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国静:乌头宰相魏裔介

 思明居士 2022-01-09

人们常称魏裔介“乌头宰相”,为什么叫乌头宰相?因为魏裔介49岁就成为内秘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满头黑发,所以称之乌头宰相。

魏裔介一六一六年生于柏乡城南门西路东之宅(应是西马道处),字石生,号贞庵,一号昆林,清顺治三年进士,历官工兵科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内秘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陞太子太傅,谥文毅。

文章图片1

魏裔介画像

魏裔介入仕在清初,其时是一个特殊时期。明朝灭亡,满人入主中原。面对战乱破坏之后,灾荒频仍的社会现象,需要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稳定清朝的统治。魏裔介在此背景下,身为朝廷重臣,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内赞政典、外筹军务皆中机要。其奏议在国计、民生、吏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说他“国初名相无出其右者”。下面列举魏裔介的几项政绩,彰显为公无畏:

一、冒死直谏 停止跑马圈地

大清入关后,清廷的王公贵族、功臣宿将,以及有权势的旗人,大肆圈占百姓的良田。据资料证实,仅围绕北京方圆五百里内就圈占一千六百多万亩,相当于五十个柏乡县的土地。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无以为生。于是满洲贵族权势之家将他们掠为奴隶,残酷盘剥。奴隶们不堪忍受,纷纷逃跑。于是清政府制定严格的“逃人法”,犯者家长作斩。这种惨无人道的做法,使“逃人”求生无路。针对以上情况,其它汉官均不敢言。唯有魏裔介明知自己上疏要伤满人的利益,但他为了百姓的活路,几次冒死上疏。一面求皇上拨款救济,一面恳请停止圈地。终于得到朝廷的支持,一面拨二十万两白银救济灾民,一面禁止圈地,使圈地逐步停止下来。对恢复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稳定作用。

文章图片2

魏裔介不顾个人安慰,奋笔直书《圈地殃民误国疏》

二、直谏开始经筵日讲

清朝初建,各项朝廷制度尚不完善。对此魏裔介提出不少建议,完善朝廷的典制。早在顺治五年,裔介任给事中时,上疏皇上及时讲学,开经筵日讲,使硕学大臣为皇帝讲解经世致政之术,开启其心智,提高皇帝的治术。由于他的奏请,形成了清初经筵日讲的制度。

三、建议皇上五日视朝

清初,没有皇帝上朝的制度,君臣难以见面,上旨无法下达,下情无法上报天听,情况闭塞。为此,多尔衮为了办公方便,竟将皇帝大印拿到家里随意加盖,真是没有章法,乱作一团。对此,魏裔介为了便于皇帝向臣工面询政事,疏谏皇帝定期朝见群臣,最终确定每逢五日朝见群臣制度。

四、善观风水 最后确定清东陵

魏裔介对风水也很有研究。顺治十八年顺治去世,即面临皇帝葬于何处的问题。为大行皇帝选择陵寝的任务就落在魏裔介头上。这年九月,裔介奉旨带领钦天鉴(监)诸臣前往蓟州的遵化,匹马往来于马兰峪、狼儿窝、龙洞峪等处相视地形。同年,再赴蓟州,世祖皇帝的陵寝终于确定下来,就是著名的清东陵。

五、高明的军事眼光

三藩之首吴三桂反叛之心已露。荆襄乃天下腹心,宜择一大将领满洲兵数千常驻其地,无事则控扼形势,有事则提兵应援。魏裔介依此理上疏,但未得到康熙准许。裔介继而上疏,请将驻守武昌的湖广总督移往荆州以控制要害,这一建议被采纳。事实的发展证明裔介的判断是正确的。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果然发生叛乱,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康熙评判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派一大将率兵兼程赶赴荆襄镇守。这与魏裔介十余年前奏疏中所采取的举措毫无二致。这时朝廷上下才认识到魏裔介有先见之明。

六、条理分明据理上疏 停止加派五百万两军饷

魏裔介不但在消除抗清势力,预防吴三桂叛乱有独到的见解;同时,在如何筹措军费方面提到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建议。当时战事频仍,军费开支捉襟见肘,户部议开吏员纳银事例,说白了就是卖官鬻爵。裔介认为这是衰世苟且之政,万不可取当时朝廷正在执行加派练饷五百万两的命令。裔介认为,加派等于剜肉医疮。当时百姓已是不堪重负,,若再加练饷,百姓就会破产,流离失所,激化社会矛盾。因此,据理上疏。建议停止加派。其建议是:1、省倂天下卫所。清初沿明制,于各地设立卫所(地方驻军),边驻守,边屯田。在明末,屯田已成虚设,卫所的土地租给当地的豪势之家,卫所坐收租税。而卫所的兵弁肆意侵渔百姓,成为地方一大害。卫所的兵弁又无战斗力。国家供养众多的卫所官兵,开支巨大。魏裔介提出除运粮卫所及边防卫所不裁外,其余尽行归倂,相邻州县有司管理。这样既不影响国家的安全,又能省出巨额开支。2、对南方的抗清势力,裔介提出,根据当时的情势,提出专意招抚,固防险要,把众多旗兵从南方撤回,可省数百万供应之银。3、合计天下兵食。裔介认为,应预算每年兵饷多少,各省正常税赋有多少,这些税赋是否够当年用兵的费用。若不够,再加上兵部的马价银,若仍不够,再动用内府的金银。如果够用,加派应全部停止。按照上述办法,各级经过详细计算,已经够用,所以,加派的五百万两得到停止。

七、刚正不阿 曾参倒两位大学士

魏裔介在左都御史任上(相当现在的纪监书记和检察长)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历史上曾为他专门起了个名词,叫“柴立不阿”。曾查办多个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官员。并先后参倒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之遴,其人是个是非不明的和事佬,大量植党营私,被夺官论斩。再是文华殿大学士刘正宗。此人气量狭隘,自以为是,且提拔叛党李昌祚,嘱巡抚耿淳为其弟刘正学升职,并且贪贿营利。魏裔介参他以上事实,康熙判他从宽免死,而对其籍没家产,入旗,不许回籍。然而,魏裔介为官并不顺遂。由于他当左都御史时刚正不阿,查办了许多案子,参人不少,所以有些人怀恨在心,想着法子要报复。如刘正宗的党人李之芳,后来升为左都御史。于康熙九年,他向皇上告发魏裔介两大罪状:1、魏裔介与鳌拜的亲信班布尔善勾结,专权害政。2、本年魏裔介主持会试,诬陷他向被选为上卷的24人通风报信,以此来市恩招福。闻此,皇上立刻免去他内秘院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职。并令吏部和都察院联合调查。经过反复查证,皆无实据。无耐之下只得让他复职,改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因为怀疑他党附于鳌拜,而康熙对鳌拜恨之入骨,从此,内心便不信任魏裔介。裔介看到官场如此凶险,再这样下去,恐怕连脑袋也保不住。因此,就在当年他56岁时上疏告病还乡,康熙也不甚挽留。就这样,年仅56岁的魏裔介就回到了老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才逐渐明白过来,裔介是被冤枉的。从以下三点可以说明:

1、康熙42年冬“圣祖幸陕驻跸太傅第(裔介家)眷念旧臣”。这时,裔介已故17年。康熙似乎意识到在处理魏裔介问题上似乎有些不妥,用这样的方式弥补自己的失察,实是表示歉意。

2、雍正年间裔介获准入贤良祠。

3、乾隆元年遣官祭祀魏。乾隆二年追谥文毅,并御制碑文表其墓。大碑安放在魏裔介墓前大道旁,以极高评价盛赞裔介,文曰:“朕惟国家立纲陈纪,必有端亮之臣赞襄辅弼,懋佐鸿猶,用克勛著岩廊,名标史碟,褒崇优渥,典礼攸宜。尔魏裔介天资耿直,学问深醇,初把职于词垣,旋腾声于给谏,谠言频上,皆关国计民生;正论时陈,要在褒忠劝学,擢君宪长,益励风裁,遂登鼎鼐之司,允称盐梅之任。年未耆而引退,嘉言丕著,既酬庸于祀典,更追钖以隆名,表厥生平,谥为文毅。於戏,謇谔良臣,端属熙朝之栋梁;老成硕辅,卓为庶尹之仪型,膺兹宠渥,不亦休欤

2021-11-13于柏乡

作者简介:

文章图片3

作者照片

魏国静,1971年5月生,柏乡县东街村人。魏裔介第十二代嫡孙,柏乡县作家协会主席、邢台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汉牡丹与光武大帝》、《一代诤臣赵南星》;《邢襄名人谱》(魏裔介篇)。主编《纪念魏裔介诞辰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参与《柏乡县志》、《柏乡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柏乡县政协委员风采录》、《柏乡县总工会职工优秀文艺作品系列丛书》、《柏乡轶事》等编撰工作。创作的历史小说二次荣获“邢台市文艺创作繁荣奖”。本人先后在2013年度、2017年度被评为邢台市文艺创作先进个人。作品的部分手稿被河北文学院文学馆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