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系发达 西部太湖 盛产太湖石 京杭大运河南北贯穿 带来繁荣的商业贸易 加上远离政治中心 因此无数达官贵人在这里 修建园林 寄情山水 造就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地位传说 而位于苏州市中部的拙政园 以规模最大 品质最高 名望最盛冠绝三吴 称为中国私家园林典范 那么 500年的拙政园有什么? ▲ 拙政园 拙政园 始建于正德四年(1508) 原是大弘寺废址 一片积水洼地 后来御史王献臣被贬还乡、占用这里 利用积水挖地成池 环以林木 建造园林 并自比西晋潘岳 借《闲居赋》中的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取名拙政园 “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当时的拙政园 面积与现在相当 但是建筑只有 一楼一堂、亭轩八处 其他地方皆是 茂林深篁 水色缥缈的自然景色 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 “凡为堂一,楼一 为亭六,轩、槛、池、台、坞, 涧之属二十有三,总三十有一,名曰拙政园。” 然而王献臣死后 他的儿子一夜豪赌 将园子输给他人 此后 拙政园先后多次易主并改建 吴三桂女婿王永宁 忠王李秀成 清政府官员等先后占有园子 直到解放后 拙政园经过全面整修 变成现在的模样 拙政园占地约62亩 约7个足球场 (不包括南部住宅区) 北部为园林 南部为忠王府、八旗奉直会馆等住宅群 用于日常居住 原有园门也设在这里 因出入不方便 后在东园南部新辟园门 拙政园以水为主题 水池面积占全园五分之三 以山石花木点缀 全园共有建筑三十多处 囊括厅堂轩榭 亭台楼阁等十多种 类型丰富 形式多样 散落其中 各成景色 拙政园 分为东中西三部分 东园又名归田园居 明末拙政园荒废时曾划出新建 解放后重新并入 面积占全园一半 是三园中唯一新建园林 以花木为主 布置了大片草地和茶室等建筑 树木森郁,曲水萦绕 山巅的放眼亭 水边的芙蓉榭 各成构图中心 整体风格明快开朗 是用于游客休息游览的区域 ▲ 东园航拍 中园是拙政园精华所在 保留着明代格局特点 以水池为中心 建筑临水而建 有聚有分 分为山、水、庭景三个区域 其中 远香堂、枇杷园 柳荫路曲、见山楼 与明清布局相同 南部的主堂远香堂 为四面开场的厅堂 可全览园内景观 堂北的平台、水池、山景 是传统造园的“堂-台-池-山”主景序列格局 池水东西延伸环抱山景 山分东西两座 有曲溪相隔 连通后池 呈现深远缥缈的层次感 ▲ 远香堂与倚玉轩 两山结构以土为主 叠石为辅 种满了梧桐、夹桃、乌柏等树木 秋红夏绿 颇具江南山林气氛 ▲ 中园秋景 左侧为山景,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隐匿其中 山顶的“雪香云蔚亭”为歇山顶 与东侧六角攒尖顶的待霜亭 隔山相对 相互映衬 既供人歇息 是景色最美地点之一 荷香四面亭 立于池岛中央 分隔景色 妙趣横生 ▲ 梧竹幽居亭 园内各景点用曲桥廊道相连 池东通往梧竹幽居亭 四面设有圆洞门 从内向外看去 风景像被环住一般 池西分别通往见山楼与倚玉轩 见山楼如其名 登楼远眺 可以将山景收入怀中 ▲ 见山楼 倚玉轩以水景为主 在它与左侧香洲石舫中间 池水如丝带穿过 廊桥小飞虹和飞阁小沧浪横跨池上 与四周亭廊 形成一处清幽恬静水院 ▲ 小沧浪、小飞虹水院 这里是江南园林中 极具特色的一处水景 从小沧浪北望 “飞虹”倒影之后 又有香洲、见山楼等景色 依次向后退去 层次深远 韵味无穷 ▲ 小沧浪北望小飞虹 远香堂南侧 则是一处小型山景 它与旧园门相连 采用园林常用的空间旷奥对比 以黄石为障景 人们循廊绕山或越洞穿山后 视野豁然开朗 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远香堂东侧 是与水景相对的庭景 正对一座小山 建有绣绮亭 此山与远香堂南侧山景相接 隔出院落 名为枇杷园 院内布置简洁 以小池与花石为主要景色 曲廊连接三座小院 海棠春坞、玲珑馆、听雨轩 既相互独立 又透过漏窗、门洞连成一气 幽静内敛 ▲ 枇杷园海棠春坞 园门“晚翠”是一处著名对景 向北与林木中的雪香云蔚亭成一景 向南则与院内的嘉实亭成一景 三点一线 布局巧妙 除此之外 玉兰堂、绿漪亭 柳荫路曲、得真亭等建筑 在院中悄然林立 各有特色 ▲ 枇杷园晚翠门 纵观中园全景 水面分隔变化、又贯通交汇 建筑轻盈活泼 曲桥简洁轻快 山池、树木、房屋 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形成清秀婉约、开朗灵动的江南水乡景致 《洛阳名园记》中说道 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 务宏大者多幽邃 人力胜者少苍古 多水泉者艰眺望 而拙政园中部六者兼有 为其他园林所不及 ▲ 中园景色 西园又称补园 布局也以水池为中心 南部的三十六鸳鸯馆为主堂 形制国内独有 采用鸳鸯厅形式 分南北两部分 北半厅称三十六鸳鸯馆 南半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 四隅(角)建有耳室 用作宴客、演唱等 ▲ 三十六鸳鸯馆 池北假山为主景 山上建有浮翠阁 是全园的最高点 可远眺全园 东南临水处建有“与谁同坐轩” 取意苏轼名句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意在与清风明月共饮 为东南向开敞的扇形小亭 造型独特 精致玲珑 ▲ 与谁同坐轩 池水西侧的留听阁 取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句意 意在静坐在亭中 听雨落万物 建筑体型方正 南侧的露台为船头型 精美大方 池水在东西侧向南北延伸 北岸终点处建有倒影楼 自楼向南 沿东岸长廊与东南角的山亭相连 山亭地势巧妙 既可以俯瞰西园景物 又可看中园景色 故称“宜两亭” ▲ 廊道后方为宜两亭 而长廊曲折 又有高低变化 人走其上 就像凌水而行 婉转波动 因此三者互为对景 倒映在水中 深远无际 为西园景色最佳处 ▲ 右侧长廊 左侧与谁同坐轩 拙政园自创建以来 历来受到名人雅士的关注 文征明为其做记 康熙来此游览 清代学者更是称其 “名园拙政冠三吴” 尽管在历史的变迁中 拙政园多次改建 水面也有缩小 但其规模大小、景色丰沛 仍为众园之首 其山水花木 廊桥轩馆的布局施造 独具匠心,合宜得体 给人一园之内 赏无尽美景的体验 一迳抱幽山 居然城市间 江南园林之首 实至名归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吴宝善 监制/校对:吴宝善 模型/剪辑:吴文霞 童冲 汪志 制图:陈璇 李斯伊 录音:周玉洁 参考文献: 1.苏州民族建筑学会.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3.王其钧, 丁山. 图解中国园林[M].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顾凯. 江南私家园林[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5.饶飞. 拙政园空间结构解析[D].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
|
来自: 江南一鱼6jvvqc > 《园林艺术》