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王孙思邈一个方子,化痰湿祛怪病,很有意思!

 jym2 2022-01-09

在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胆腑》里有这么一个方:

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g,陈皮90g,甘草(炙)30g,茯苓45g。

这个方子,很多人应该看出来了,它就是温胆汤。

图片

这个方子到底是干什么的呢?

温胆汤主要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方子里面的半夏、茯苓、甘草、陈皮这四位药,是不是很像二陈汤?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记载中,二陈汤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只不过这里面橘红换成了陈皮。陈皮虽然化痰功效不及橘红,但兼有理气和中,健脾消食的功效,可照顾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孙思邈称为药王,还是考虑到很全面的。

接下来我们在看看这个温胆汤:

图片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这就是温胆汤方子的大概意思。

这个方子从总体来看,应该是清热化痰之方才对呀,何以叫温胆汤呢?

王旭高说:“胆气怯者,心神必虚;胆气壮者,心神必旺。然则心者,虽为君主之官,而实听命于胆。”说明心和胆之相互影响。

由于温胆汤主以竹茹之能清相火,温和胆气,故称之曰温胆汤,用意深远。


温胆汤是当下常用的祛痰剂。

图片


现在社会,由于由情志不遂,加上胆气不足,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会发为眩晕,甚至癫痫。

中医有句老话,说:怪病从痰治。所有,把痰去掉了,胆舒畅了,起就顺了,疾病自然就不治而愈了。

在给大家说一个例子。

有一个女姓,59岁。姓杨。这个人病已2年,屡治无效。于是,找了位老中医,患者自称其右侧唇与舌感觉热而麻辣,如涂辣椒末,而左侧的唇舌则觉寒凉如冰,冷彻肌肉。其人殊肥,面色黧黑,每晨起必先呕吐痰涎,亦习以为常。问其睡眠,则少寐多梦,且心悸而易惊。六脉弦滑,舌无异常,惟苔则白腻。

老中医认为,是痰热作祟,所谓“怪病多痰”,早晨起来,呕吐痰涎。脉滑面黧,属痰热无疑。用温胆汤加胆星、竹沥、黛蛤散同煎,服至六剂,不但舌唇异常感觉消失,其它诸证也随之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