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急着打坐入定,先通关人间的'关系'道场

 悦来阅好吧 2022-01-09

图片

图片


图片

将自己内心唤醒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图片

家事无对错,家和万事兴。

图片

图片

人与人之间,
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
才是最艰难的道场,
也是最彻底的历练方式。

我们通过二三十分钟的打坐,
或许可以进入没有挂碍的状态。

但是当我们和身边的重要关系人
进行很密切的深层互动时,
就会发现考验并不是那么简单。




01
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了解和揭露

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了解和揭露会面临许多挑战。

有时候,我们要面对内在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模式;

有时候,我们要思考内在的真相该怎样揭露;

有时候,我们要观察意志力、行动力以及欲望的达成过程里,使用的手段是不是得当;

还有的时候,我们要揭露自己性关系里面的障碍点。


相比于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认识自己,是一条“难行道”,因为这必须突破许多沟通和因果。

然而,在家修行的价值在于,它会有非常多的镜子,远多过于清修者。

我们有亲子关系的镜子、有两性关系的镜子、有工作伙伴的镜子...每天遇见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

这么多参照点和客观的映照机会,能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更深地揭露内在的问题,因此是很有价值的事。

在关系互动过程中发现潜意识里的纠扰,是在家修持和禅修中要探索和揭露的问题,而且绝不是简单的事。

举例而言,在两性关系里,我们其实是把对方投射成父母了。男人在女人身上投射了妈妈,女人在男人身上投射了爸爸。我们早期跟父母互动的状态,一定会延续到后期。

比如,小时候父母在我们心里是有权威形象的,他们不准许我们自由表达,我们没有所谓的自主权。所以当我们成人之后进入到亲密关系时,就会带着很深的恐惧和对方相处。

我们碰到的成年对象,经常有某些气质和早期的父母相似。我们一定会把与父母的互动经验,投射到那个有类似气质的人身上,然后形成一种障碍。而这种障碍背后的目的,其实就是不断让我们看到在沟通时的恐惧。

我们会怕自己的表现受到对方的谴责,从而不断形成自我制约。这种自我制约会使得自己不能说错话,或者造成两人关系的纠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我封闭倾向,继而使双方无法畅然无阻地交流,甚至形成更进一步的问题。

这么一来对方一定痛苦,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因承受不了而爆发出强烈的情绪,如此便揭露了早期的问题

透过这种爆发,我们可能就会产生一种突破,因为封闭性的打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问题爆发的时候,我们要有耐心去面对,不要害怕,然后就会进一步地揭露问题,突破旧有模式。

图片



02
要“打坐”,先过了关系这一关

图片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无所知,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或意识研究的认识,那就完全不知道潜意识里的惯性活动是什么,也不知道显意识之间没办法统合的障碍要怎么去克服。

因此,我们必须有符合个人特质的身心灵治疗方法。个人的问题是必须下工夫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很大的差距,但每个人也都有一个空寂的本体,这个本体带来了一种无条件、无属性的圆满性。

这份圆满性人人俱足,而且是众生平等。在这个本体的基础上,我们要寻找最根本的生命价值、目的和意义。

本体的揭露和发现其实很简单,难在于日常生活里,时时刻刻都维持一种全向的观察。在每个当下,我们都要进行内在和外在的观察,随时随刻去观察我们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里不断地深化自我了解、自我认识。

其实,来这个世界不是来拥有什么,而是来发现和揭露。要揭露的多半是我们内在最深层的真相,以及跟我们有缘的重要伴侣之间的一些真相,并借此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透过关系的镜子来认识自己,探索自己。如果我们在关系的互动过程里,在自我认识不够、内在欲求没有充分揭露的不成熟状态下去打坐,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很容易出现幻象。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会慢慢透过对欲望的观察,把追求点一个个突破。

我们执著的本来是房子、汽车、成就、名利、地位,突破之后便可能执著于内在气的一种更通畅的状态,或者执著于某种生命理想的达成。

这些执著的倾向透过不断地观察会越来越低,经络也自然会越来越通,如此便可达“自然无念”,而不是刻意修出来的无念。这时我们再进行深层的修持静坐,才不容易出差错。

图片



04
揭露混乱情绪的源头
图片
如果一些内在深层的问题被揭露,比如说发现和父母的关系的投射,造成了两性相处中的一些不愉快,而使得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混乱,这时我们只能回来面对内心的这些早期种下的问题。

每一种混乱的情绪都有一个源头可以找到,通常来讲,最深层的问题不外乎就是恐惧。

呈现出来的不管是愤怒也好,哀伤也好,幻灭也好,最底层的原因就是恐惧。而这股恐惧的能量,事实上就是让我们一直不断想要逃的原因,因为我们不愿意百分之百经历内在的恐惧能量。

所以,当我们察觉到混乱的时候,一定要提醒自己内在最深的恐惧是什么,然后调回头如实地去经历它,去揭露这个混乱的源头。

当这些议题被揭露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办法调回来跟这种匮乏感和不安感共处,而不去形成外在的要求、谴责?这个就是自己内修的重要部分

可是这样的内修还不够,还要进行沟通,因为对方的状态也可能有许多盲点。如果不对他的盲点进行深层了解的话,就仍然是片面性的认识。

因此,只是不断地自我修持还不够,沟通交流也要时常进行。

图片



05
万法皆一味
图片


如果我们全然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所有的感觉都会变成一种体验:肯威尔伯称之为“一味”。

以“快乐与痛苦”为例——

生命经验越丰富,越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物化的需求罢了。

我们早期认为物质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发现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认为精神成就会带来快乐,但是一步步接触到最后,才发现这些快乐仍是匮乏感在作祟。所以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快乐的需求就会平静下来。

当我们对快乐的需求越来越平静的时候,对痛苦的抗拒性就会减低,趋乐避苦的倾向也会越来越弱。

最后苦乐一味,美丑一味,对错一味。

深度的体验和学习,最终能使得我们领悟到这些道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