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甘果的故事传说

 遇见I中医 2022-01-09

“也就是说,余甘果的人文历史也是先辈遗留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对余甘果的人文故事所珍视,即代表着我们对余甘果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有所敬畏,多了解诸如此类的人文精神恰是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体现。”

余甘果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水果,人们在开始吃的时候感觉它的味道特别苦,但是过一会就会发现它的味道发生了改变,变得甜丝丝的,它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李时珍词条曾说:《梵书》名庵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正德《琼台志》中也提到:“余甘状如龙眼而差扁,回味如橄榄。《外纪·诗》:甘随苦后知何似?不独余甘橄榄同。版筑岩间商辅相,饥渔城下汉英雄。又:直友久来方见益,危言过后始思忠。吁嗟山栗能回味,自觉迟迟味不穷。”在这里将余甘与直友、危言相比,正是对其“苦后余甘”的形象比喻。

余甘子在早期还有一个稍显奇怪的名字,北宋苏·颂《图经本草》明确指出:“菴摩勒,余甘子也。生岭南交、广、爱等州。”庵摩勒,这是一个颇具佛教意味的名字。据学者考证,余甘子最早来自印度,庵摩勒为古梵语音译,意译为“无垢果”,无垢即为圣洁,古印度词条僧侣将其尊为“圣果”。

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词条第九百七十三卷“果部”中有条目提到:“《朱崖故事》曰,朱崖果有余甘。”这是史志中关于海南余甘子的最早记载了。据中国文献学家、方志学家刘纬毅考证,《朱崖故事》正是海南最早的史志《珠崖传》,可惜早已佚失。

由此可见,余甘果也拥有着非常悠久的人文历史。然而不知道的是在余甘果的人文历史中有哪些人文故事曾被大街小巷里的人们所铭记呢?

男孩儿为何苦苦寻求它?

从前,在云南西部赤都山下有个村寨,寨子里有个叫余甘的小伙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余甘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大孝子,冬天天冷被窝凉,他每天晚上先把母亲的被窝捂热,打发母亲睡下后自己再钻凉被窝。母亲年岁一大,牙齿不中用了,每次吃饭余甘都是先嚼着喂饱母亲,自己才吃,为此常常吃凉饭。

余甘对母亲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母亲喜欢吃什么,余甘就给母亲买什么、做什么。母亲特别喜欢吃甜食,余甘就经常去集市上买来冰糖,给母亲做饭时添加到饭里。

但这样也造成了不好的结果,由于母亲长期食用大量甜食,出现了饮食量倍增,饥渴难耐的症状,而且人越来越消瘦。找当地的郎中一看,郎中说这是消渴症,与过量吃糖有关,目前还没有好的方法治疗。

余甘非常着急,决定自己去寻找治疗消渴症的良药。他打听到赤都山上有个藏传寺院,寺院里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僧人,对藏医藏药及山上的稀有药材颇有研究。于是,余甘把母亲托付给邻居照顾,背上一袋干粮就上了赤都山。

赤都山非常险峻,余甘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寺院,见到了那个高僧。高僧告诉他,消渴症不是没法治,只是治疗这种病的药材很难采集。余甘当即说,再难再危险他也不怕,只要能治好母亲的病,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高僧被余甘的孝心与诚意打动,于是告诉他,山上有一种奇特的药材树,果实形状似橄榄,微酸,实之甘甜,对消渴症很有效。只是这种药材树非常稀少,且多分布在悬崖峭壁和山涧深处,高僧叮嘱余甘采集时一定注意安全,采到果子后马上送过来,他好配置治病的药方。

余甘谢过高僧,向深山中走去。余甘在深山里一直转到天黑,终于在一个陡峭的崖壁上发现了这种药材树。药材树距地面有十几丈高,从下面攀援根本不可能。据崖顶只有两丈多远,从上面去够相对容易一些。

于是,余甘绕到崖顶上,拔了些草搓成绳子系在腰上,另一头拴在崖顶上的一棵树上,就慢慢溜了下去。结果在下到距离那药材树还有两米远的时候,绳子到头了。

余甘想了想,毅然把绳子斩断,他顺利地落到树上,但同时给自己断了后路。因为绳子离他两米多高,他已无法够到。余甘看了看药材树,果然如高僧所说,上面结满了状如橄榄的果子。

余甘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把上衣脱下来,把采摘的果子用衣服包起来。然后他站在树上大声呼喊,希望有人从崖下经过能够听到,好把他采集的果子带给母亲。

可是,余甘一连等了三天,也没有等到一个行人从这里经过。连困带累的余甘实在支撑不住了,一不留神从树上跌到了崖下。余甘临死之时,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一包果子……后来,高僧见余甘迟迟未回,就进山寻找,当他找到悬崖下边时,发现了余甘已经腐烂的尸体和那包果子。

高僧就地把余甘掩埋,然后带着那包果子下山了。他辗转打听到余甘的家,对余甘的母亲说了事情的经过。老婆婆抱着儿子用生命换来的那包果子,哭得死去活来。高僧用这种状如橄榄的果子配成药方,嘱咐老婆婆按时服用。果然不几天,老婆婆的消渴症就明显减轻了,又继续服用了一段时间,就完全康复了。

那些果子配药方没有用完,老婆婆一看见那些果子,就想起儿子来。于是,老婆婆把剩下的果子全都种在了房后的山坡上。冬去春来,山坡上长出了许多小树苗。几年后,小树苗慢慢长大了,树上结满了状如橄榄的果子。老婆婆只要想儿子了,就去山坡上看看那些药材树,看看树上结的果子。

周围乡亲们有谁得了消渴症,都来找老婆婆采果子,老婆婆来者不拒,免费送给乡亲们服用,治一个好一个。乡亲们感念余甘的好处,就管它这种果子叫做余甘果,或余甘子。

它竟然拥有这样令人感动的来历!

相传两千多年前,一位印度高僧和一中国商人在穿越一片沙漠时遇到风暴,迷失了方向,水尽粮绝,靠高僧携带的一袋小果子充饥,这个小果子就是余甘子。

然而,当他们走出沙漠时,流沙淹没了两人,高僧奋力救助商人,便将那小袋余甘果赠送给商人,而自己却倒毙在茫茫沙漠中,商人含泪掩埋高僧,走出沙漠后,便将那袋余甘子种植在中国的南方,从此余甘子便在我国南方传种开来。

通过了解余甘果的人文历史,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蕴藏在余甘果人文故事背后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也就是说,余甘果的人文历史也是先辈遗留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对余甘果的人文故事所珍视,即代表着我们对余甘果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有所敬畏,多了解诸如此类的人文精神恰是人生的另一种价值体现。

【参考文献】

《中国植物志》

《民间故事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