

他先后9次敲开小敏的屋门,劝说她与小刚复合,一开始小敏也是坚决不同意了,但架不住小徐越挫越勇的三寸不烂之舌,小敏最终还是被说得心动了。

新闻报道里写到了她此时的心路历程:

“禁毒社工的话应该没错。

禁毒社工,代表了戒毒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客观评价,况且徐先生这么热心为人着想,怎么会错呢?”

她也开始相信小刚的“真心”,于是几个月后两人喜结连理,小徐也顺理成章当上了婚礼证婚人,吃上了幸福的“猪脚”。

月老梦被满足的小徐对记者说到:“现在两人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共同戒毒,正在慢慢步入全新生活,明年就应该可以彻底康复。”

然而对这个看似圆满的大结局,网友们却吵疯了。

既然被强奸,那就嫁给他

有网友表示社工小徐这样的做法没什么不妥:毕竟两个人都吸过毒,都不好找对象,不如负负得正,也算是他俩最好的归宿了。

然而这个事情并不是两人是否般配的问题,让“加害者”和“受害者”结婚,本身就是一件三观扭曲的事情。

正如点赞最多的那条网友评论:这种做法典型就是“既然被强奸了,反正也不好嫁了,干脆嫁给强奸犯好了!”

这话不禁让人想到了印度,一个被公认的强奸案频发的古老国度。

2013年,印度的一名13岁女孩被本村的一名男青年强暴并绑架。

罪犯将她囚禁在一间远离家的破屋里,连续多日对其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侵犯。

幸好女孩足够机灵,瞅准时机逃跑了出去回了家。

然而,当她的父母得知了她的遭遇后,非但没有帮她报警寻求帮助,反而还将此事告知当地长老会,并希望将女儿嫁给强奸犯。

不过,长老会议主张让强奸犯赔偿女孩5万卢比,不予立案起诉。

类似的案例在印度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甚至那些勇敢站出来维护自己利益的女性反而要被扣上一顶“受害者有罪论”的帽子。

因此印度的国会议员才会公然发表这样的言论:“当强奸不可避免时,就躺下好好享受。”

与一个伤害过自己的人在一起,结局只有再一次被伤害,这与家暴岂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自成都的董女士,因孩子填报志愿产生分歧,丈夫对她和女儿实施了暴力。

经医院检查后结果为女儿左手受伤缝针,董女士左耳骨膜穿孔失聪。

她到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然而3次庭审后,法官给出的判决却是不予离婚,理由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双方需要再冷静冷静,如果丈夫再次殴打她再来法院。

来自贵州的杨女士(右一)希望失散多年的妹妹(右二)能认回双亲,一起拍一张全家福。

她找到了《中国梦想秀》这个节目,并把妹妹骗到了舞台上。

然而妹妹的态度很坚决,理由是:父母亲手把年幼的她送给别人,而且他们就在一个镇子上,相隔才几公里,可这所谓的“双亲”却没有一次1前来探望。

但主持人却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果你想幸福,应该接受亲生父母。如果你养父母不愿意的话,那他们就是自私。要给儿子做榜样,不要做一个尖刻的女人。”

结尾还要补上一句:“我只不过想人间多一份美好而已,有时候美好只是一次原谅和一次谢谢。”

总之,就是当事人自己怎么想不重要,经历过什么也都没关系,不管怎样,结局一定要Happy ending。

看起来,我们与印度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良言”多是风凉话,圣母每多“好心”人。

写到此不禁让人再次反思,这是不是也与父母那些“为你好”的想法如出一辙呢?

考前排队助威,考后扎堆离婚

每年高考结束后,中国各地都会迎来一股“小浪潮”,比起忙着给孩子填报志愿、办升学宴,更多父母却在忙着离婚。

据湖北襄阳某民政局工作人员称,随着高考结束,每月离婚登记达到300多对,呈上升趋势,每年都有这个情况。

他们的原因大多是:1、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业;2、高考之前孩子还小,心理不成熟,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了孩子好”这句话包含着爱与隐忍,于是在高考结束后,中国成千上万对夫妻,相约在这一天,结束彼此的痛苦与折磨。

然而孩子自己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

网上曾经采访过这些高考结束后,父母离婚的孩子,问他们从父母的婚姻中能够学到什么,考生清一色地回答是:不结婚反而更幸福。

这样扎心地回答,可能是父母最不愿意听到的,自己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却换来了孩子们对婚姻的绝望。

原因到底出在哪里呢?或许我们可以从那些孩子长大后的回忆中找到答案:

刘秋秋:高考前就离婚了,一直瞒着我又有什么意义呢,争吵,出轨,猜疑,埋怨,最好笑的是都不要我,小时候每天都害怕他们离婚,害怕一个人,现在成年了,只想一个人。

林怒怼:爸妈经常吵架,吵完架我妈还要找我哭诉,我问她,过得这么苦为什么不离婚呢?她说为了给我一个完整的家庭。其实我好想告诉她,我并不需要这样充满争吵与眼泪的家庭。

Robbers:我就是在父母每天吵架闹离婚的环境下长大的,我爱我的父母,我也知道父母都爱我,但从初中开始就想他们离婚,对于我对于他们都是解脱。

現充模漸變中:对自己不负责,对孩子也是自私,以为自己这样为了孩子做是多么伟大,其实就是自私为了自己心里好受,好像我为你忍到你高考才离婚就多么伟大似的,谁知道孩子其实根本不需要,也不在乎你这么做,就是自己感动自己而已,呵呵。

不过依然有不少孩子认可父母想要维持一个“完整”家庭的想法,也在自己为人父母后深感为了孩子,真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去做,以至于忘了自己的幸福甚至生命。

但他们也同样对还未离婚的父母之间,那些虚情假意、貌合神离、以及假装出来的快乐记忆犹新。

明明3个人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却偏偏还要维持这种虚假的和睦与幸福,不止父母身心俱疲,孩子的灵魂也在饱受折磨。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好心,可敬可佩,可叹可感,但好心不可强求。

对于父母来讲,不要轻易离婚是真,但好好离婚更现实。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

最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是韩国作者李喜荣的《父母面试》。

在书里作者虚构了一个未来社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父母,父母不仅要考试还要考三轮,什么样的应聘者会被孩子认为是好父母呢?

疼爱孩子、经济富足、有教养,这些都不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认为——

我们想象中的大人,愿意认可我们能看到他们看不到的东西,认可我们能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认可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感受不到的东西。

“父母需持证上岗”的理想,在这本书里成了现实。

虽然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确很少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学习如何做父母。

我们也很少去反省那些“都是为你好”的理由,是否真的成立。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