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验之谈:姿势与发力

 Yuiizhang 2022-01-10

这篇给大家介绍两位老前辈的文章,讲的都是学书生涯几十年的经验之谈,以及我们要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周慧珺的“臂开”

周慧珺女士上月辞世,恰好读到她的一篇旧文《学书琐语》,讲到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点谈的就是写字的字势问题:

写字的姿势,一般是讲坐的姿势,要求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这似乎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因此在讲授书法时,往往一掠而过。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不能忽略的,其中尤其重要,对于写好字有直接影响的是“臂开”这一点。起初,我没有这个体会,以为姿势不像用笔技法那样重要,只要写出来的字好,姿势难看些也无妨。在以后的学书实践中,我发现我这一想法是错误的。臂开实在是写好字的关键之一,它会直接影响到用笔。如果臂不拉开,在行笔过程中,偏锋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要达到笔笔中锋就十分困难。
公众号:书法壹条好文重读:周慧珺《学书琐语》
看到“臂开”二字,心有神会。学习过南宗笔法的同学,应该已经知道这个意思了。

图片

这张周慧珺女士的写字旧照,基本就能看出“臂开”字势。

以肘为引领,向外撑开,这也是南宗笔法中的站姿。我们在课程《S线》中有视频演示和讲解。

周慧珺女士还提到一个关键点“横着”——“臂开”之后,手和笔才会“横着”。这是帖学笔法(基于尺牍)向宽大拓展必须要坚持的,否则原有的小笔法在巨幅上就没有用武之地。大家可以点上面的引用文本详阅全文,我这里只提她的“臂开”这一点。


祝融的“全身力到法”

这位老先生有一篇文章《谈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全身力到”这四个字,非常关键。我也是日前才读到,真是有点孤陋寡闻了。

图片

祝融老先生首先谈了包世臣的问题(现在很多书法理念其实还固守在包氏的理论里面):

包世臣误认为抓笔不要太紧,要“管随指转”,因此全身的力虽出了,但未曾达到毫端。...包氏虽用悬肘,但手指动了,就和放腕在案上一样,不能使全身的力达到毫端了。(包世臣)到了晚年才深知裹锋之非。他以后也渐渐明白裹锋之不足恃了。
公众号:书法壹条祝嘉|谈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

所谓的“管随指转”,现在的书协主席孙晓云就有专著论述,简称“捻管”。但按祝融老先生的说法,其实包世臣中晚期就已经自己意识到这有问题,是不对的。(日前曾翔在视频中讲,“孙晓云其实不懂笔法”,是有来源根据的。很多自媒体断章取义拿来做文章骗流量,让一些书法小白来对战曾翔,大家别着了他们的道儿。)

祝融老先生讲:

我既主张“全身力到”,就是写小字也一样悬臂写,就越见其苍劲,也便于培养腕力去写大字,所以拙诗有“为培腕力来题榜,小字蝇头悬臂书”之句。悬臂运全身力去写字和运指作书是大有区别的,从书迹上也可以看得出是腕力还是指力。运指的也无法把大字写好,而且越大越败。...古人论书,常说“笔力惊绝”“沉着痛快”,不是运全身是做不到的。
公众号:书法壹条祝嘉|谈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

读这一段也有心得——我曾经也建议南宗同学们练习大笔写小字。这其实本意还是练习执笔与发力,只有持之以恒的练习,才会有所体悟,才能懂得发力顺畅的好处。

图片
上图:用大提斗笔(出锋10cm),写一元硬笔大小的章草字。


经验之谈

周慧珺女士、祝融老先生的这两篇文章,借用周慧珺女士的话来讲,就是他们几十年研习书法“所体味到的甘苦、心得或教训”。

这种文章是真正的经验之谈。

读这样的文章,懂进去了、读懂了,是可以少走几十年弯路的。然而,现在的书法自媒体圈,这样的文章的阅读量是非常低的。很多人总是抱怨没有干货,但其实只能说自己不用心阅读——深度阅读难,深度阅读少,大家都很浮躁。

再者,就是要认真的学习。

南宗课程里有几节这样的专门课程,同学们要认为看、认真练。课程虽然并没有深入讲“经验之谈”的各种理论,但一辈辈前贤传下来,都是大浪淘沙之后的真正的实战经验。

图片
董门传人黄暘先生视频讲解姿势与发力截图

省去自己花几十年时间去总结经验和教训(往往并不一定就对,白白浪费了几十年光阴),花几年时间打好正确扎实的基本功,你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